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金生
虽然“百衲本”意义重大,但由于没有标点,没有断句,作为现代读者读起来有一定困难。另外,史书校勘不毕其功于一役,随着新版本的收集以及学术研究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基础上推出新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仍非常必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组织人力,投入资金,开展对重要古籍的收集工作,征集保护了大量民间古籍善本,使散落民间的珍贵古籍入藏图书馆、博物馆、高校、科研院所等,初步建立了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在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示吴晗,让他和范文澜一起组织点校《资治通鉴》。195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人民日报》撰文,首次提出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的建议。后来他又写了《整理古书的提议》,说“这是千秋的事业”“将是历史上最正确、最可靠、最有用的版本——不一定是最后的一个定本,却可信其为空前的一个定本。”
为完成这一工程,古籍小组先后组织了2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动员数百位史学工作者,当代知名文史学家皆参与其事。整个点校工作的具体分工如下:《史记》,顾颉刚;《汉书》,西北大学历史系;《后汉书》,宋云彬;《三国志》,陈乃乾;《晋书》,吴则虞;《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山东大学历史系(王仲荦负责);《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武汉大学历史系(唐长孺负责);《隋书》,汪绍楹;《旧唐书》《新唐书》,中山大学历史系(分别由刘节、董家遵负责);《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陈垣统一指导,分别由刘乃和、柴德赓负责;《辽史》,冯家昇;《宋史》,聂崇岐、罗继祖、邓广铭;《金史》,傅乐焕;《元史》,翁独健;《明史》,南开大学清史研究室(郑天挺负责)。
1959年9月,顾颉刚点校的《史记》率先出版。为保障其余各史进度及质量,中华书局又申请将专家集中起来进行工作,全国学术总动员就此开始。1963年到1966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史专家们陆续来到北京翠微路2号院中华书局报到,开始了“翠微校史”的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