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逐渐收缩的防线与漏洞百出的宣府镇:为何忽视北部边防?

作者:未知点击量:781  来源:历史知识网

文|原廓杨继正

英宗朝之所以这么不重视北部边防,也是因为当时帝国的主要注意力在西南方向。敌方是一个叫麓川(都城在今云南瑞丽)的地方割据政权,史书上称作“三征麓川”。这场战争从正统四年(1439)开始,一直持续到正统十三年(1448)。明军在连续发动四次反击作战,一举击垮了曾“拥兵三十万”、屡次袭扰蚕食明帝国边境的“西南小霸”,从而保证了云南边境近两百年的和平。但明帝国数次动兵十余万人,军力财力物力都向西南倾斜,从而忽视了北方宿敌蒙古的威胁。

明帝国在土木堡之战前,对北部边防体系的建设,建立于这样一个假想基础之上——蒙古部族对宣府的袭扰仅仅只是“游骑”。确实,以当时蒙古部袭扰的“常例”来看,明朝任何一个关隘、墩台、城堡,都完全有能力去对付已知规模最大的蒙古“游骑”。明廷同样认为,今后蒙古人对宣府的袭扰,也应该仅仅限于“游骑”而已。

逐渐收缩的防线与漏洞百出的宣府镇:为何忽视北部边防?

样边长城(庙港长城),位于今张家口怀来县境内庙港东、横岭西,总长约3000米

但这种治安性的防御布置依赖于一两个大坚城,而忽视了坚城和小城堡的互动和军事联系。缺少墩台、关隘和边墙这些纽带,一旦出现大规模入犯,大小城堡就只能各自为战,最终难逃逐个被击破的命运,更不用说派出侦察力量去搜寻敌军主力了。宣府地区的明军因为缺乏墩台、关隘和边墙这些纽带,根本无法阻止瓦剌执行侦察和袭扰任务的小队骑兵。其结果就是蒙古骑兵哪怕已经深入明帝国防线、处在外线作战的态势,却仍可以来去自如,如同内线作战一样便捷,可以随时袭击明军的联络人员,遮蔽明军的侦察力量。而明军虽然处于内线作战,拥有依托边防工事的虚假安全感,却掌握不了蒙古主力的动向,随时可能在己方的内线地区,遭遇了敌军的埋伏与合围。

就这样,宣府镇就在这种基本无有效墩台、基本无坚固关隘、基本无一体边墙的“三无”状态下迎来了土木堡的巨变。

上一个: 北方的军镇体系的规划:从无到有的“九边”重镇

下一个: 城土不坚,下雨就倒:明英宗如何解决宣府城墙的遗留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