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电视台革命历史电视剧《大决战》进行到第27集时,三大战役的第一战辽沈战役已经胜利结束,迎来了三大战役的第二战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发现徐州“剿总”正在调兵遣将,将各大兵团往徐州收缩。俗话说:“兵贵神速。”如果华东野战军还按照原来的计划,在11月8日打响淮海战役,必将会贻误战机,不利于第一阶段作战,因而提前两天,在11月6日打响淮海战役,全军出击,追击黄百韬第7兵团。
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发起的一场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对国军进行战略性进攻的大规模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
在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一共集结了60多万人,与80万国军进行战略对决。最终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伤亡13.6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55.5万人。
虽然我军一直称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为淮海战役,但国军方面却称之为“徐蚌会战”。
就在剧版《大决战》第27集里,顾祝同、郭汝瑰奉命前往徐州“剿总”传达作战部署时,便将作战部署称之为“徐蚌会战”。
为什么叫“徐蚌会战”呢?这与国军的作战部署有关。顾祝同在传达作战部署时说:“(国军将)放弃次要城市,集中主要部队,在徐州、蚌埠津浦铁路两侧做攻势防御。这样既可以确保江淮、拱卫京沪,还可以坐拥5个主力兵团、3个绥靖区的机动力量。诸位党国的精锐尽在于此,择机与共军寻求决战。”
这样的作战部署,正符合徐州“剿总”司令官刘峙的想法。他巴不得把所有的兵力都安排部署在徐州周边,来“拱卫”他的安全。现在,国军将5个主力兵团布防在徐州、蚌埠一条线上,再以3个绥靖区作为机动力量,看上去无懈可击,信心满满。
顾祝同传达“徐蚌会战”的作战部署时,黄百韬微弱地表达了一丝质疑。在黄百韬看来,在“徐蚌会战”中,国军的战线拉得太长,很容易遭到对手步兵部队的进攻。对此,徐州“剿总”司令官刘峙表示反对。他认为,这种“长蛇阵”摆出来后,“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相至”,简直就是无懈可击。
到此,黄百韬便无话可说了。
显而易见,顾祝同传达的作战部署,重点在于徐州和蚌埠,主战场也位于徐州和蚌埠之间,因此国军方面会取名为“徐蚌会战”。
国军给战役取名,基本是按照战役发生的主要战场来命名。比如,抗日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十大战役,即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缅北滇西战役、湘西会战,都是以主要战场命名。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有6000年人文历史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地理位置十分显要,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发生过无数次大小战争。
国军将“徐蚌会战”的重点放在徐州,并在这里设立徐州“剿总”司令部,无可厚非。那么,“徐蚌会战”的另一个重点,为什么是蚌埠呢?
其实,蚌埠也是一个位于南北分界线上的重要城市。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成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这里交通发达,铁路、水路、公路畅通无阻。因此,早在1948年6月,“小诸葛”白崇禧就主张将华中“剿总”设立在蚌埠,由他自己担任司令官,率领“华中部队运动于江淮之间”,对解放军实行攻势防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拱卫南京。
然而,南京方面出于派系的考虑,否决了白崇禧的计划,将华中“剿总”设立在武汉,由白崇禧担任司令官。同时,新增了一个徐州“剿总”,设立在徐州,由刘峙担任司令官。这样一来,黄河、淮河流域的一大片平原,被一分为二。
很明显,这是一个糟糕的决定。当国军方面的“徐蚌会战”打响后,华中“剿总”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徐州“剿总”却不堪重用,屡次指挥失当,导致在战役中全军覆没:80万大军只逃走了24.5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