文|原廓杨继正
进入正统时期,宣府镇城的城墙已经变得城土不坚,以至于一旦遇到下雨,城墙就会下滑倾颓!正统五年(1440),明英宗朱祁镇同意了都御史罗亨信的提议,对宣府镇城墙进行包砖和加厚、加固,并添加军事设施。
新修的宣府镇城,城墙厚度达到14米左右,底部砌基石三层,用砖砌至垛口,城墙高8米余,堞垛高2米余,镇城的四门外各环瓮城,瓮城外又筑墙作门,设吊桥,又掘壕堑。又在城东筑重台,建高楼七间,高将近15米。修建过后的宣府镇城周长为12.3公里,其平均厚度超过了高度,坚固程度可想而知。
在明朝建国七十余年后,后世号称“九边重镇”的宣府镇城才进行包砖,宣府镇其他城堡的情况可想而知。事实上,宣府镇的其他军堡、甚至整个北方边界的所有堡垒,其建设和包砖的时间基本都在土木堡之变后,从景泰到明亡的二百多年间逐渐完善的。可以说,当时宣府镇的建设正处于一种摸索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城防和军镇空间分布是“畸形”的,是不完善的。
当时,除了宣府镇是超大型城池之外,宣府地区其他边堡以小型为主。根据统计,到了万历年间,宣府全镇各城堡的周长,以二里左右为最多,有23座城堡,四里以上的城堡有15座,最小的黑石岭堡不足一里。虽然有这么多大小不一的城堡,但是却集中体现了宣府镇城防和军事空间分布等水平的不足。
其实不止宣府镇,整个明中前期北方边镇军堡和其他军事设施的建设都存在这些问题。毕竟在宣府镇地区,从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到正统时期,明军对蒙古部的军事行动都偏向于主动,并都取得了胜利。蒙古部虽然不时南犯,基本都是以抢掠为目的小规模的骚扰,并没有对帝国造成过大的威胁。以至于明廷只注重各个大、小城堡的单个建设,却忽略了大小城堡、各个小城堡间的军事协作作用。
总之,大城堡太大、小城堡太小,中间也没有军事纽带连接,是当时宣府镇存在的一个边防隐患,而军堡之间的连接设施,便是墩台、关隘和边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