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93,《明朝史话》连载18,欢迎收看。
有明一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在明朝初年,虽然有像宋濂、刘基、高启这样的诗文作家,他们由于经历了元末的动乱,接触到广泛的现实生活,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富有社会内容的作品。但是,在明开国后的100多年中,在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却是以“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派。
三杨官居高位,长期辅政,是所谓“台阁重臣”,所以人们称其诗文为台阁体。他们的诗文充满了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内容,平庸呆板,肤廓空虚。这是和当时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阶级矛盾较为缓和相适应的。
其次,稍有影响的是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这一派在散文方面主张师法先秦,在诗歌方面追求声调格律,自称宗法杜甫。但总的看来,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完全跳出台阁体的圈子。
随着明代中后期各方面矛盾的日渐激化,文坛上也发生变化,以“前七子”和“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先后在文坛崛起。他们在反对台阁体的空廓、浮泛和八股文的恶劣影响方面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模拟古人为能事,甚至生吞活剥,字剽句窃。
这时,以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唐宋派”和以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先后极力反对复古派。他们反对贵古贱今和模拟古人,提出文学要有质,能独抒性灵,发前人之所未发等主张。这些主张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他们的创作成就都不大。
但是,小说方面的情况却不一样。明朝初年,小说在前代传奇小说、话本和杂剧的基础上就已经有新的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嘉靖、万历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新兴的工商业城镇日益增多,市民阶层更加壮大,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创作更呈现繁荣兴盛的景象,涌现出不少优秀的长篇通俗小说和短篇白话小说,以及风靡一时、深受欢迎的戏曲,形成了一股浩荡强大的文学巨流,冲击着正统的封建文艺,甚至逐渐取代了正统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0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三国演义》是明初一部划时代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的作者是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贯中是他的表字,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浙江钱塘)。他生于元代后期,死于明朝初年,《三国演义》是他的代表作。此外,他还写作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多种著作。
元末社会矛盾激化,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尖锐复杂,政局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罗贯中的生活也极不安定,四处漂泊。据说他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曾经充当张士诚的幕客,“有志图王”。后来张士诚为朱元璋打败,罗贯中在朱明王朝建立之后,便改而从事历史小说的创作。《三国演义》就是他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所记载的历史资料和野史、杂记,以及汲取流传于民间的有关三国人物故事传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改编创作而成。
关于三国的故事,早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唐宋时有讲唱三国故事的。元朝除杂剧中有大量三国戏之外,还流传有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不过叙事简略,文笔粗糙,而且有不少内容荒诞不经。罗贯中改编时,对这部分内容加以删除或改写,并且补充了许多历史上的真实材料。文字的叙述也进行一番铺张润饰,把头绪纷乱的三国历史,按照年代、事件、人物井然有序地进行组织描绘,使之成为一部具有广阔社会历史内容,文字生动,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篇写东汉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昏庸,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纷纷起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其次写各地大小军阀对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大军阀董卓的凶残暴戾以及十七镇诸侯联合声讨董卓。
董卓败亡之后,曹操权势日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在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之后,进兵江南,准备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但是,孙、刘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惨败,形成三国的鼎立对峙。接着写魏、蜀、吴之间的纷争及其势力的消长,最后西晋代魏,消灭蜀、吴,三国尽归司马氏,中国复归统一。
《三国演义》通过具体历史故事的叙述,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如曹操是“乱臣贼子”,是阴谋家和野心家的典型;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典型,是忠贞和聪明智慧的象征;又如关羽的威武刚强,义重如山;张飞的豪爽莽撞,疾恶如仇;以及周瑜、鲁肃等等,无不各具个性,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所以有人赞誉《三国演义》刻画人物具有三绝,即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不过,有些地方由于描写夸张过分,难免损害了人物形象,所以鲁迅先生曾批评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总的来说,作者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还是成功的,有些表现手法仍具有借鉴的效用。
《三国演义》由于它所描述的历史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文字叙述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绘声绘色,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历史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记述的故事内容为以后的戏剧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作为历史小说在普及民众的历史知识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效用。它的某些艺术特色至今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与《三国演义》同时问世,并与之齐名的另一杰作是《水浒传》。它的作者是施耐庵。
施耐庵是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据说他是罗贯中的老师,曾参与罗贯中编著的《三国演义》、《隋唐志传》的创作。可惜由于资料不足,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人们所知甚少。
据江苏省兴化市施家桥及大丰县白驹镇发现的碑铭、族谱(《施氏家簿谱》,即“长门谱”)及其他出土文物资料的研究推论,施耐庵可能本名叫施彦端,原籍江苏兴化白驹场(今属大丰)。元末由于战乱,他曾流寓浙江,明初回故里,死后葬于兴化县施家桥,墓地至今尚存。
施耐庵生前居住的白驹镇和施家桥,地形复杂,河道交错,密如蛛网,水泊芦苇丛生。据说《水浒传》中关于梁山水泊的环境描写,就是取材于这一带芦苇水荡的自然景色。
《水浒传》是描写我国宋代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小说。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北宋末年我国北方发生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历史记载。此次起义虽然失败,但由于一度声势很盛,流动于广大地区,影响深远,于是民间长期流传着关于宋江起义军的人物故事,有的内容被写为话本,有的编成戏曲。流传至今的元刊《大宋宣和遗事》,其中叙述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以及受招安征方腊等故事,简要地描写了梁山泊聚义的故事梗概。施耐庵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广泛搜集民间传说,加以连缀改编,创作了不朽的长篇巨著《水浒传》。
《水浒传》祖本只有一百回。故事内容是,首先具体生动地描写各路英雄遭受种种迫害,被迫走上梁山聚义的经过;其次写众好汉聚众起义,攻城略地,和官军相抗衡;最后写起义军在宋江影响下,接受朝廷的招安,并被派征辽。万历年间,余象斗增写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扩充为120回本。
《水浒传》全面地反映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斗争由产生而发展,最后走向失败的全过程。书中写了高俅一类的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和西门庆、毛太公、祝朝奉等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历数其依财仗势,为非作歹,作恶多端的罪恶勾当。他们残酷的迫害和剥削,使社会矛盾激化,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反抗怒火,人民被逼上梁山,举起造反的大旗和反动统治阶级相抗争,从而形象而具体地揭露了“官逼民反”、“乱从上起”这一历史事实。
《水浒传》的创作方法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历来深为人们所赞扬。首先是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它所描绘的梁山泊108个好汉,有一大批是具有鲜明个性、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典型,如写鲁智深疾恶如仇,豪迈刚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说的一句话:“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最能表明他的这一性格特征。
又如写武松仗义刚烈,林冲忠直淳朴,石秀的机警伶俐,宋江的妥协动摇等等,无不各具特色,有血有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时,善于把握人物的不同身份和经历,通过具体故事情节的展开,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表现各人的性格,所以写来顺心应手,描绘具体生动而又合乎情理。
其次是在语言运用方面,作者能够从群众口语中锤炼出生动活泼,通俗准确的文学语言,在铺张叙述时又有合理的想象和夸张,所以写景抒情,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恰到好处,语言平实朴素,富有生活气息。
《水浒传》记叙起义军的斗争故事时,对于人民群众的斗争经验和战略战术,也写得饶有情趣,富有哲理。
《水浒传》由于内容丰富多彩,情节曲折感人,文字通俗生动,洗炼明快,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广为流传。
02、《西游记》
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在明代中后叶的嘉靖万历年间,又出现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一一《西游记》。
这是一部描写神魔斗争的幻想小说。它结构宏伟,故事奇妙,想象丰富,是我国一部著名的浪漫主义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他家祖辈曾当过小官僚,到他父亲时改行经商,贩卖绸缎布匹。吴承恩从小聪慧敏捷,博览群书,下笔成文,而且谈吐幽默。但他科场失意,大约在40岁左右才补为岁贡生,后来当过长兴县丞等小官,不久,因他生性倔强,耻于官场的酬答周旋,便辞官回家,从事文学著作。
他年轻时就爱读神怪故事,经常借一些裨史小说,躲着老师和父亲,偷偷阅读。因此,他积累了不少的民间神话和传说故事。晚年,他汲取民间神话传统中的精华,发挥丰富的想象,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才能,完成了《西游记》的创作。
《西游记》一书凝集了吴承恩的智慧和心血,也寄托着他一生的理想和愿望。他在另一本志怪小说集的序文中说:“我的书虽名为志怪,大概并不专谈鬼,也时常写人间变异,稍寓有鉴戒之意。”他的这种创作意图同样表现在《西游记》这一部代表作里。
《西游记》主要是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故事渊源于唐太宗时僧人玄奘赴天竺(印度)取经的历史记载。早在南宋时,就流传有把这一历史记载写成话本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孙行者“神通广大,能降妖伏虎,帮助三藏法师到西天取经。到了元代,故事情节有了新的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奇妙,改编成《西游记平话》。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取经故事的剧本,如杨讷著《西游记杂剧》。
吴承恩就是在民间流行的神话传说以及传世的西游记平话和杂剧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经过他的改编和创作,《西游记》的内容更为充实,人物性格的刻画更为鲜明,典型形象的塑造更加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的构思也更为精妙,全书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大为提高。
《西游记》全书100回。首先写孙悟空的出世,大闹天宫,意气风发,充满造反精神,是全书的精彩部分;其次写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诏取经的故事;紧接着写取经正题,师徒四人走上征途,历经81难,历尽艰辛,受尽厄难,最后以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道道难关,化险为夷,实现取经的目的。
《西游记》的文笔诙谐风趣,故事情节妙趣横生,有的人物对话具有生活气息,叙事也极为简练朴实,通俗生动。
当然,由于采用的题材是玄奘到西天取佛经的佛家故事,因此内容的叙述带有宗教色彩,有些地方宣扬了佛教的唯心论,如宿命论和因果报应思想等;有的诗词和对话也就反映了玄虚神秘的佛教义理;有些细节描写难免带有庸俗无聊的成分。
但是,作为一部具有神奇幻想特色的神魔小说,由于它所描述的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还是能被人们所理解,并在群众生活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杰作之一。
03、《金瓶梅》
大约在万历年间,社会上出现了一部暴露性的写实小说。它不是像《西游记》那样写神与魔的斗争故事,也不是写英雄和武士的历险、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而是真实地描绘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反映明代中后期黑暗的政治和社会现实,这就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金瓶梅》。
关于《金瓶梅》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过去因为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篇》记载说:“闻此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有人遂论定为王世贞所作。
另据万历丁巳年(四十五年,1617)刊印的《金瓶梅词话》,其中欣欣子序云:“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兰陵为山东苍山旧称,而且书中又大量使用山东方言,因此有人认为作者应是山东人无疑,并由此推论可能是李开先。李开先是山东章丘人,嘉靖朝进士,有名著《宝剑记》传世。《金瓶梅》是否出自他手,没有确凿证据,只是推测而已。
《金瓶梅》全书共100回,其内容是截取《水浒传》关于武松杀嫂的故事,加以烘染和扩大。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西门庆,全书详尽细致地描述了这一恶霸、富商兼官僚的反动势力代表人物的发迹,以及他一家糜烂丑恶的家庭生活。
西门庆原是个开中药铺的破落户,市井恶棍。他终日和一些帮闲者在一起鬼混,奸骗有夫之妇,谋财害命。他又善于巴结官吏,投靠权门,包揽词讼,欺压百姓,多方钻营利禄,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最后终因纵欲身亡,死后一家妻妾离散,人财两空。
《金瓶梅》虽然写的是宋朝的故事,实际上是在抨击明代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写西门庆因缘攀附、发家致富和纵情声色,揭示了明中期以来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就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当时许多宦官、朝廷权贵,勾结地方豪绅、富商,鱼肉人民,聚敛钱财,声色犬马,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本性的贪婪,灵魂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
所以沈德符说:其中“蔡京父子则指分宜(严嵩)父子,林灵素则指陶仲文,朱勔则指陆炳,其他亦各有所属。“
鲁迅先生更深刻地阐明,《金瓶梅》写西门庆一家的发迹和败亡,是“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盖非独描摹下流言行,加以笔伐而已。”这就点明了《金瓶梅》一书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
《金瓶梅》是出自文人之手,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它不是对旧话本(如讲史及英雄传奇)的改编,它的出现,开了文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先河。
《金瓶梅》以描写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尤其是市井百姓,以及家庭生活为题材,这一点和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了新经济因素的萌芽,以及产生大批市民阶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现实主义的文学巨著,《金瓶梅》的故事内容反映了许多明代中后期社会政治、经济、风土民情诸方面的历史情况,就像一部生动形象的明末社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开创了所谓“世情小说“的先声,推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对后来长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学界有人认为,清初伟大的现实主义名著《红楼梦》的写作,无疑地受到《金瓶梅》的影响。它也是以写一个家庭的盛衰离散,来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情况,揭示历史的变化。所以苏曼殊评论说:“论者谓《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乃《金瓶梅》之倒影云,当是的论。”
在艺术上,《金瓶梅》又是具有特色的作品。它生动地描绘了许多不同身份的人物,如市井无赖,帮闲蔑片,娼妓优伶等,塑造了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人物,如西门庆的狠毒阴险,作恶多端,贪财好色;潘金莲的淫荡刻薄,嫉妒泼辣;应伯爵的插科打浑,阿谀拍马;纨绔子弟陈经济的乖巧轻佻等等,无不刻画得唯妙唯肖,入木三分。在运用日常生活语言方面,熟练地运用方言,显得生动真切,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04、冯梦龙“三言”警世
明中叶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印刷事业的发达,除大量刊行宋元话本之外,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短篇白话小说也日渐兴盛起来。当时的文人或者对宋元话本加以整理编订,或者模拟话本从事新的创作,编撰刊印了不少供人们阅读欣并借以劝喻世人的所谓“拟话本”,形成了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繁荣景象,其中最具代表性,而且广泛流传,影响巨大的,要算天启年间冯梦龙编撰的《古今小说》,也即人们所熟悉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梦龙(1574-1645),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别号龙子犹,苏州府人。崇祯三年(1630)补为贡生,曾任训导、知县等官。
他是明朝继罗贯中、熊大木之后出现的通俗小说家,毕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编写和刊行工作,先后改编过小说、戏曲和民歌等多种通俗文学作品,如《平妖传》、《新列国志》等长篇小说,《桂枝儿》、《山歌》等民歌集,而他的所有作品以“三言”最为著名。
冯梦龙酷爱李贽的学说,他的文学思想颇受李贽进步思想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他强调通俗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比儒家经典还大。他说,小说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比《孝经》、《论语》更能打动人的感情。他甚至提出小说可“为六经国史之辅”,既可以教化人民,亦可当有国者的借鉴。所以,他特意把“三言”小说集分别取名为“喻世”、“警世”、“醒世”,表明他所刊行的小说集,可以用来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和唤醒世人,而不只是供人们在茶余饭后的消愁解闷。
“三言”是根据120种宋元明话本小说加以改编而分册刊行的。在改编过程中,冯梦龙做了大量去粕存精的遴选工作,选录出一部分当时广泛流行、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按章回小说的形式,给原作各篇加了整齐的回目,并作了文字修饰,其中有一部分则是冯梦龙自己的创作。每本小说集各收入40篇,合计120篇。
其故事内容取材极其广泛,有的出自史传或唐宋文言小说,有的属于民间故事。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侧面,尤其是对市民生活有更多的描绘。其中有的写男女爱情婚姻,有的揭露封建官吏的贪残、腐朽,有的写小市民之间的朋友情谊,有的是描述封建文人的风流韵事等等。有不少篇章已经成为众口传诵、群众喜闻乐见的名篇。
如揭露封建官吏办案不公,任情用刑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写崔宁和陈二姐被卷入因十五贯钱而引起的谋杀案中,在昏官的严刑拷打之下,崔、陈招供诬服,最后被“押赴市曹,行刑示众"。作者以低沉的笔调,描绘了百姓无辜受害的悲剧,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官吏视人命如草齐的罪恶。
又如《灌园叟晚逢仙女》,写官宦子弟张委图谋霸占花农秋先的园圃,构陷秋先于牢笼,揭露了官僚子弟的恃势作恶,欺压善良。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则揭露了明代奸臣严嵩父子的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陷害沈炼一家的罪行。
这类题材都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的暴露,反映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也是作者对封建官吏的鞭批。
“三言”以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很大的篇幅,其中一些写得十分深刻感人。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描写教坊名姬杜十娘不甘心长期过卖笑受辱的生活,一心追求真挚的爱情。她爱上李布政的公子李甲,决意从良,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跳出火坑,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希望。但结果却是被贪财忘义的李甲出卖给盐商孙富。
面对残酷的现实,杜十娘的美好希望成为泡影,她满腔悲愤,在怒斥李甲的忘恩负义和孙富的奸诈虚伪之后,把百宝箱沉入江中,自己投江自尽。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铺张叙述和悲惨的结局,对杜十娘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以杜十娘之死,对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和金钱势力发出悲愤的控诉,使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此外,“三言”中的一些反映其他社会生活内容的故事,也甚有意义。如《施润泽滩阙遇友》,写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机户施复拾金不昧,后来和蚕户朱恩结成患难之交、儿女亲家。施复经过十年经营,由一张织机扩充到三四十张,成为具有数千两银子资本的工场主。小说的内容既描写了市民阶层之间的友谊,更通过施复发家致富的事例,反映了明代后期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向读者展示了盛泽镇商品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体现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所以,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成了社会经济史研究者经常称引的典型资料。
在艺术特点方面,“三言”的故事情节写得具体而又曲折生动,对人情世态的描绘形象逼真,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传神摹态,感人至深。后人曾评论说:“喻世、醒世、警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侗心骇目。”因此,刊行后风靡一时,效法续编者竞相出现,其中较有成就的是凌蒙初编订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俗称“二拍"。于是文学史上有所谓“三言”“二拍”之称。
05、《牡丹亭》及其他
明代除小说繁荣之外,戏曲的创作也相当发达,有不少戏曲家创作了一些著名的作品。
明朝初期影响较大的有高则诚的《琵琶记》、惠施的《拜月亭》、徐??的《杀狗记》等。这些作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平等关系,如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等有所揭露,或者对封建的等级观念有所批判,但是,更多的则是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歌颂表彰所谓“孝子贤妇”、“义夫节妇”,体现了剧作者借助戏曲向人们进行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的主题思想。
嘉靖、万历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反理学思潮的兴起,在戏曲创作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气象。在舞台表演艺术方面,有魏良辅对戈阳腔、海盐腔的改革,他吸取民间戏曲优美的腔调和音乐,创立昆腔,器乐则采用笛、管、笙、琶合奏。
在剧本创作方面,一些著名的文人、戏曲家,创作了不少以描摹男女爱情生活,暴露封建专制黑暗,批判封建礼教的罪恶为题材的剧本。比较著名的有李开先的《宝剑记》,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把林冲描绘成少年豪气,不向权臣屈服的英雄,用以讽喻明代忠贞之士反对权奸的斗争。
又如梁辰鱼的《浣纱记》,虽是写吴越兴亡的故事,却以写吴王夫差亡国的事实,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排斥忠良,淫逸腐败和祸国殃民;同时也突出描绘了西施和范蠡之间的恋爱与离合。
此外,如据说为王世贞所著的《鸣凤记》则直接取材于明代的现实生活,通过对严嵩父子的专权霸道、狼狈为奸的描绘,反映了明代后期政治的黑暗与腐朽。
但是,成就最大,对当时和以后的戏曲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汤显祖所创作的《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和《紫钗记》。
因为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四种传奇的故事情节又都是以做梦为全剧的关键,故合称“临川四梦”。他的书斋以“玉茗堂”命名,所以又称为“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出生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的文昌里,卒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终年67岁。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21岁乡试中举。由于他矢志研读,具有广博的学识,除了古文词外,并精通乐府歌行、五七言诗,旁及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药、卜筵,无不通晓,因而誉满海内,为时人所钦慕。他为人刚正,风骨道劲,不肯脑颜事权贵。万历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先后都想结纳他,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34岁,考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五年后迁任礼部主事。不久,因上疏揭露时政弊端,批评了执政阁臣申时行的专横与任用私人,并对神宗皇帝进行讽谏,结果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调任浙江遂昌知县。
他勤兢施政,被誉为循吏,而却不善于官场应酬,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被劾,便辞职回家,从此绝意仕途,专心从事写作。
汤显祖的思想颇受李贽进步思想的影响,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表现内心的真情实感,反对模仿古人。他推崇裨官小说,重视通俗文学的研究。
李贽开创一代评点小说、传奇之风,汤显祖也曾评点过《异梦记》、《西厢记》和《南北宋志传》等书。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汤显祖在作品里敢于蔑视权贵,抨击政治的腐败,暴露封建道德的罪恶,并以饱满的激情抒写男女之间的真诚相爱和对婚姻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梦”中的《紫钗记》大约写于万历十五年(1587),其他三部传奇,都是在辞官以后陆续完成的。
《紫钗记》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歌颂了李十郎和霍小玉在爱情上的坚贞,对以卢太尉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自私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南柯记》的故事大抵根据唐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而略有增饰。在情节上以几十年的宦途经历作为一梦,写淳于棼梦入蚁穴大槐安国,和公主结婚后,出任南郡太守20年。公主死后,又升为宰相。不久有人上奏,借口天象有客星侵犯牛女虚危星座,暗指淳千棼系来自外方,于是被罢职遣归。若联系汤显祖曾因上书指陈弊政而被贬斥,其中似乎带有对权臣闭塞言路进行批判的意思。
《邯郸记》本于唐人沈既济的《枕中记》,写卢生与吕翁遇于邯郸道上,吕翁把一只瓷枕交给卢生,卢生枕着瓷枕入睡。旅舍主人蒸黄粱未熟,卢生已在梦中经历富贵荣华、迁谪、围捕等得失。作者通过剧情的展开,对官场的倾轧和黑暗加以揭露,同时也慨叹人生的无常和宦海浮沉,流露出失望的消极情绪。
《牡丹亭还魂记》写的是官宦小姐杜丽娘和柳梦梅真诚相爱的故事。这是“临川四梦”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故事中的杜家是官宦之家,杜小姐丽娘天生丽质,聪慧娇艳。她自小接受家庭和塾师灌输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贵族的生活虽然安逸恬静,但却拘束而单调。作为年已及笲、情窦初开的少女,她深感生活的寂寞和苦闷。当她读了《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和在婢女的诱导下观赏花园的大好春光之后,更引起了对于虚度青春的感叹和爱情的憧憬。
她因怀春苦闷而入梦,在梦中冲破礼教的束缚,大胆地和陌生的少年书生幽会。但好梦不长,醒后苦于梦境难寻,郁郁病起,至于身亡。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经南安郡,拾得丽娘画像,为其秀媚的容貌所感动,终日玩赏思慕,得丽娘幽魂再现,一见钟情,朝夕欢会,订立婚约。以后发现丽娘是鬼魂再现,仍然真诚相爱,遂冒险掘墓,丽娘再生,于是同往淮安求其父母许婚。几经周折,最终夫妻喜获团圆。
《牡丹亭》改变以往爱情剧的常套,用梦里钟情,死生离合的故事来展开情节。这不仅在反映现实方面比较深刻,而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剧中的一些曲文写得流丽,人物的内心描写精巧细致,语言生动,在写意、谐趣、传神、绘色诸方面都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平。所以明人沈德符评论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可见这一剧作对当时戏曲艺术的重大影响。
当然,《牡丹亭》在思想艺术上还存在缺点,如在柳、杜爱情的描写上还没有完全摆脱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窠臼;柳、杜在爱情方面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和反抗也不够彻底,仍然“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认为是合理的婚娶。
此外,故事的结尾还是袭用明代以来杂剧、传奇常见的“大团圆”的常套,等等。但总的来说,《牡丹亭》是明代传奇创作当中的佼佼者,不失为一部反映现实,具有一定进步性和深刻性的杰作。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明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上一个: 明成祖朱棣下令编撰《永乐大典》的真实用意
下一个: 慕容复要复兴的燕国,历史上在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