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来说,发生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是一个由强盛转向衰败的转折点。
在这之前,太平天国兵强马壮,斗志旺盛,令行禁止,臂指自如,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北伐和西征中,太平天国分别只派出了区区几万人,就打得清军人仰马翻,疲于奔命。不可一世的曾国藩,带着湘军出马之初,就被太平军打了两个闷棍,两次都郁闷得想自杀殉国。
在这之后,太平天国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毁于一旦。精英将领死的死,逃的逃,人心涣散。受此影响,太平天国在各大战场屡战屡败,被迫收缩防线,丢弃了湖北、江西的大部分根据地。
不过,如果我们来看一下时间线,发现天京事变虽然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但太平天国仍然坚持了8年之久。期间,太平天国甚至还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并攻占了杭州和苏州,将控制区域第一次扩展到富庶繁华的江浙一带。
问题来了,发生了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凭什么还能坚持了8年之久?
一方面,是石达开以及李秀成、陈玉成等一批年轻将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天京事变中,太平天国损失了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这3位能征善战的军事首领,赶跑了石达开。当年在永安建制里封的5个王,即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一下子就不见了3个。由于萧朝贵、冯云山早不早地就战死,永安五王消失殆尽。
幸运的是,当石达开离开天京后,并没有投靠清廷,而是带领一支军队转战于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四川等地,配合太平天国兄弟部队作战,或救援被清军围困的太平军。
石达开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太平天国中威信颇高。在石达开的率领下,这支军队多次取得胜利。虽然石达开在浙江、福建创建根据地的努力最终失败了,但牵制了大量的清军,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清军对天京的压力。
在石达开以外,一批年轻的将领脱颖而出,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他们以李秀成和陈玉成为代表。
天京事变后,老将的凋零,让洪秀全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情况。为此,他只好起用了一批年轻将领,33岁的李秀成和27岁的陈玉成,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他们也用自己的优异表现,回报了洪秀全的信任。
在1858年初,清军在天京外围重建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将天京重重围困。当年,李秀成、陈玉成配合作战,一举攻破了江北大营,并在三河之战中击毙了湘军悍将李续宾。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再次配合,以“围魏救赵”之策攻破了江南大营,一鼓作气地攻入江浙地区,占领了杭州和苏州,威胁到上海。
只不过,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延缓了太平天国覆灭的进程,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局势,失败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在天京事变发生的同年,即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4个年头。期间,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城,并在1860年经过天津攻占了京城。咸丰皇帝带着慈禧太后仓皇逃出京城。当英法联军来到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后,大肆劫掠,还放了一把火掩饰他们犯下的罪行。
毫无疑问,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清廷不得不将大量精锐部队抽调过来对付英法联军,因而被迫处于两线作战状态。太平天国面临的军事和政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从而能够度过天京事变之后最艰难的几年。
1860年,清廷与英国、法国、俄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宣告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战争结束了,英国、法国反过来支持清廷与太平军作战。以英国军官戈登组建的洋枪队“常胜军”和法国军官日意格组建的洋枪队“常捷军”,出现在战场上,给太平军带来极大的麻烦。
最终,太平天国在清廷与英法列强的联合扼杀下,覆灭了。
上一个: 自产自用,自给自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