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有一段特有意思,就是孙行者、者行孙和行者孙的那段,能把人整迷糊了。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的地名,一不小心就容易搞错,比如说这对“孪生兄弟”——紫荆关和荆紫关。
紫荆关,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县城西北约45公里处,关城地势险要,东为万仞山,西有犀牛山,北为拒马河,南是黄土岭。在这种依山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中,紫荆关四周都是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西汉时称上谷关,东汉称五阮关,也有蒲阴径、子庄关等名称,宋金时称金坡关,后来又因山上多紫荆树而改名紫荆关。紫荆关原由五座小城组成,分别是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这种大城套小城的结构,使得紫荆关在全国的长城关隘中独一无二,只可惜还是抵不过岁月的流逝。明朝迁都北平(今北京)后,为防御北方游牧势力,终明一朝一直都在扩建关城,打造京师西线的防御体系。这个防御工程一直持续到崇祯年间,可见对紫荆关的重视程度之高。《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
明朝之所以如此重视紫荆关,是因为它是太行八径之蒲阴径上的要塞,是天下九塞之一,是华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紫荆关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二关一起称为内三关。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兵家必争之地、畿辅保障。
居庸关大家都很熟悉,对京师的意义自不待多说,但是居庸关有一点比较好,就是更加易守难攻。那么一旦敌人攻不破居庸关,相对易于攻取的紫荆关就是必攻对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紫荆关对京师的重要性要更甚。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意思就是说,攻紫荆关有七成成功率,而居庸关只有三成。顾炎武也说过:“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大致意思差不多,就是说作为防守方来说,紫荆关需要更加重视。
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战例和紫荆关有关,金宣宗初年(1213年),蒙古成吉思汗久攻居庸关不下,后分兵南下,攻下紫荆关,然后内外夹击,攻下居庸关。明朝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也是攻破紫荆关,而后直逼京师。如果不是于谦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明朝可能就提前结束了。
说完紫荆关,我们再聊一下荆紫关。荆紫关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此地得名“荆子口”。关口扼守丹江通道和商於古道(武关道),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秦楚两国为争商於之地曾大打出手,爆发了关乎国运的丹阳、蓝田之战。西汉时,此处丹江上曾架设木桥,桥上铺草、垫土,故得名草桥关。南宋时,因该地荆花遍野,荆籽遍地,改称“荆籽关”。明朝时称荆籽关口,清称荆籽关,民初改称荆紫关。
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日盛,阻断了淮河和汴河通往长安的漕运,朝廷只好通过丹江来转运江南的物资入关中,丹江水运逐渐繁荣起来。荆紫关逐渐失去了关口的功能,由于丹江可与汉江、长江水运连为一体,这里成了连接关中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站,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重镇。明清时期,荆紫关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时人记载荆紫关“水陆輨毂,商贾辐辏,繁盛甲于全境”,其商业繁盛程度远胜于淅川城。如今虽然繁华不在,但依然保存有闻名全国的明清一条街古建筑群,这条街长约5里,街道两旁数千间房屋皆为明清时期风格的古建筑,徜徉在陕山会馆、禹王宫、江西馆、平浪宫等古香古色的建筑中,让人仿佛回到明清。
1931年夏,丹江洪水,荆紫关被洪水冲淹,河床淤塞而航道不通,荆紫关镇随之凋零。在紫荆关镇有个高中很有历史,它就是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中。河南大学在开封,为何它会在这里有个附中?抗战时,河南大学师生被迫撤离开封,流落到荆紫关镇,在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下,在此学习生活。河大师生为感恩,在紫荆关镇创办了七七中学,即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中的前身。
图-俯瞰河南紫荆关镇
紫荆关和荆紫关这对“孪生兄弟”虽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都很有历史,很有故事。
下一个: 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相比谁的地位更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