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朝时北京人嘲笑的“光禄寺茶汤”,是怎么回事?

作者:未知点击量:264  来源:历史知识网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在随笔文集《乙卯札记》中说,在北京人中流传着10种可笑的事情,排名第一的是“光禄寺茶汤”。

光禄寺茶汤是什么来头,让京城的人们笑得如此开心?

光禄寺是一种掌管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的机构,早在秦朝时就已经设立。在明朝时,皇宫里没有设置备办饮食的御膳房,皇族成员的日常饮食由光禄寺负责。光禄寺一年耗费了36万两银子,却没有让皇帝吃好。嘉靖皇帝甚至埋怨起来:“今无论祖宗时,两宫大分尽省,妃嫔仅十余,宫中罢宴设二十年矣。朕日用膳品皆下料,无堪御者。”不知道光禄寺给皇帝吃了些什么,以至于让他愤怒地说出“下料”这样的话来。

清朝时北京人嘲笑的“光禄寺茶汤”,是怎么回事?

不过,尽管光禄寺的伙食不尽人意,却颇有创新精神。

前面说过,光禄寺要负责祭祀事宜。在古代,祭祀活动的程序非常复杂,让时间变得极为漫长。为此,光禄寺需要为参加祭祀活动的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准备一些食物充饥。北京位于北方,秋冬季节比较寒冷,这些食物很容易变得冰凉,难以下咽。于是,光禄寺的官员就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被称为“茶汤”的食物。

茶汤做法是:先将秫米、糜子等磨成面粉状待用,随后将滚烫的开水把秫米面冲成稀糊状,再加入红糖、白糖、青红丝、芝麻、核桃仁、什锦果脯、葡萄干、京糕条、松子仁等调料,即可食用,这种食物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爽,极为可口。

清朝时北京人嘲笑的“光禄寺茶汤”,是怎么回事?

我们可以想象,在天寒地冻的郊外举行祭祀活动时,当饥寒交迫的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捧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时,心里该有多快活呀。

茶汤问世后,受到了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的热烈欢迎,纷纷点赞。光禄寺的官员受到鼓舞,再接再厉,对茶汤的制作和原材料进行改良。比如,为了提高茶汤的口感和适应更多人的口味,他们使用了更加精美的原材料,原材料的品类也更加丰富。再比如,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冲泡出更多的茶汤,他们研发了一种能装几十公斤水的大铜壶和一套特殊的冲泡技巧。

长期以往,茶汤成为光禄寺的招牌食物,广为人知。

清朝入关后,在内务府下面设立了御膳房,管理皇帝、后妃及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的饮食、典礼筵宴等。光禄寺依然存在,不过职能、职责有了变化,不再负责皇室成员的饮食,而是主要承担祭祀活动。

清朝时北京人嘲笑的“光禄寺茶汤”,是怎么回事?

《清史稿·职官志二》记载:“(光禄寺)掌燕劳荐飨,辨品式,稽经费。凡祭祀,会太常卿省牲,礼毕,进胙天子,颁胙百执事。蕃使廪饩,具差等以供。”这是说,光禄寺负责慰问军队、宗庙祭祀等。等祭祀活动结束后,光禄寺官员向皇帝进献胙肉,并将胙肉分发给在场的文武百官。

到了清朝,光禄寺还是需要在祭祀活动中为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提供茶汤。可是,光禄寺的官员们变得越来越不负责,采购的原材料经常出现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行为,导致冲泡出来的茶汤越来越不好吃。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又不能公开埋怨——毕竟在祭祀活动上还有更加难吃的胙肉,只能在背地里吐槽光禄寺的茶汤,认为这种食物名不副实、虚有其表,实在是可笑、可笑。

不过,尽管光禄寺的茶汤已经沦为笑柄,但这种皇家点心在传到民间后,受到了老百姓的追捧。在北京、天津等地,茶汤成为老百姓的日常食物。

清朝时北京人嘲笑的“光禄寺茶汤”,是怎么回事?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城里流传着一首《都门竹枝词》:“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歌词里面,全是北京老百姓脍炙人口的名小吃。

1985年,根据老舍原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上映。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幕场景:当齐老太爷到地摊上买兔儿爷时,一个镜头转向了卖茶汤的摊主,他右手提着一个金光锃亮的大铜壶,大铜壶口冒着热气,左手拿着一个碗,向齐老太爷吆喝。齐老太爷停了一下,自顾自地走了。

清朝时北京人嘲笑的“光禄寺茶汤”,是怎么回事?

2008年,天津著名民俗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写了一篇《好嘴杨巴》,讲述了一段李鸿章在天津吃杨巴茶汤的趣事。当然,李鸿章究竟有没有吃杨巴茶汤,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上一个: 三国时期刘备对赵云是真的信任吗?从哪可以看出来

下一个: 都说虎毒不食子,为何雍正皇帝将亲生儿子推向火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