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54,《宋朝史话》连载22(点击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兀术自江山北撤后,宋高宗利用金兵暂时放松对江南军事压力的时机,同汉奸秦桧勾结起来,加紧进行对金投降的活动。
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在靖康之祸发生时,他正在朝中为官,曾经发表了激烈的抗战言论,反对金兵立张邦昌为皇帝,被金兵拘押北去。但是,他一到金朝就原形毕露,很快卖身投靠女真贵族,成了金太宗之弟挞懒的亲信。
建炎四年(1130)十月,秦桧带着其妻王氏,从涟水(今江苏涟水)航海到越州(今浙江绍兴),来到南宋朝廷,声称自己是杀掉金朝的监视人员,夺舟而来的。
当时南宋许多官员都认为秦桧的说法破绽百出,对他的来历感到可疑。但宋高宗在见到秦桧,听了他“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的鼓吹后,却喜出望外地说秦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得意地说“又得一佳士”,很快就于绍兴元年(1131)八月任命他为右相兼知枢密院事,让他负责对金“解仇议和”的活动。
只是由于这时金朝尚无同南宋议和的诚意,秦桧在拜相前吹嘘只要他任宰相数月,必“耸动天下”,结果却无所作为,使宋高宗感到失望。
秦桧按照金朝的授意,露骨地向宋高宗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之策,要南宋将河北人遣送给金朝,中原人遣送给刘豫的伪齐政权。因为当时不仅宋高宗本人是“北人”,许多文臣武将和士卒也都是北方人,按此政策办理,不仅南宋政权和军队都要解体,宋高宗本人也将无所归,所以宋高宗尽管投降心切,但也不能接受此策。
左相吕颐浩及一些朝官也对秦桧进行弹劾。宋高宗仅任秦桧为相十个月,就把他罢免,并榜其罪于朝,示不复用。
在秦桧于绍兴二年(1132)首次罢相后的几年中,金朝虽然放出了“和议”的空气,但条件比通过秦桧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之策更加苛刻,除要南宋把“西北士民之在东南者”通通遣返外,还要南宋把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划给伪齐,使南宋失去淮南的屏障。
这种“和议”实际上是金人消灭南宋的一种策略。南宋如果接受这些条件,连偏安江南一隅都不可得。所以宋高宗尽管对金统治者“卑辞厚礼”在所不惜,但却难以接受金人的条件,宋金的和议没有什么进展。
在军事战场上,从绍兴初年后,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金朝兀术继和尚原之败后,绍兴四年(1134)三月,又在仙人关遭到吴玠同样沉重的打击,不得不放弃入蜀的打算。
在荆湖一线,宋将岳飞于绍兴四年五月至七月主动出击,收复了被伪齐占据的襄阳等六郡,使西北战场的防线同两淮战线的联系保持畅通,南宋的防御力量得到加强。
兀术率军支援伪齐,于九月间伙同刘豫大举渡淮南侵,遭到岳飞、韩世忠所率宋军及两淮许多水寨义兵的英勇抗击,很快以失败告终。
这一切说明,宋金战场的形势从绍兴四年起已发生了有利于南宋的变化。金兵在战争初期的军事优势消失了。南宋已在战争中锻炼出吴玠、韩世忠、岳飞等英勇善战的军事统帅,南宋军队的战斗力也已大大加强了。
绍兴初年金朝在诱降及军事方面的种种失败,使金朝内部在对宋战争的策略方面产生严重分歧。绍兴五年(1135)金太宗死后,女真贵族内部的矛盾更发展成激烈的内讧。扶植伪齐的粘罕失势,刘豫这个汉奸头目成了金朝对宋战争失利的替罪羊,伪齐于绍兴七年(1137)被金朝废掉,以挞懒为首的一派当权的女真贵族决定把原由伪齐管辖的河南、陕西交还宋朝,同宋朝议和。
金朝因内讧引起的对宋战争政策的剧变,在南宋小朝廷内部引起巨大的反响。宋高宗认为多年盼望的和议又有了希望,重新起用秦桧为宰相兼枢密使,让他专决和议之事。
南宋内部许多人都认为金人不可信,反对“屈己”与金朝讲和。这样,在南宋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之间又展开一场激烈的斗争。这时期抗战派的旗帜,就是抗金英雄岳飞。
岳飞,字鹏举(1103-1142),河南汤阴人。他出身农家,在北宋末年从军参加征辽战争。南宋初,他曾作为河北招抚司的下级将校,随王彦渡过黄河到河北抗金。离开王彦后,又投到东京留守宗泽的麾下参加开封保卫战,为宗泽所赏识。
宗泽死后,岳飞又随杜充从开封撤到建康。当杜充在兀术渡江南侵时畏避逃跑乃至无耻投敌的时候,岳飞却率所部孤军奋战。兀术从江南撤退时,他又在建康附近奋勇追击,并收复建康城。
这时候的岳飞,已经经历了大小200多战,因英勇善战,声誉日高,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当绍兴二年他刚30岁的时候,已经成了守卫长江中游的主帅。
在绍兴四年(1134)他受命挥师北伐,夺回伪齐控制的襄阳六郡后,被封为节度使。这时他刚32岁,成了南宋大将中最年轻有为的一员。他所率的“岳家军”因纪律严明,战功显赫,深受人民爱戴,成为南宋抗金斗争的中流砥柱。
岳飞素有恢复失地,振兴宋室的志向,所以,他一面极力要求宋高宗出师“直捣中原,恢复故疆”,一面联络河朔抗金的义兵,作收复失地的准备。
但是,岳飞的雄心壮志却不是遭到宋高宗的冷淡对待,就是遭到阻挠。宋高宗只想偏安江南,并不想取得抗金斗争的胜利,因为一旦打败金朝,迎回徽、钦二帝,自己就做不成皇帝了。所以宋高宗只允许岳飞守住已经相对稳定的防线,却不使他超出襄阳六郡的范围去收复更多的故土。
在绍兴四年出师收复襄阳六郡时,宋高宗就给岳飞明确的命令,让他严格限在被伪齐李成夺去的襄阳六郡范围,不得过分深入敌境,以免引惹金人,否则,“虽立奇功,必加尔罚”。
绍兴六年(1136),岳飞再次受命北伐,虽然所向披靡,但因宋高宗下了不许直捣中原的命令,又不督促其他大将出兵应援,岳家军被迫撤回原地。
绍兴七年(1137)二月,岳飞应召进见宋高宗,向高宗面陈规复之策。宋高宗不仅不置可否,连原先已作出的把淮西刘光世军并给岳飞、让岳飞尽力“中兴之事”的决定,也在一瞬间取消了。
这种种情况,使得坚决抗金的岳飞同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岳飞不仅没有像宋高宗对他的要求那样,当一匹可供任意驾驭的温顺良马,反而因为感到恢复中原的宏愿难以实现,于绍兴七年夏愤然向宋高宗提出了辞去帅职的请求,并且不等宋高宗批复,就自已到庐山守其母之丧,以表示自己对恢复中原宏愿得不到支持的失望和愤懑。
当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起用秦桧为相,授予秦桧同金朝议和的专决大权时,岳飞表现出激烈反对的态度。当时宋高宗召他从鄂州(今湖北武昌)入朝,企图让他放弃举兵入中原的主张,附和投降活动。岳飞却尖锐地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国(指秦桧)谋国不臧,恐贻后人讥。”要求宋高宗停止对金的和议。
当宋高宗同秦桧沉渣一气,于绍兴九年(1139)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朝称臣纳贡后,岳飞不仅没有按例向宋高宗敬献贺表,反而上表对宋高宗说,同金和好,“图暂安而解倒垂,犹之可也;顾长虑而尊家国,岂其然乎?”表示自己口诵议和的诏书,“面有惭于军旅”,“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
这实际上是一篇继续坚决抗金、反对投降的檄文。当宋高宗因庆贺和议成功而给诸大将加官晋爵时,岳飞却认为,“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只能训练将士,严加防备,“而不可行赏论功,取笑夷狄”,再三力辞不受。
岳飞这种坚决反对和议的态度,使宋高宗甚为恼怒,更为秦桧所切齿,从此被宋高宗和秦桧视为眼中钉。
但是,事情却正如岳飞所预料的那样,在和议订立不久,金朝又一次发生内讧,兀术以挞懒把河南、陕西地归宋,告发挞懒同南宋有秘密勾结,挞懒被夺了军权,不久又被以谋反罪处死,对宋战争的急先锋兀术掌握了军权,立即撕毁绍兴九年正月同南宋订立的和议,并于绍兴十年(1140)五月,分兵两路,向陕西和河南大举进攻,很快又把河南、陕西夺了回去。
接着,兀术率大军向淮南大举进攻。宋高宗这时又慌了手脚,急忙下诏让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并“图复京师”(开封)。
但是,进攻淮南的金兵却在顺昌(今安徽阜阳)遭到刘锜所率原“八字军”的沉重打击,兀术不得不撤回开封。
金兵对淮南的威胁很快就解除了,宋高宗也马上改变主意,立即向岳飞下了“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的命令。
岳飞却认为机不可失,坚决向中原进军,一路受到中原人民的热烈欢迎,岳家军所至克捷,收复了许多州郡。七月间,岳家军在郾城(今河南郾城)大败金兵,歼灭了兀术的精锐骑兵拐子马。接着,岳家军又在颍昌打得兀术狼狈而逃,并一直追击到距开封仅45里的朱仙镇。
这时,黄河南北许多坚持斗争的义兵都打着岳家军的旗号,响应岳飞的北伐,其他各路宋兵也转入局部反攻,抗金斗争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金兵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兀术甚至一度准备撤离开封,到河北以避岳家军的兵锋。
但是,抗金斗争的大好形势,却吓坏了不愿抗金斗争胜利的宋高宗和秦桧一伙。他们急忙下令各路宋兵班师,使岳飞军处于孤军无援的状况,接着又连发金牌,强令岳飞退兵。
岳飞接到宋高宗这种叛卖性的命令后,既十分愤慨,又不能违抗,不禁十分悲愤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后无可奈何地下令撤退。
岳家军第二次北伐的巨大成果,又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金朝了。
宋高宗、秦桧一伙在强令岳飞班师后,为了向金人表明投降的决心,撤销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加紧进行对金投降的活动。
兀术因为绍兴十一年(1141)初再次向两淮进攻,在拓皋(今安徽巢县西北)又被宋军击败,终于认识到对宋战争已不可能用武力取胜,也表示愿意与南宋议和。
宋、金之间为和议又开始了紧张的活动。
宋高宗见和议可成,像岳飞这样的良将已经不仅不再需要,还成了投降活动的障碍,长期的疑忌终于变成了杀掉岳飞的念头。
兀术因为害怕岳飞反对和议,也派人授意秦桧害死岳飞。于是,宋高宗同秦桧策划,由附和秦桧的张俊出面,捏造罪名,诬告岳飞准备谋反,把岳飞及其儿子岳云、部将张宪逮捕入狱,交给秦桧的党羽万俟卨用酷刑逼供,要岳飞承认有谋反之意。
岳飞知道自己既落入国贼之手,“为国忠心,一旦都休”了,但始终拒绝承认秦桧一伙诬加的罪名。
当时宋高宗、秦桧也找不出任何岳飞想谋反的证据。韩世忠替岳飞抱不平,去责问秦桧。秦桧竟说,岳飞父子谋反的事“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韩世忠听了,不禁愤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从此,“莫须有”三字,成了一切反动人物诬害正直人士所使用的卑鄙手段的代名词。
制造岳飞大冤狱,还是宋高宗、秦桧一伙压制其他反对投降的文武大臣、排除投降阻力的一种手段。在逮捕岳飞父子后,宋、金双方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订立和议:南宋正式向金朝称臣,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宋金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中间的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县)以北地区划归金朝。
这个和议因为订在宋高宗绍兴年间,遂被称为“绍兴和议”。
就在绍兴和议订立不久,宋高宗、秦桧不顾一切地把岳飞父子及张宪定成死罪,并于绍兴十一年除夕(1142年1月28日),把岳飞、岳云及张宪杀害。
当时岳飞年仅39岁,岳云年仅23岁。岳飞在临刑之前,在狱案上挥笔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表示了对投降派的最后抗议。
岳飞虽然被诬害,但他的事迹却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明代诗人文徵明曾赋《满江红》一首,直截了当地揭露了宋高宗出于卑鄙用心,勾结秦桧杀害岳飞的丑恶面目: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在杭州的岳王庙和汤阴的岳王祠,几百年来,一直有人在那里缅怀岳飞的功绩,痛斥宋高宗和秦桧一伙的罪行。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宋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