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日军舰队在丰岛海面不宣而战,袭击清朝北洋水师的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打响了丰岛海战,也引爆了持续一年多的中日甲午战争。
众所周知,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在陆战和海战两条战线上都遭遇惨败。正因为此,在1895年李鸿章才会远涉重洋,到日本与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里,既要赔款,又要割地,颜面尽失。
可是,如果我们翻开故纸堆,去寻找100多年前的新闻报道,会发现媒体眼里有另外一场甲午战争。在这场甲午战争里,清朝军队大获全胜,日军一败涂地,以至于最后日本招架不住,被迫致电清朝,恳请李鸿章到日本谈判……
举一个例子。
1894年7月28日,日军4000余人从汉城出发,进犯牙山,打响牙山之战。
当时,驻守牙山的清军是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记名提督江自康所部,共有3800余人,在人数少略低于日军。由于由于部署不当,匆忙筑成的工事不够坚固,战术落后,在日军的进攻面前一战即溃,全线撤退到平壤。此战后,清军在朝鲜南部没有一兵一卒,使得日军能够心无旁骛地发起平壤战役。
毫无疑问,在牙山之战中,日军完胜,清军完败。可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却画了一幅《牙山捷报》,显示清军打了一场胜仗,而且是大捷。
再举一个例子。
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了甲午战争开战以来的第二场海战,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双方都出动了主力舰队,势在必得。在经过5小时的激战后,清朝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伤亡约800人。日本联合舰队没有1艘军舰被击沉,只有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伤亡239人。
显而易见,在黄海海战中,清朝北洋水师输给了日本联合舰队。但是,《点石斋画报》却在一幅《鸭绿江帅水捷图》中一如既往地报道为胜仗,并配了一段精彩的文字:“倭奴兵势已分,我军更奋勇百倍,直至傍晚五点钟共击沉倭船四艘,伤三艘,余皆败北而逃。倭奴死亡枕藉,伤者更不计其数,讵不足以伸天讨而快人心也哉!”
明明是清朝北洋水师被击沉5艘军舰,在这里却变成日本联合舰队被击沉4艘军舰。
在甲午战争持续的一年多时间里,类似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都对这场战争保持着相当乐观的情绪。
1894年8月22日,尽管清朝军队在丰岛海战和牙山之战两场战役里双双败北,《字林沪报》却刊发了一篇文章《审机》,指出:“中国海军应将日军围困在朝鲜,然后另派一支劲旅偷袭日本。若日军回撤,则可尾随追之而歼灭。”
1894年10月8日,日军已经在黄海海战中让北洋水师再次落败,并在平壤之战中将清朝军队赶到了鸭绿江边,占领了朝鲜全境,《字林沪报》却恳请光绪皇帝“亲统六师,东征日本”。这是要一鼓作气打到日本老巢的节奏啊?
清朝新闻媒体在甲午战争期间刊发的新闻和评论,与事实截然相反,让人啼笑皆非。可是,这个板子却不应该打在新闻媒体身上,而是应该打在清朝身上。
一方面,是因为清朝拒绝新闻媒体记者随军参与报道。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朝不允许新闻媒体派出随军记者,也不允许任何记者出现在战场。记者更不能采访清朝的官员和将领。新闻媒体只能通过朝廷内线、特约记者、外国译电等方式获取新闻源,这些新闻源往往是不准确的,从而导致了假新闻。
其实,早在1854年,随着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拉塞尔随英军远征马耳他,成为世界上第一名职业随军记者以来,随军记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战场上。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有66家新闻社派出了114人赴前线报道,允许外国武官随军观战、外国新闻记者随军采访。
另一方面,是清朝前线将领谎报军情。
在甲午战争中,许多清朝将领有谎报军情的习惯。明明是一场败仗,他们偏偏汇报成一场胜仗。
北洋水师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怯阵逃跑,却在《航海日志》中捏造战果:“击死倭提督并官兵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这样一来,败仗就变成了胜仗。方伯谦没有受到处罚,反受到朝廷嘉奖,“管带‘济远’之方伯谦,于牙山接仗时鏖战甚久,炮伤敌船,尚属得力,着李鸿章传旨嘉奖”。
这些被谎报的军情,对后方新闻媒体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催生了一条条假新闻出台。
上一个: 段誉的大理国在哪?大理皇帝出家是真的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