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九州幅裂,各路军阀,混战不断。那是一个“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大动乱时代。
而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那样的一个混乱时代背景下,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一提到他,我们立刻就能想到《隆中对》、《出师表》这样流传千古的文章,立刻就能想到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伟大壮举。
可是,还有一个人在那个时代也同样闪耀,那就是曹操身边五大谋士之一的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人,在今许昌。父亲荀绲,官至济南相,叔父荀爽,董卓时期,官至司空。
荀彧年少时,南阳何颙曾评价他:“王佐之才也。”后来荀彧弃袁绍投曹操,曹操同样大悦道:“吾之子房也。”子房,就是当初辅佐刘邦的张良,可见曹操对荀彧是多么看重。
其实,荀彧不但自身的谋略高,而且他的说话之道,同样令人佩服。下面,我从一则故事上,给大家分析一下。
公元194年,陈宫、张邈叛迎吕布,致使兖州只剩鄄城、范县、东阿三城。后适逢徐州陶谦病故,于是曹操欲决定攻打徐州。当时缘由,是因为陶谦先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所以曹操一直决心想报仇雪恨。
而荀彧当时为了顾全大局挺身而出,以一番非常智慧的谏言,最终使曹操放弃了攻打徐州的念头。那么,荀彧是如何说话,使曹操能放下杀父之仇而改变主意呢?
首先,引经据典,进行类比。
荀彧先说:“昔高祖保关中,光祖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至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首先,成功人士的例子出来了。
接着荀彧再夸:“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东山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这句话出来,曹操一定高兴。你看,都是我曹操的功绩。
然后再说观点:“河、济,天下之要地,今虽残坏,犹易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你说,曹操现在能说不吗?荀彧把曹操比作汉武帝、光武帝,曹操能不愿意吗?最主要,刚刚还夸了曹操有能力。
其次,规划方案,画出大饼。
荀彧说完观点后,接着又继续说方案:“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不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
你看,荀彧先前连夸带比做铺垫,把曹操身份无线抬高,现在再给曹操说出具体方案,给曹操勾勒出一幅马上就能成功的愿景,这样两者结合,曹操能不心动吗?曹操能拒绝成功的诱惑吗?
最后,说明利弊,一锤定音。
荀彧最后说:“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馀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上面这段话有些长,简单来说就是,曹公你如果不听我的,非得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干,那么迎接你的就是怎样怎样失败场景,曹公你能接受吗?
曹操这心里肯定不能接受啊,刚才还即将走上人生巅峰的感觉呢,现在要突然变成一无所有,这搁谁心里都不舒服啊。于是最后,曹操放弃了攻打徐州的决定。
古人有云:“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更何况是曹操这样一个杀伐果断的枭雄,面对父仇,更是心狠手辣。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第一次攻打陶谦时,所过多屠戮。
而当时陈宫、张邈之所以叛迎吕布,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曹操杀戮过多。不然整个兖州也不至于叛的只剩三城。
可在这样一个局面下,荀彧依然能够说服曹操,使之改变主意,可见荀彧个人的说服力,是多么强。
而荀彧后来,亦是凭借着自身的谋略和会说话的智慧,不断帮助曹操平定战乱,建功立业,同时自己也时常被委以重任,留下了千古的美名。即便称他为三国第一谋士,也毫不夸张。
而我们为人处世,总免不了与人沟通,少不了和人交流,所以懂得说话的智慧,至关重要。
爱说话是一种本能,会说话是一种本事,而说出来的话能让人爱听,则是一种智慧。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学一学荀彧,学一学他老人家说话的思路和智慧,以至让我们说出来的话,别人爱听
上一个: 三国智囊天团,三国时期最强谋士排行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