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连续三批急运东北,罗荣桓有现实难度,中央:到东北能起大作用

连续三批急运东北,罗荣桓有现实难度,中央:到东北能起大作用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1945年10月,中央调拨山东军区前往东北。罗荣桓基本抽空了胶东、滨海方向主力。

焦点转向津浦路方向,而新四军方面尚未能出动兵力入鲁,致使滨海第二师和原定北上的鲁中第三师难以脱身。此时,得知黄克诚已率新四军第三师北进。于是,罗荣桓便想到了黄师,致电陈毅和中央军委,建议华中黄师进入山东后,停留一个时期,以1个旅,控制郯城、马头,其他3个旅宜集于费县以西地区,打击国民党军北上,以便抽出山东第二、第三师北进,而黄师,待华中后续部队到达,即在山东部队之后跟进。

对此黄克诚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部队在山东滞留非常不利,军事行动历来强调兵贵神速,捷足先登。于是,他直接致电中央军委,建议部队到山东后,不宜停留,稍事休整立即北进,中央军委于10月6日回电:“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所以,10月12日,黄师进入山东临沂地区后,休整两天,即向北开拔。留黄师的设想落空了。

就在黄师开拔的第二天,中央的调兵令又送到罗荣桓的手里。电报说:除前期已决定出冀东(山东3万人,黄克诚师3.5万人)和东北(山东出3万人)之部队外,中央决定第三期再向东北出兵5万人,主要由山东部队中抽调,新四军能去一部分亦甚好,在11月15日以前出动完毕。

军令如山。罗荣桓除令第二、第三师准备北上外,只好再向胶东军区“伸手”,要求“继续抽一个团北运”。而第二、第三师由于津浦路战事紧张,仍难以成行。10月18日,罗荣桓电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第二师及鲁中部队,因华中部队来不及接替对津浦作战,在情况紧急之下,又使用出去了。准备把第二师抽出开胶东海运。鲁中部队暂时不能动,如华中最近能过路3个旅,第三师亦准备随时出发。

对于此种局面,毛主席甚为不满,10月20日给陈毅罗荣桓、黎玉发来口气严厉的电报:“胶东海运第一期部队已运完,望即令第二期部队速进继运。第二期到东北部队必须出足五万人,才能应付和支持东北局面,望你们速提出计划。”“华中调山东部队望即令一部赶速起身,兼程到山东接替任务”。

其实,这时的问题已不仅仅涉及山东方面,而是东北、山东、华中三地的统筹部署。其中有些情况不是罗荣桓能够左右的。

此时陈毅已接手主持山东大局。陈毅也有难处。他手中兵力严重不足,不免要作些“讨价还价”。10月25日,陈毅、黎玉致电中央,要求第三师不去东北,拟定以山东第三师配合地方,编成万余人,担任胶济线作战。

中共中央意识到必须统筹部署东北、山东、华中三地的需要,遂于28日向华中局及罗荣桓、李作鹏、陈毅、黎玉并东北局发出三地统筹部署电,决定:山东除留四、八两师作基干不调动外,第二批去东北部队竭力争取出足5万(包括山东地方部队及武工队在内,这些部队到东北能起大作用),分别海行、陆行,争取于11月,由罗、李指挥,全部到达东北,愈快愈好。华中调赴山东之野战军,须调足6个旅18个团,约4万人。

至此,最终确定了山东进军东北的全部人马。最有战斗力的8个主力师,调出6个,即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大部)、第六、第七师,以及梁兴初、梁必业、罗华生、罗舜初、曾国华、吴克华、杨国夫、刘其人等师一级的优秀军事指挥员,可谓兵强马壮。同时,罗荣桓也充分考虑了山东的需要,留下第四、第八师和许世友陈士榘,唐亮、王建安、王麓水、林浩、景晓村、张光中、周贯五等富有经验的军政领导干部,而对抽调最空的胶东军区,留下第五师主力第十三团。

除了调动部队,罗荣桓还要为大批干部的抽调绞尽脑汁,采取了合并军区之策。10月4日,罗荣桓、黎玉等向中央军委报告,为了节约干部,便利领导,拟将鲁中、滨海、鲁南3个军区合并为鲁中、鲁南两军区,渤海由6个军分区缩为4个军分区,胶东由5个军分区亦缩为4个,以便抽出干部到东北。为调集精兵强将,罗荣桓可谓呕心沥血,劳苦功高。

调动大批主力部队在短时间内投入海陆兼程的远途进军,是一件非常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而且进军东北的部队,基本上是从各个战场上紧急收拢归建的,没有时间进行集中的教育动员:如何保证部队迅速、安全到达东北?

戎马半生的罗荣桓,在调兵遣将的同时,又毫不犹豫地扛起了政工大旗。

政治教育从何处着手呢?这是罗荣桓和山东领导人一直在思虑的问题。经过充分的思考和酝酿,9月27日,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政治部联合向各区党委、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向赴东北、冀东部队进行政治动员与思想教育的指示》。

指示全文不足700字,开篇即讲明政治教育的目的:“向东北或冀东行动的部队,必须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与思想教育,保证部队的行动迅速准确,不耽误时机,政治情绪的巩固提高,不发生逃亡现象,并随时随地做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为达到以上目的,指示强调,我们部队还有很大地方性与游击性,在执行新的政治任务时可能遇到某些困难。战士不愿远离家乡,尤其受到太平享乐思想的支配,这就更加需要耐心教育与说服工作,打破狭隘的家乡观念与地方观念。为适应新的环境,执行新的机动任务,必须同时肃清游击主义习气,提高到正规化的阶段,在机动时注意保守机密。高级下部应首先坚定思想,深刻体会中央指示精神。

指示要求,加强支部工作,使支部真正成为领导核心。支部要适应具体情况,提出各种保证计划,做到保证机密,少说多做,对外不说;保证迅速,行动要快,路线要确实,考虑要周密;保证不逃跑,除一般动员,重点对落后分子教育帮助;上船、海运、登陆等,都应根据整个规定,提出具体保证计划。

指示还对部队动员作了明确要求,提出动员不宜过早,到达海运地点前只提一般的机动口号,如向北发展,准备占领大城市等,不提接受武器与新式装备问题,以免泄漏。

9月30日,山东军区政治部又发出《关于机动部队政治上作指示》,进一步强调:“迅速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向着正规化转移”,这是在新的发展形势面前,军队必须努力建设的新的目标。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全体指战员都能深刻认识目前新形势的特点与任务的要求,准备随时执行机动任务,“一切为着前线需要!”“一切服从整个利益!”“哪里有敌人,我们就往哪里去!”“哪里好发展我们就向哪里伸!”

遵照以上指示,各部队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工作,重点解决地方性与游击性两大问题,纠正抗日游击战环境下养成的游击习惯。同时注重有针对性地克服干部、战士中的一些活思想。如一些基层干部、战士认为,好不容易经过八年抗战,胜利了该回家与家人团聚,过安居乐业的日子了,还叫我们去东北?要去你们去,我们不去。还有的说,到东北接收大城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错,去玩一玩。围绕这些错误认识,进行了正确认识进军东北的教育、克服和平幻想和准备打仗的教育、保卫胜利果实的教育等。

胶东区还进行了怕下关东的教育。在胶东人眼里,下关东是在家乡穷得混不下去的无奈选择。抗战中为抵制日伪抓劳工,根据地还编了歌曲:“下关东,下关东,下关东好比跳火坑……”这首歌曲,在胶东非常流行,军民都会唱,所以部队中反映说:“过去你们反对下关东,说下关东是跳火坑,而现在你们又叫我们去跳火坑,我们是不干的。”对此,着重教育干部、战士分清进军东北与下关东的不同,正确认识进军东北的战略意义。

登船前进行乘船教育,明确规定:(一)不准吸烟和打手电,防止被敌人兵舰发现;(二)随时准备战斗,碰上国民党或美国军舰,用手榴弹近战拼搏,拼死不当俘虏;(三)注意安全,没有命令不准出舱,大小便要报告;(四)出事故不要慌,船坏了,触礁了,要听从统一指挥;(五)不准说不吉利话,对于船老大可能搞的迷信活动,不要干涉;(六)防止晕船,不要乱走动。

不倒的政治工作大旗,保证了数万大军的顺利挺进东北和到达东北后的迅速战略展开。

上一个: 1981年,我军曾做过对越再次大打的准备,如果真动手结果会怎样?

下一个: 诸葛亮一生有2大失误:杀了一个该放的大将,放了一个该杀的小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