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动欧洲宗教改革:造纸术在海外的奇妙用处

作者:未知点击量:268  来源:历史知识网

文|冯璐

造纸术是从阿拉伯传来的,于是欧洲的造纸技术与中东甚至中国都大同小异:将破布放入水中浸泡发酵,再将其捣成浆。捶打过后,将纸浆倒入盛有热水的木桶,经抄纸帘过滤后,在每层纸之间加入吸水用的毛毡,压上重物过滤水分,再悬挂在房间中晾干。晾干的纸浆会被涂满上光浆料,使纸张更加光滑平坦。

在黑死病以碾压者的姿态横扫过整个欧洲之后,意大利北部在14世纪迅速崛起,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成为跨越地中海的贸易与思想的交流中心,纸张承载着知识井喷式地出现在这里,阅读和书写的氛围日益浓厚。中世纪的世界观土崩瓦解,人们的关注点再次回归人本身,知识与美是人们追逐的目标,而印刷者、装帧者和书商作为知识传播链中的一环,构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

推动欧洲宗教改革:造纸术在海外的奇妙用处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原件在德国柏林展出

1521年,德国图林根森林附近的一座木房子中,一个叫马丁·路德的年轻人正坐在桌前,努力将晦涩的希腊文版《圣经》翻译成德文。尽管“要人性,要自由”之风已经在欧洲大陆刮了近百年,关于《圣经》的解读,教会依然固守着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版本,对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来说,犹如供于庙堂之上的泥塑。信徒无知且盲目,对于教会来说当然利好,就在6年前,教皇利奥十世宣布发售赎罪券,号召信徒为罗马再捐一座教堂。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路德立刻看出赎罪券背后的用心,在其拟定的辩论提纲(《九十五条论纲》)中尖刻地嘲讽:“基督徒须知,教皇若知道那些宣讲赎罪券者的榨取行为,宁愿让圣彼得教堂烧成灰烬,也不会用他羊群的皮、肉和骨去建造。”

乘着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的东风,路德的思想和他的小册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1500—1530年间,德国共出版小册子一万余种,大部分与宗教改革相关,仅马丁·路德的作品就占了1/5。德语图书的出版数量也在增加,从1517年416本书中有110本德语书,到1524年时,新出版的1331本书中德语书占到了1049本。

推动欧洲宗教改革:造纸术在海外的奇妙用处

马丁·路德译德语版《圣经》

大行其道的印刷和宗教改革运动,加速着欧洲的分裂和变革。考虑到当时欧洲的教育普及率,真正有多少人能够读懂路德的作品无从知晓,但就如同他在《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的公开信》中所说,“沉默的时代已经过去。”

上一个: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纸张”时,欧洲人用什么记载文字?

下一个: 造纸术走向世界:一场遭遇战引发的蝴蝶效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