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重,他自知难治,于是召来太子刘启,对他进行临终嘱托。汉文帝尤其提到了卫绾,他对刘启说道:“卫绾为人忠厚,是可以信赖的长者,你要好好对待他。”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的原文是:“绾长者,善遇之。”
卫绾到底是什么人,值得汉文帝临终之时这样隆重地嘱咐刘启?刘启即位之后他的待遇又将会如何呢?
1、从车夫做起
卫绾是代郡大陵(现在的山西省文水县)人,他刚开始只是汉文帝身边的一个侍从,因为他的驾车技术很好,后来就被提拔为郎官。
卫绾性格敦厚谨慎,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心一意,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这个品质显然很为汉文帝看重,随着在汉文帝身边时间渐久,卫绾升职为中郎将,负责统领汉文帝的侍卫。
汉文帝的儿子刘启很早就被立为太子,他年长以后,有意笼络汉文帝身边的近臣,于是就请汉文帝的侍从等人饮酒,很多人都应约前去,唯独卫绾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了。
刘启显然对这件事很在乎,他对卫绾的态度平时难免就有所流露,汉文帝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才有了汉文帝临终之时嘱咐刘启的那一幕。
2、明白卫绾的好
此时,卫绾仍然担任中郎将,负责汉景帝的安全护卫工作。汉景帝一直记着当初卫绾拒绝赴宴的事,虽然因为职责原因,卫绾每天都会出现在汉景帝面前,但是在汉景帝即位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都不怎么搭理卫绾。
卫绾呢,他仍然恪守自己为臣的本分,做事认真谨慎,既不张扬,也不去刻意讨好。
终于有一天,汉景帝忍不住了,还是问起了当初卫绾没去赴宴的事。
这是汉景帝乘车去往上林苑的时候,中郎将卫绾负责护卫工作,汉景帝破例让卫绾与自己同乘一辆车来回。
和天子同乘一车,对于大臣来说是非常荣耀和难得的事,汉景帝把这份荣耀给了卫绾,然后在车上就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与我同乘一车吗?”
卫绾老实地回答道:“我之前只是个车夫,很侥幸地荣升为中郎将,不知道为什么陛下能给我这份荣幸。”
于是汉景帝问出了萦绕在自己心里很久的问题:“当初我做太子的时候,请你前去赴宴却被你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卫绾慌忙告罪说道:“死罪,死罪!我那次真是病了,所以才没去赴宴。”
汉景帝听到卫绾这样回答,真切体会到卫绾的品质淳厚:他当初明明是不想在先帝健在时就去投靠自己,以免引起先帝不快,于是他用了一个生病的理由来拒绝自己。现在自己已经贵为九五之尊,又对他采取了一年多的“冷处理”,他完全可以把当初的良苦用心说出来,好能得到体谅乃至重用,但是卫绾没有巧舌如簧地为自己辩解,仍然保持着前后一致的理由,也就表明了愿意承担因此产生的任何后果。
到这时,汉景帝才深刻体会到汉文帝临终所说:“绾长者,善遇之”的含义,卫绾的确是个忠厚长者,值得自己信任和倚重。
汉景帝就提出要赐剑给卫绾,以表示对他的嘉奖和肯定,却又被卫绾委婉地拒绝了:“先帝已经赐给我六把剑了,我实在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
汉景帝一听十分惊讶,因为当时无论是官员还是士人都喜欢佩戴宝剑,御赐的宝剑往往会非常抢手,常常是大家喜欢拿贵重物品交换的对象。于是他问道:“宝剑可以用来换很多东西啊,难道先帝御赐的宝剑你还能保留到现在吗?”
卫绾回答道:“我一把不少地都保留着。”
于是汉景帝就让卫绾把六把剑都取来察看,果然六把剑都完好地保存在鞘中,从来都没有使用过。
3、主动为卫绾避害
栗姬是汉景帝早期非常宠爱的妃子,她为汉景帝生了刘荣、刘德、刘阏于3位皇子,其中刘荣被立为太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王。
汉景帝知道卫绾忠厚,于是就把他派给河间王刘德,让他辅佐和教导刘德。
后来卫绾参与平灭七国之乱,立有功劳升任中尉,统兵负责京师的安全,位列九卿;三年后又被封为建陵侯,成为朝廷重臣。
当时还有一个人和卫绾同时担任中尉职位,那就是郅都,汉景帝时有名的酷吏。
公元前150年,太子刘荣被废,改封为临江王。一年之后,刘荣因罪被拘捕审讯,不久自杀身亡。刘荣一倒,他的母族包括舅舅栗卿等人都被拘捕诛杀。
汉景帝派去做这些事的,正是中尉郅都。郅都一丝不苟地替汉景帝完成了这些铲除工作,但是他也不可避免地得罪了疼爱刘荣的皇太后----窦太后。
窦太后知道长孙刘荣死在狱中之后,深恨执法严苛的郅都,汉景帝连忙将郅都调离京城,调到雁门担任太守。虽然汉景帝尽力保护郅都,但是窦太后始终不忘为孙子报仇,在她的一再坚持下,郅都终于被杀。
同为中尉的卫绾呢?汉景帝心疼他是忠厚长者,不忍心让他去做这些“恶”事,于是早早地给他放了假,让他回家休养,然后把这些得罪人的差使都交给了郅都。
《史记》中关于郅都的事迹记载在《酷吏列传》中:“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
从《史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到,郅都和卫绾在仕途上的发展轨迹基本一样:都是从汉文帝的郎官做起,到汉景帝时都做到了中郎将。所不同的是两个人的性格,郅都敢于直谏,执法严苛;卫绾话不多说,待人忠厚。
两个人在汉景帝面前是完全不同的形象,所以汉景帝就分派给两个人完全不同的工作,把那些需要铁面无私、严苛执法,当然更得罪人的活都派给了郅都;同时却让忠厚长者卫绾回家休养。
汉景帝当然也知道保护郅都,但是他对郅都再多的善意都抵挡不住窦太后的恼恨,最终郅都还是因为自己的忠于职守而被害身亡。
曾经起点相同的两个人,因为性格的不同而获得了不同的待遇:一个在刀光剑影中丧生,另一个则在安逸中存活了下来,逐渐走上更为重要的岗位。
细读历史,不由让人背生寒意。
4、辅佐汉彻
汉景帝召回卫绾的理由很简单:他立了刘彻为太子,他信任卫绾的忠厚,知道这是个可以托付少主的臣子,所以任命卫绾为太子太傅,让他辅佐和教导刘彻。
公元前143年,汉景帝罢免了丞相刘舍,任命卫绾为丞相。----汉景帝时期的丞相显然已经不能与汉高祖刘邦时的丞相相比,太平时期的丞相并不需要太大、太多的功绩,只要足够忠诚,能够得到君王的信任就好。
卫绾的丞相安安稳稳地做了3年,直到汉景帝去世,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时只有16岁,朝中大权仍然掌握在窦太后手中。窦太后推崇黄老之学,十分不喜欢和她见解不同的大臣。
公元前140年,卫绾被免去丞相之职,理由是“在汉景帝病重期间,没能及时为狱中无辜的囚犯申冤。”这当然只是窦太后给出的借口,更准确的原因应该是卫绾提出的见解和窦太后不同,他要罢除贤良文学方正中法家和纵横家两派的学者,窦太后对此很是不满,于是随便找了个理由罢免了他。
接替卫绾的是魏其侯窦婴,窦太后的堂侄。不过窦婴也只在位一年多时间,再次因为与窦太后见解不同而被罢免。
长达50余年的汉武帝时代开始了。
和汉武帝其他12位丞相相比,卫绾显然还算比较幸运的,因为他是难得善终的一位,虽然他无论是做丞相还是做中尉,在职期间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嘉奖的政绩可言,只是安于本分,尽忠职守而已。
“忠诚,厚道”,似乎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囊括卫绾的整个仕途。他当然算得上是个老实人,他也获得了老实人能够获得的最高奖赏,那些往往会令“聪明人”感觉不平的奖赏:平顺安稳的仕途、极佳的运气等等。
但是这些看起来很“偶然”的好运气,又何尝不是他品质累积的必然结果呢?
上一个: 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从张况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谈起
下一个: 三国之桃园结义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