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明忆
字数:2924,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在很多人心中,以商业贸易为手段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似乎都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事情。但实际上不用说更加重视商业的欧洲地区,哪怕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在古代也有过贸易战的历史。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闭关”、“海禁”,不说在国内网络的讨论热度,哪怕是在咱们冷研过去的文章中,也算是经常提到这两个词。这其中,“海禁”这个事,虽说在初中教科书中,就已经将“海禁”称作是一种防御措施。但是“海禁”这个政策到底有没有用,就和冷战苏联能不能打得过美国,袁崇焕到能能不能五年平辽一样,都是说对或说错都能找到一堆干货的问题。哪怕仅是要说清“海禁”和“闭关”的利弊,就算小的写到主编提着棍子堵门,那估计也是写不出个所以然。所以本期重点,就讲讲为什么明清都会选择使用“海禁”、“闭关”这种国策呢?
不管是“海禁”还是“闭关”,这两个政策,说白了,本质上都属于经济封锁。这时候估计有人要奇怪了,这古代社会用经济封锁能有用?别说,很多时候还真的有用……实际上,当年清朝乾隆帝所说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要往前推一百年前,那还真不是句空话。毕竟古代虽然不像现代工业一样,需要各种杂七杂八的原材料,但是在涉及到军事发展,甚至百姓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受限于当地的技术发展程度,或者是物产之类原因,往往也并非是都能自给自足。
▲古代中国周边国家普遍对天朝有着物资贸易的需求
这一点在古代的东亚地区,不仅也有同样的情况,甚至可以说是更为严重。毕竟东亚大部分土地都在中国王朝的控制制下,而且在科技发展上,中国王朝对周边其他地区,也有着更加显著的技术优势。比如明代,对待东北地区的李氏朝鲜,虽然没有进行全面的“闭关”封锁,但却严格进行对制造复合弓重要的材料牛角,以及硝石之类火药材料进行封锁。由于朝鲜半岛本身,缺乏或没有这一类矿产,因而明朝可以说成功的卡住了他们的咽喉。作为这一成果,明朝硬是让建国初,有着极强军国色彩同时有意开疆扩土的李氏朝鲜,他们自己主动发动的大规模对外远征对象,是对马岛。
▲李氏朝鲜迫使对马岛大名臣服的“己亥东征”是李氏朝鲜对外征服的巅峰
明朝针对蒙古的“闭关”和针对日本的“海禁”,以及清朝针对明郑的“迁海”,本身也是在这一思路上进行的。这里首先要阐明一个问题,在今天互联网上,有很多人故意或不故意将明蒙冲突、倭寇问题,都归结为“闭关”、“海禁”所导致的结果,这就是完全颠倒因果关系了。正如前文所说,“闭关”、“海禁”本质上,都是一种经济封锁,目的自然是像通过贸易卡对方脖子,以此来削弱敌方势力的增长。说白了,这两个政策本质上,都是一种在明确敌对情况之后,才会采取的措施。
就比如明初的海禁,大背景,正是当时日本倭寇对明朝北部沿海地区的袭扰。而且在实行严格的海禁同时,明朝本身也并不是没有尝试过用温和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洪武帝就曾去信日本天皇,表示“修两国之好,使商贾较同,民安其土,兵不加境”。然而当时日本正陷入南北朝时期,日本天皇早已没有控制日本各方势力的权威,而且频繁战乱造成的大量无主武士,源源不断的加入外出劫掠的倭寇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颁布的“海禁”就有很明显的对日本各方势力威胁,同时也避免日本战乱加剧,从而导致更多倭寇产生的意图在其中。
▲日本南北朝
而且很多人还有一个巨大误区是,日本倭寇对中国的袭扰,是集中在嘉靖时期。这一点可谓是大错特错。实际上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袭扰,从明初一直到天启四年,有记载的最后倭寇侵扰事件之前,倭寇袭扰和日本社会的动乱一直是保持同步。而在“宁波争贡”事件前,日本已经以“应仁之乱”为标志,进入了日本战国时代。而在明朝,从嘉靖帝继位之前的正德开始,当时的广东福建地区,就已经开始受到倭寇的袭扰,而且在明朝对以汪直为首的走私商进行默许时,倭寇的袭扰不仅没有结束,相反这一时期同样也是倭寇袭扰的高峰期。所以正如之前《郑成功的爹是倭寇?明朝“十倭七华”的真相,明首级军功制有交代》中所说,“海禁”只是嘉靖大倭乱的原因之一,而非简单的对日“海禁”导致了倭乱爆发。所以是先有倭寇,只后才有海禁,而不是什么海禁导致倭寇。
▲作为倭寇来源的日本陷入战乱,才是倭寇产生的绝对因素
至于针对蒙古的“闭关”政策,也是有着同样的背景。由于明初与北元的战争,以及农牧文明之间的天然矛盾,使得明蒙之间长期都处于敌对状态。针对蒙古,明朝的“互市”和“闭关”,实际上也是随着明蒙关系来进行切换。当明蒙关系缓和时,明朝开放“互市”,反之则“闭关”对抗。不过与明日之间的情况相反,往往蒙古草原诞生了新的强大政权,新崛起的蒙古部落便开始向南侵扰,明蒙关系也因此开始走向对抗,明朝自然需要执行“闭关”政策,来削弱蒙古的军事力量。
▲明朝与蒙古的冲突,比明朝与日本之间的冲突更加难以避免
至于说将明朝与俺达之间的战争,也归结为明朝的“闭关”,这就非常扯淡了。在成化到弘治年间,当时正是蒙古各部不断厮杀的“黑暗时代”,这一时期蒙古各部也市场劫掠明朝边境,但是明朝考虑到蒙古本身并没有真正威胁明朝的能力,所以还继续保留“互市”继续。直到正德年间,随着蒙古达延汗的崛起,蒙古草原在此开始走向统一,因此蒙古对明朝的劫掠开始变的更为严重。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德年间,明朝并没有马上进行“闭关”。那么蒙古会为此选择做生意而不是打仗吗?非也,《明武宗实录》中,就记载多次类似“虏先以千人入市贸易,当之既出关,即拥众肆掠”。
▲对于蒙古人来说,抢一票不比老老实实做买卖更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嘉靖时期,几次拒绝俺达入贡互市的决定,完全不是傲慢之类。毕竟站在明朝的视角,谁也不知道如果开了入贡互市,俺达会不会真的安心做买卖而不继续犯边。更何况一旦开放入贡互市,也容易导致俺达的密探可以进入内地,打探初明朝的边防情况。
▲明朝与俺达之间的零信任度阻止了双方后来的和解
至于最后清朝针对明郑的“迁海”,也是更加简单了。由于当时台湾地区开发程度有限,因此必须依靠大陆来获得粮食之类基础物资,所以在“迁海”令下,断绝了沿海地区和明郑的贸易往来,明郑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不得不将大量原本用来种植商品作物的耕地改为粮田,但这又让明郑的财政收入大打折扣,而财政大打折扣,就需要对外战争来养活内部的大量军事人员,但对外战争,又会加大粮食的消耗,最终导致了明郑在经济上陷入了恶性循环。
▲清初的“迁海”对明郑的打击相当明显
最后总的来说,“闭关”、“海禁”这些政策的实施的确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但也是牺牲了地区百姓利益来打击敌人。不过和后来乾隆的“闭关锁国”想比,简直就是甘草和砒霜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