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宗羲顾炎武都参加过反清复明,康熙皇帝为何召集他们当官

作者:未知点击量:578  来源:历史知识网

康熙十七年,是公元1678年,也是康熙皇帝亲政后的第11个年头,这位年富力强的皇帝颁发了一道上谕:

“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弘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时暇,游心文翰,思得博怡之士,用授典学。我朝定鼎以来,尊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实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可以追踪前结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绝之人,不论已未出仕,着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其余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于该督抚,代为题荐。务会虚公廷访,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贤右文之意。”

康熙皇帝这是在科举考试之外,设立“博学弘儒”科,从民间征集“学行兼优,文词卓绝”的知识分子。如果人在京城,由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推荐;如果人在京外,则由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员推荐。对于这些知识分子,康熙皇帝将亲自考试录用。

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点名召集几名明朝遗老进京当官。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黄宗羲顾炎武

黄宗羲,字太冲,浙江余姚人,生于1610年,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先生。1645年,清军入关后,大军南下,攻灭了南明弘光政权。黄宗羲散尽家产,召集600余名家乡青年,投身反清复明的队伍,还在南明鲁王(朱以海)政权里任职,官至左副都御史。鲁王政权覆灭后,清廷三次通缉黄宗羲,还两次抓捕了他的弟弟黄宗炎。

顾炎武,字宁人,南直隶昆山人,生于1613年,家族是江东望族,曾以捐纳的方式,成为一名国子监生。1644年清军入关,顾炎武就职于南明弘光政权,担任兵部司务,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财政整顿等方面向弘光政权提出一系列建议。弘光政权被清军攻灭后,顾炎武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清义军,又加入了南明隆武政权。顾炎武奔走于各地,为各路抗清义军充当联络人。然而,随着隆武政权的覆灭,顾炎武反清复明的梦想终成泡影。

对于黄宗羲顾炎武参加反清复明活动的事情,清廷是心知肚明的。照理说,康熙皇帝一定要将黄宗羲顾炎武抓捕起来斩草除根才对。为什么康熙皇帝没有这样做,反而将他们征集进京做官?

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把目光投向300多年前的1678年,看看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1678年,是平西王吴三桂发起“三藩之乱”的第5个年头。5年来,吴三桂联合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以及各地明朝旧将,向清廷发起进攻。清军在度过了最初的慌乱和溃败后,逐渐与吴三桂军队进入相持阶段。

在这关键时刻,康熙皇帝务必要团结明朝的遗民志士,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一方面,固然是防止他们被吴三桂所用;另一方面,则是需要以他们为旗帜,笼络广大的汉人知识分子。毕竟,黄宗羲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3名大儒(另一位是王夫之)之二,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康熙皇帝不怕黄宗羲顾炎武趁此机会反清复明吗?

不怕的。当时,黄宗羲顾炎武都是60多岁的高龄老人了,他们充其量在感情上对明朝还怀着一定的眷恋,但都在事实上承认了清朝的存在。否则的话,他们早就在吴三桂发起“三藩之乱”时进行响应了。

可是,康熙皇帝想召集黄宗羲顾炎武出来做官,他们就会来吗?

不存在的。黄宗羲多年在浙东一带设馆讲学,悉心教育事业,不再过问时事。当地方官员前来邀请他进京应试时,黄宗羲以“年老多病”为由,推辞掉了。

顾炎武也是如此。礼部侍郎叶方蔼非常钦佩顾炎武的学问和人品,多次在康熙皇帝面前推荐他。顾炎武不忘绝食而死的亡母“弗事二姓”告诫,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叶方蔼依然推荐,顾炎武一名弟子为此质问他:“你这样做,是要害我老师被杀。”叶方蔼大惊,方才以顾炎武年纪太大为由奏报康熙皇帝,免去了这场麻烦。

就这样,黄宗羲顾炎武终老一生,始终没有在清廷担任一官半职。

上一个: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为何叫黄花闺女?

下一个: 西亚某国认爹哲学:甭管匈奴还是突厥,和我们风俗差不多的就是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