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02,《隋唐史话》连载12(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两国之间不知有多少人冒着惊涛骇浪,不顾生命危险,或者东渡,或者西来,对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做出贡献。其中最杰出的人物,就是唐朝的鉴真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
01、鉴真发愿东渡
垂洪四年(688),鉴真生于扬州江阳县,俗姓淳于,14岁出家,曾在长安、洛阳两京游学。他的活动以他所主持的扬州大明寺为中心,主要在淮南地区。佛教史书说他有著名弟子35人,各自倡导一方,弘其师教。可见他在淮南等地,威望很高。
鉴真除了被传授戒律以外,还学习了建筑和医药知识。给鉴真受菩萨戒的道岸法师,是当时著名建筑家,唐中宗曾委任他修筑长安的荐福寺和小雁塔。
景龙二年(708),鉴真在长安从弘景受具足戒。弘景是道岸的师兄,精通医学。他跟从弘景和道岸学了很多医药和建筑知识。
鉴真特别热心社会活动,在10年期间,主持建寺80余所,铸像无数,开慈悲院救济贫民,设无遮大会行平等供,亲自给贫病的人煎药。在经常和群众接触中,他掌握了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团结了一批有专门造诣的技术人员。
所以,鉴真东渡虽然为了去传戒律,但是实际是以僧团的组织形式,用集体的力量,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文化系统地介绍到日本去。
天宝元年(742),日本高僧荣叡和普照从长安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大师,除了听他宣讲戒律以外,还希望取得他的支持,派几位弟子东渡日本。
鉴真支持日本僧众的要求,但是,弟子们认为,“远涉大海,百无一至",因而都不愿东渡。
这时,鉴真发出庄严的誓言:“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深受感动,有二十多人决心跟鉴真一起东渡。
天宝元年(742),正在准备东渡之际,计划随鉴真东渡的道航和如海发生了冲突。道航认为如海水平很低,不够出国资格。如海大怒,便到淮南采访使那里诬告道航入海要与海盗勾结。采访使听了密报大为震惊,后来虽然查清是如海诬告,但仍然把船只没收,禁止他们出海。
02、六渡终于成功
第二年十二月,鉴真率领普照、荣叡、祥彦、思托等17个僧侣,并同玉作人、画师、刻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共85人,乘军舟东渡。不幸在余姚郡狼沟浦遇到风暴,船被击破。
过了一个月,鉴真一行再度下海。又因风急浪大,离岸不久,船又触礁破坏,不得不重新上岸。
余姚太守把他们安置在鄮县的阿育王寺。
天宝三载(744),正准备东渡,越州僧侣向州官控告,说日僧荣叡欺骗鉴真渡海逃亡。结果荣叡被捕,第三次东渡未能成行。
此后,鉴真一面派弟子法进和两名随从到长乐郡去买船,一面备办粮食和用品,筹备第四次东渡。鉴真自己率领祥彦、普照、思托等三十余人,以巡礼佛迹为名,向南进发,经过临海郡,到达天台山,然后经过临海、黄岩等县,准备南下永嘉郡。
这时,留在广陵的鉴真弟子灵祐等人,出于对鉴真的爱护,不愿他远去异国,请求采访使劝阻鉴真不要过海。采访使派人追踪到临海郡,把鉴真迎回广陵。
各地信徒听说鉴真又回到广陵,都来庆贺慰劳。鉴真严厉批评灵祐。灵祐为求得师父的宽恕,每夜从一更站到五更,连续站了60天。各寺僧众共同替他说情,鉴真才宽恕了他。第四次东渡计划又没有实现。
天宝七载春,鉴真又计划造船,备办物品,准备第五次东渡,鉴真一行六月二十七日从广陵(今扬州)渡江,经江南运河,由晋陵郡(今江苏常州)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等待季风入海。
十月十六日,正式启程。离开海岸两天以后,遭遇台风,14天后船飘到海南岛南部。他们上岸后在大云寺住了一年,又到崖州(今广东琼山南)。鉴真在这里主持建筑佛殿,造释迦木像,登坛传戒,讲律度人。后来从澄海县(琼山西南)登舟,到达海康郡(今广东雷州)、象州(今广西象县)、白州(今广西博白)、梧州(今广西梧州)、始安郡(今桂林)。
他们在始安住了一年,南海郡太守卢奂派人迎接鉴真。鉴真一行从始安沿桂江东行,经苍梧到达端州(今广东肇庆)。日僧荣叡在端州逝世,鉴真哀恸不已。
鉴真在南海郡(今广州市)住了几个月,又向始兴进发。鉴真在南方频经炎热,眼睛患病,治疗无效,双目失明。
鉴真过了五岭,沿赣水北上,到了庐陵郡(今江西吉安),他的得意弟子祥彦又死去。之后,鉴真沿浔阳顺江东下,回到扬州,住在龙兴寺。
天宝十一载(752),日本遣唐使从长安回国途中,日本大使副使到了扬州延光寺,拜会了鉴真,敦请他继续东渡日本。
鉴真虽然已经66岁,而且扬州僧俗都挽留他,但他仍然决心东渡传戒。这一年十一月十五日,鉴真一行乘日本副使大伴古麻吕的船东渡。二十一日漂到阿儿奈波岛(今冲绳岛)。十二月七日到益救岛(今屋久岛)。十八日离开益救,二十日抵九州南部的阿多郡。天宝十四载(755)二月四日,到达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天皇以下朝野的欢迎。
这次到达日本的共24人,除上述活着的人外,还有昙静、义静、法载、法成、仁韩、灵曜、怀谦,以及西域人安如宝,昆仑人军法力,胆波国人善聪等。其中有建筑师、画师、雕刻家,以及医药、刺绣、铸写等方面人才,他们实际是一个文化使节团。
03、在日圆寂
从天宝十四载开始,鉴真在日本工作了10年之久。
首先,他宣教授戒。这一年四月,鉴真在卢舍那佛像前设置戒坛,当时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及皇后、太子和公卿以下官员受戒者四百余人,同时日本高僧灵祐、贤景等八十余人,也都弃旧受新。
755年秋季,开始给一般人受戒,只有受戒的人,才成为合法的信徒。
与此同时,鉴真携带并宣讲天台经疏,给日本的天台宗奠定了基础。天台宗在平安时代大大发展,对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宣教传律以外,鉴真及其弟子等在建筑、艺术、医学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鉴真在日本领导创建的唐招提寺,其中的金堂、讲堂和一些重要的经像法物,可以代表我国盛唐建筑雕刻最高水平,是日本艺术的明珠,日本人民视为国宝,至今保存完好。
唐招提寺及唐禅院的建筑艺术,对日本的天平文化的繁荣,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鉴真又是医学、药物学家,他给日本皇太后治愈了疑难病症。
在日本,曾有《鉴真上人秘方》一书问世,据说这就是他的处方记录。当时日本药学初兴,药物真伪混杂,日本天皇下令“辨证”。
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但是他凭着自己的嗅觉,识别药的品种,鉴定药的性能,给日本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据说现在日本东大寺传的“奇效丸”,就是鉴真传到日本去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直到江户时代(1003-1867),日本的药袋上,仍然画着鉴真的图像。
广德元年(763)三月,鉴真开始患病。弟子们为他造了肖像,现在仍然保存在唐招提寺的开山堂,这就是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坐像”。这个像“顶骨秀,颤骨张,鼻梁高,唇紧闭,静含脸,浮微笑”。很正确的表现了鉴真的意志和性格。
五月六日,鉴真在招提寺逝世,终年76岁。
04、阿倍仲麻吕遣唐
在中日友好关系史中,还有一位杰出的人物,就是热爱中国的日本著名学者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于公元689年生于日本本州大和。他父亲名叫阿倍船守,在日本中央政府中担任中务大辅(相当五品官)。
阿倍仲麻吕“性聪敏,好读书”,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本国度过的。早在他诞生前五十多年,日本便开始进行“大化革新”,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模仿唐朝。
当时设立了大学察,教授《春秋》、《尚书》、《礼记》等典籍。大学察定员400人,招收正五品以上子弟入学。
根据阿倍仲麻吕的家世,他本来应当在国内入大学察学习,因为他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被选拔入唐朝留学。
开元五年(717)十月,阿倍仲麻吕随日本遣唐使到达长安。
与阿倍同时入唐的,还有著名学者吉备真备等人。
阿倍到长安后,唐政府分配他到太学学习,这里的学生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各种经典的博士,是全国的知名学者。太学的课程有《礼记》、《左传》、《公羊传》、《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等必修课,另外还有《孝经》、《说文》和时务策等。
由于唐朝科举考试要考诗赋,太学中也学作诗赋。太学的修业时间是9年,在九年期间,学生至少要精通两种以上经典,经考试合格以后,由太学推荐,参加礼部举办的科举考试。
阿倍仲麻吕在著名专家指导之下,经过9年的勤奋学习,他不仅精通几种经典,而且善作诗赋。这期间由于热爱中国,他改姓名叫“朝衡”(或晁衡)。
大约在开元十六年(728),他担任了左右春坊司经局的校书郎(从九品),专门校理图书。从这时候开始,阿倍仲麻吕便正式参加了唐朝政府工作,长达40年之久。
早在太学学习时期,阿倍仲麻吕便结识了储光羲。储光羲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阿倍仲麻吕经常和他一起唱和,感情十分融洽。
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到达长安时,储光羲风闻阿倍仲麻吕准备回国,特为他写了《洛中贻朝校书衡》一诗,表达对朝衡惜别之情。但是这一年他并未能成行。
开元十七年(729),阿倍仲麻吕转任“补阙"(从七品),属于门下省。“补阙”是皇帝侍从,对皇帝和中央政府工作中的问题,有权提出批评建议。地位虽不甚高,但接触中央高级官员的机会较多,所以职务相当重要,是唐廷内的清贵官职。
在这一时期,阿倍仲麻吕结识了赵骅、魏万等人。魏万号称“王屋山人",是唐朝进士,和阿倍仲麻吕的关系非常密切,他有一件衣服就是用仲麻吕送的日本衣料做的。魏万很喜欢这件衣服,经常穿着。
4年以后,阿倍仲麻吕离开门下省,担任仪王“友”。这个仪王就是唐玄宗第十一子李璲。“友”是一种官职,据《唐六典》记载,亲王府设置“友”一名,从五品下。
"友”的职务是陪伴亲王,和亲王共同学习、游乐,并以封建道德教育亲王。
从此,阿倍仲麻吕可以在贵族和高级官员中活动,是唐政府信任的官员。
正在这个时候,大诗人李白应唐玄宗的邀请来到长安,担任“翰林供奉”,是皇帝文学词章顾问侍从。李白在长安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除结识了贺知章等人以外,还结识了阿倍仲麻吕。两人经常在一起痛饮,高谈阔论。
天宝年间,思念故国的阿倍仲麻吕踏上归途,却遭海难,幸而遇救,于天宝十二载(753)从交趾辗转回到长安,任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从三品。
这一时期,他又结识了诗人王维等,成为亲密朋友。后来,阿倍仲麻吕再次回国时,王维送到海边,并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的五言诗,抒发惜别之情。
然而,这次他又没能回国。大历五年(770),阿倍仲麻吕在中国与世长辞,年72岁。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