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提起谭嗣同,总会想起他那句慷慨激昂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行刑时,谭嗣同大声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绝命诗,气壮山河,青史留名。
在大家的心目中,谭嗣同是一个舍生取义,敢于以一己之头颅来唤醒民众的英雄。这是对的,但不足以准确描述谭嗣同对时代的贡献。
谭嗣同不光是舍生取义的英雄,还改变了一条铁路的走向" />
在戊戌变法之前,谭嗣同在湖南参与创办了时务学堂和《湘报》。时务学堂是湖南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以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谭嗣同等人担任中文分教习。100多年来,时务学堂几经变迁,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湖南大学。《湘报》以唐才常担任主笔,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担任撰述,抨击封建专制,宣传“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舆论中心。
不仅如此,谭嗣同还积极参与具体的社会事务,比如修建铁路。
“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现代人对于铁路建设有着很高的热情。这些年,相邻省市区县为了高铁的走向和设站,争得头破血流。其实,在100多年前,湖南和江西曾经为了一条铁路的走向,进行过一番激烈的争夺。
这条铁路叫粤汉铁路。
谭嗣同不光是舍生取义的英雄,还改变了一条铁路的走向" />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了修建卢汉铁路(京汉铁路)的庞大计划。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看到了铁路在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决定开工建设卢汉铁路。就在卢汉铁路进入前期工程时,张之洞又在1896年提出了修建粤汉铁路的建议,将粤汉铁路与卢汉铁路联在一起,形成一条横穿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
卢汉铁路的走向和设站早已明确,不存在争议。倒是粤汉铁路是经过湖南还是江西,引发了一场争论。
清廷官员倾向于经过江西。江西位于两江地区,历来就是人文荟萃、经济活跃的地方。而且从广州到北京的传统驿路,正是由广州出发,翻越大庾岭进入江西,经过赣州、南昌、九江等地进入湖北,随后北上。如果是这样的话,粤汉铁路就没有湖南什么事情了。当湖南士绅闻讯后,立即行动起来,争取粤汉铁路从湖南经过。
谭嗣同不光是舍生取义的英雄,还改变了一条铁路的走向" />
谭嗣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没有置身事外,在《湘报》上发表文章《论湘粤铁路之益》,“道江西有不利者六;道湖南,则利铁路者九”。
在谭嗣同看来,如果粤汉铁路经过湖南,会对铁路建设有9大有利条件:“一曰径直”;“二曰坦易”;“三曰免造巨桥”;“四曰易招劳工”;“五曰产煤足以行车”;“六曰产木足以垫道”;“七曰有能任事之官”;“八曰有能分任之民”;“九曰力争形胜之地”。
谭嗣同不光是舍生取义的英雄,还改变了一条铁路的走向" />
除此之外,粤汉铁路还将对湖南产生10大利好:一、“复固有之利权”;二、“杜觊觎之外患”;三、“收百粤之海口”;四、“作全湘之士气”;五、“振疲顿之商务”;六、“运重滞之矿砂”;七、“尽耕耘之地力”;八、“起组练之新兵”;九、“兴精巧之工艺”;十、“拯困乏之穷黎”。
谭嗣同恳请朝廷:“逆知民隐,而慨然沛以殊恩,特允南干路不道江西而道湖南,秉持即行开办。”如果粤汉铁路果然经过湖南,则湖南全省士绅民众必将“载山知重,感激涕零,额手拭目,以俟大功之成,而欢喜赞叹曰:‘盛哉乎斯世!’。”
那么封疆大吏又是什么想法呢?
湖广总督张之洞是卢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倡导者,希望粤汉铁路经过自己的辖区(湖北、湖南),而非两江总督的辖区(江苏、江西、安徽)。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虽然是江西修水人,却没有拘泥于故乡观念,反而为湖南呼吁,主张粤汉铁路从湖南经过。
谭嗣同不光是舍生取义的英雄,还改变了一条铁路的走向" />
经过谭嗣同等人的据理力争,粤汉铁路最终经过湖南,放弃了江西。粤汉铁路建成后,成为京广铁路的一部分,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湖南与沿线省份一起,昂首阔步走进了新时代。江西则错过了这条交通大动脉,直到1996年才融入另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总算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