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秋,安源八方井四十四号来了位润之先生,屋主毛紫云是湘潭人,在萍乡煤矿当段长,和毛泽东的父亲是故友,此人会治喉病,工人们常来他家治病,见到润之先生,听介绍是来自湖南的学校教师,大家都对他客气得很。
毛泽东后来坦言,“当年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之后,总以为自己是个革命者了。可哪知道一去煤矿和工人打交道,由于自己还是一副学生腔、先生样,工人不买账,我们也不知道怎样做工作。成天只知道在铁轨上转来转去。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后来想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过来,思想立场还没有转变过来嘛。立场转变了,才会认为我们要自觉放下架子拜工人为师。也真灵哩,后来我们和工人一起聊天、谈心,工人同志才慢慢地和我们接近起来,心里的话才愿意和我们讲……”他换掉长衫,穿上短衣,和工人打成一片,吃“猪狗食”的饭菜,下阴暗的矿井,问他们一天要做几个钟头工,有多少工钱,家里几口人,生活怎么样,有人向他抱怨自己命苦,毛说,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只要工人自己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就能够解除痛苦与压迫,工人们似懂非懂,“你看,一个小石子,一脚就踢开了,要是把很多小石子用石灰凝结在一块,就不容易搬动了。”“原来如此。”众人道。
毛泽东在安源考察了7天,认定那是“工人运动可能很快开展的地方”,但要把没怎么受过教育,处于“原始状态”的工人动员起来并非易事,何况,“反动统治势力的强大和社会环境的黑暗,要开展革命工作并不是很容易的”。待他年底带着旅法回国的李隆郅(即李立三)再来安源,入住老后街(安源比较繁华的街道)刘和盛饭店,“对于如何在工人中进行工作,如何把工人逐渐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已经是胸有成竹。”李隆郅是湖南醴陵县人,有不少老乡在几十公里外的萍乡煤矿工作,父亲为晚清秀才,与安源商会首领是世交,“可谓绅士”,他被派来安源开展工作、发动工会运动,再合适不过。李隆郅三个字对工人来说难认难写,李隆郅便更名为李能至,在官方许可下开办起平民学校来。当时工人中参加帮会的不少,吸鸦片烟、赌博斗殴成风,筹办学校,免费招收工人子弟和工人前来识字、读书,“增加知识,发扬德性”,正符合萍乡县知事心意,有利于社会稳定。
毛泽东到安源路矿考察7天,真的亲自下矿井,吃“猪狗食”的饭菜?" />
/《毛主席去安源》,1967年,刘春华
李立三租下老后街五福斋巷一家民房楼上三间房子作为校舍,设备简陋,“学生的课桌是用尺把宽的木板钉成的简易桌子,有七八条有靠背的简易长条凳”,入学读书的工人子弟开始只有七八个,后来增加到30人,学国语和算术两门课。李立三借访问学生家长之际了解工人情况。过了两三个月,开设工人补习夜校,白天小学生上课,晚上工人上课,执教老师从李立三一人发展到十数人,多由中共湖南支部(1922年5月改组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派遣,李立三等人得以“在合法的掩护下进行革命的工人运动”。
据在补习学校读过书的老工人袁品高回忆,“那时读书条件较差,我们没有本子,拿粉笔在石板上学字;没有书,就自己照着老师的书抄。老师不光教几个字,主要给我们讲革命道理。开始我们什么都不懂,听老师讲到马克思、列宁这些外国名字时,只觉得很可笑,后来,老师从我们亲身经历的苦难事实,讲到汉冶萍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而成)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办的,不是我们工人的;工人卖力,他们得利。我们通过夜校的学习慢慢懂得了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认识到,要想同资本家、帝国主义作斗争,非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不可。”夜校教材由李立三和同事编印,有《小学国语教科书》《补习教科书》《工人读本》,语言通俗易懂,比如“我们贫苦的工人,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有两只手、两只脚,要把劳力卖给资本家,才不至于饿死,我们是无产阶级,又叫作被压迫阶级”“工人二字连起来就是天字,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大于天”,让工人们形成身份认同和阶级意识。
上一个: 苏轼想给地方百姓修桥,为何还得偷偷写信给表哥求援?
下一个: 红色安源为何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