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一共20回,于1903年开始在《绣像小说》半月刊上进行连载,问世后获得了广泛关注,鲁迅、胡适、林语堂、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文化界知名人士都对这部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也因为这部小说,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刘鹗其实是一名商人,差点承建京汉铁路" />
人人都知道刘鹗是一名小说家,可他的真正身份却是一名商人。对于刘鹗来说,写小说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就连他的代表作《老残游记》,也只是为了赚点稿费,用来资助朋友连梦青,让他度过难关。
——引用自头条百科
刘鹗,字铁云,生于1857年10月18日,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众所周知,江南一带文化繁荣,科考发达,年轻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蔚然成风。刘鹗却不愿意走科举考试的道路,而是从事经商。
刘鹗其实是一名商人,差点承建京汉铁路" />
然而,刘鹗的经商之路走得非常不顺利,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27岁时,刘鹗在淮安开一家烟草店,在扬州开一家医馆,不久都关门大吉。30岁时,他跑到上海开了一家石昌书局,仍然摆脱不了关门的命运。
经商屡屡失败,让刘鹗伤透脑筋。为了谋取生存,他不得不在1888年来到河南,给河南巡抚吴大澄当幕僚。后来,刘鹗又给山东巡抚张曜当幕僚。在担任幕僚期间,刘鹗尽心尽责地协助办理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被张曜推荐进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候补知府衔任用。
1895年底,清廷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王文韶等人的一再呼吁下,决定重新启动京汉铁路的建设。京汉铁路原名卢汉铁路,北起卢沟桥,南至汉口,全长1214公里,是中国第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
刘鹗其实是一名商人,差点承建京汉铁路" />
京汉铁路对于晚清中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可是,当时的清廷内忧外患不断,在十年内连续打了两场大型战争,即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马关条约》后,清朝必须向日本支付2.3亿两白银的赔偿。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廷入不敷出,根本就拿不出钱来修建京汉铁路。
在这之前,清廷兴办洋务主要采取官办官营方式,由国家出钱,由国家经营。现在,为了解决资金短缺,清廷打算采取官督商办方式,鼓励商人投资兴办,在国家的监督下经营。为此,光绪皇帝于1895年12月6日颁发谕令:“由卢沟南抵汉口干路一条,道里较长,经费亦巨,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如有成效可观,必当加以奖励。”
刘鹗其实是一名商人,差点承建京汉铁路" />
在这里,清廷明确表示,国家不参与京汉铁路的经营,给了商人更大的自主权。当然,要获得修建京汉铁路的资格并不容易,清廷设立了1000万两银子的门槛,相当于清廷一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能够拿出1000万两银子的人,才能参与竞标。
1000万两银子虽然很多,但能够拿出来的人也不少。广东在籍道员许应锵、广东商人方培矗、监生吕庆麟,都有兴趣参与竞标。刘鹗在供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期间,向来主张采矿修路,兴办洋务。这次,他积极奔走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筹措款项,并通过上海履祥洋行开到一张1000万两白银的存款证明,加入到竞标队伍。
虽然许应锵、方培矗、吕庆麟、刘鹗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有1000万两银子,可清廷不傻,让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王文韶分别对他们进行验资,验证他们手里的确有1000万两银子。
刘鹗首先去找王文韶,王文韶为人圆滑,不愿得罪人。他让刘鹗去找张之洞,只要张之洞同意,他就没有意见。
刘鹗其实是一名商人,差点承建京汉铁路" />
1896年6月21日,刘鹗来到武昌,见到了张之洞。张之洞见到刘鹗的存款证明后,通过上海道进行核查。上海道核查后复函:“该行在沪系伊独开,专造匹头生意。刘鹗系素识,曾与商议,如禀准有承办卢汉铁路明文,由伊行转向外洋凑借一千万两,非真有股本存在伊处。现既未奉有核准明文,伊更不便签押保认等语。查刘鹗在别埠有无召股本,未可知。惟履祥洋行开设未久,局面不大,纵使转借洋股,恐亦未可靠。”“未可靠”3个字,显示了刘鹗是想揽下京汉铁路工程,再向上海履祥洋行借款,无异于“空手套白狼”。
许应锵、方培矗、吕庆麟3人的情况类似刘鹗,张之洞对他们4人都不放心。最终,红顶商人盛宣怀闻风而动,南下武昌说服了张之洞。最终,盛宣怀成为了京汉铁路的督办大臣。京汉铁路建设资金向比利时借款。
刘鹗武昌之行一无所获,在汉口龟山脚下伯牙台留下“此地知音寻不着,乘风海上访成连”诗句,失望而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