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廓
敢战的边将加上精锐士兵,使得明朝中期明军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还往往打出非常优异的战绩与交换比。比如嘉靖十三年(1534)七月,蒙古首领吉囊领兵数万入犯宁夏,明将王效带着所部士兵800人在鼠湖击败吉囊侦骑1000多人,然后快速赶到灵州援救,同正在灵州劫掠的上万蒙古骑兵展开殊死搏斗,随后逼吉囊离境而去。
又比如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月,把都儿和俺答汗之子辛爱一起纠集蒙古诸部兵2万余人,一路来到辽东前屯附近,从新兴堡进入境内。当时的新兴堡守堡百户常禄和指挥姚大谟接到烽火后,当即率领堡内守兵200人(新兴堡全部守军为315人)拦截入寇的蒙古军。双方展开1对100的血战。不久之后,提调指挥刘栋和团练指挥刘启基也赶来支援,他们只带来了400多名军余舍丁(相当于预备役),却毫不怯战,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溃围而进与常禄部会合。不过明军人数还是太少了,在2万多蒙古兵围攻之下常禄、姚大谟、刘栋、刘启基四人相继阵亡,600多名明军也死伤大半。不过蒙古军赢得也不轻松,血战之后亦“创甚”,可能是损失超过了预期,蒙古军也不想多做纠缠就退走了,剩下的明军也得以保存。也就是说,明边军以600人击退了2万多蒙古骑兵的进犯。
再比如,嘉靖四十二年(1563)八月,辽东总兵杨照深入塞外60里,与大量蒙古骑兵遭遇。杨照不幸中流矢而战死。但剩余明军在主将身死的情况下并没有崩溃逃散,反而继续顽强作战将蒙古骑兵死死黏住。终于,随着援军的赶到,明军里应外合将蒙古骑兵击溃。最终明军带着杨照的尸身,以及从蒙古人遗留下的尸体上砍下的220颗脑袋,胜利归来。事后清点,明军战死加失踪,一共才损失50多人。
可以说,依托九边防御体系,精锐化的小规模边军展现了应对蒙古入侵极高的性价比。这也使得明廷更愿意强化边军,也失去了重建中央军的兴趣。毕竟当时明帝国的首都北京,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如果存在着一支几十万规模的精锐中央军,那将是一个不断吞噬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黑洞。在此情况下,对于武宗之后的皇帝和文官们,自然认为以较少的成本强化边军,远比投入巨大成本重建中央军更为划算。毕竟,明朝中后期的北部边境作战,更类似治安战,以骚扰与反骚扰的机动作战为主流。明军想打大规模高水平的大兵团会战,也得蒙古人愿意跟你打才行。而在长时间的以少敌多作战中,传统世袭武将、以战功获职的行伍军士,通过武举成为军官的考试武将,形成了“军功武人世家”或“将门”。
但随着明朝越来越窘迫的财政,仅仅依靠来自朝廷的资金来维持足质足量的野战兵力,就变得不大现实。“将门”边将们只能另寻他法,以牺牲数量为代价,挪用军费,去高薪募兵——晚明重要的军事支柱“家丁”,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