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922年2月中共安源路矿支部(中国产业工人中最早成立的党支部)正式成立,建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被提上日程,之所以以“工人俱乐部”而非“工会”为名,主要是为了得到官方认可,新成立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以牛角坡52号(最初为“湖北同乡会”会馆)作为会址,口号是“联络感情、涵养德性、团结互助、共谋幸福”,宗旨为“保护工人的利益,减轻工人的压迫与痛苦”(未对外公布)。
5月1日下午3点多钟,300多名俱乐部部员冒雨游行,高呼“纪念五一劳动节”“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工人俱乐部万岁”等口号,沿途散发传单千余份,“返部时,已近六时,各部员衣履尽湿,精神更加焕发”。5月中旬,毛泽东第四次来到安源听取工作汇报。当听说“五一”游行有人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时,他告诫大家,干革命要胆大,要勇敢,不怕流血牺牲,但是做事一定要稳当,不能过急。“共产主义是书报上常谈的,共产党却是外人不知道的。现在就把共产党喊出去,资本家向工人要共产党怎么办?”当下要紧的是在俱乐部的招牌下把工人组织起来,很明显,“联络感情、涵养德性”不够有吸引力,李立三提议创办工人消费合作社,贩卖“便宜货”布匹和日用品,进行经济动员,把俱乐部活动同工人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加入俱乐部的工友逐渐增多,到9月上旬已有700多名会员。这一次,轮到安源路矿方面坐不住了,他们污蔑工人俱乐部是“乱党机关”,要求官府武力封禁,并对俱乐部领导人和工人威逼恐吓,拖欠工人工资不发。受9月初粤汉铁路武长段工人罢工的影响,与武长段相连的株萍铁路工人早有罢工之意,但没有煤矿工人配合,仅靠少部分铁路工人罢工,很容易被军警武力镇压。
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认为组织路矿工人大罢工的时机已经成熟,李立三因在湖南未参会,但他收到毛泽东指示,必须运用“哀兵必胜”的道理,提出哀而动人的口号,孤立分化路矿当局。没有什么比“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更能激起工人战斗热情和博得社会同情。1922年9月14日凌晨,安源路矿13000名工人拉开大罢工的序幕,5天之后,迫使路矿两局代表签订《十三条协议》:“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每年十二月须加发工资半月;路矿两局职员工头不得殴打工人……”工人工资增加、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工人俱乐部得到安全保障和财政支持。“罢工五日,秩序极好,组织极严,工友很能服从命令。俱乐部共用费120余元,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这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仅有的事。”由于李立三在安源的身份早已公开,为防当局加害,他被转移到秘密处策应,刘少奇担任俱乐部全权代表,常驻俱乐部应付一切,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与路矿当局谈判,终于在18日取得大罢工斗争的胜利。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成为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此后,安源工人俱乐部威信大增,1万余名工人加入俱乐部,新建成的俱乐部大厦坐落在安源牛形岭东南坡山脚下,那是一座四层轿顶式楼房,仿照苏联莫斯科大剧院样式设计,工人称之为“讲演厅”,俱乐部每个星期都在那组织文娱晚会、演戏,由刘少奇和其他同事自编自演,内容多为反对资本家压迫工人、打倒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红色安源逐渐成为“无产阶级的大本营”,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尤其在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全国“硕果仅存”,“挺身凸显为一个夺目的例外”。
如今的安源,红色革命遗址随处可见: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旧址;毛泽东住过的地方、召集安源路矿支部党员们开会的地方……俱乐部大厦不远处,牛形岭半山腰上,为1968年兴建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大楼两侧正面墙上镏金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格外显眼,屋顶正面是由428块瓷砖组成、直径达6米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头像。1967年,刘春华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风靡一时,据统计,该画印刷量达9亿多张。画面中,毛泽东身着长衫,左手紧握,右手挟一把雨伞,关于它的说明词是“1921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1968年7月8日,油画运抵安源,矿工们兴奋极了,“安源煤矿革命委员会连夜举行了授画仪式,矿工们手捧这幅革命油画……表决心、立誓言: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紧跟毛主席干革命”,这才有了纪念馆正门中央最高处的毛泽东头像。据说毛主席本人看完油画后不是很满意,强调“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走进展馆,过去矿工们用来挖煤的工具;读过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补习教科书》;收到的夜校毕业证书;罢工时散发写有“工人要翻身”的《俱乐部全体工人泣白》;罢工时的胜利成果《十三条协议》等,原样摆放在展柜里,在纪念馆打造的模拟矿井体验区,设身处地体验一把矿工的艰辛,借助声光电多媒体互动,回到那段风雷激荡的峥嵘岁月,接受一次“红色”洗礼,才知今日幸福生活得来不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