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海关保卫战:国共在东北战场第一场激战,胜负如何?

作者:未知点击量:809  来源:历史知识网

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标志,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然而,就在全国军民还沉浸在抗日战争胜利的热烈气氛中时,另一场战争悄然来袭。东北地区由于独特的战略地位,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这场大战发生的地点就是著名的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朝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素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的说法。作为一道重要的军事城防系统,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无数次重大军事行动。明朝末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吴三桂由此成为千夫所指,遗臭万年。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山海关被日军占领。1945年8月29日,我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领4000余人抵达山海关外。曾克林要求日军放下武器,向我军投降,遭到日军拒绝。我军随即在8月30日攻克了山海关,解放了这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关隘。

在解放山海关后,冀热辽军区第16军区部队在山海关火车站乘坐一辆由客、货、敞篷等几十节车厢组成的混合兵车,向锦州、沈阳方向进发,前往收复东北地区。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率领一部分部队,镇守在山海关。

李运昌是河北唐山乐亭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创建了下辖4个军分区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也算是兵强马壮了。李运昌镇守山海关时,发动群众,补充兵员,部队增加到数万人。

国军在东北战场的动作,慢了一步。

9月30日,在我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区攻克山海关的同一天,国军第13军第一支部队乘坐美军舰船抵达秦皇岛,成为最先达到东北战场的国军。

国军第13军军长叫石觉,是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10月30日,石觉率领第13军向山海关发起进攻。11月4日,石觉派人向驻守山海关的我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我军退出山海关。对于国军的无理要求,李运昌义当然是正辞严地予以拒绝。

那就打吧。

11月5日,石觉率领第13军正式进攻山海关。国共在东北战场第一场激战——山海关保卫战由此爆发。李运昌手下的部队数量不多,难以抵挡国军第13军的进攻,急需援助。这时候,已经出关的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兼第7师师长杨国夫率领第7师赶来救援,打败了国军第13军的进攻。

石觉率领第13军退回秦皇岛。第一回合,我军取得胜利,国军败下阵来。

这时候,秦皇岛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杜聿明杜聿明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表现抢眼,在昆仑关大战中曾经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名噪一时。1945年东北战场大战来临之际,10月18日,南京方面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主持东北局面。11月8日,杜聿明抵达秦皇岛,亲自调兵遣将,与我军作战。

当时,国军主力部队还在西南大后方,紧急调到东北战场的是第13军和第52军。前面说过,第13军于9月30日在秦皇岛登陆,第52军正在抢运过来,当杜聿明赶到秦皇岛时,第52军已有1个师(第25师)抵达秦皇岛。这就是说,杜聿明手里共有两个军4个师的兵力。

11月15日,杜聿明率领第13军和第52军25师共4个师的兵力,再次向山海关发起猛攻。在进攻时,由第13军3个师作为主攻部队,由第52军25师担任迂回。

对于山海关守军来说,局势变得危险起来。

李运昌手下虽然有几万人,但大多数都是进入东北地区后补充的兵力,兵员战斗力不高,武器装备也较为简陋。杨国夫率领的第7师约有7000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可是,这支部队刚刚从山东来到关外,经过长途跋涉,还没有得到休整和补给,身心疲惫不堪,许多战士鞋子破了都没有换的,只能打赤脚,战斗力也得不到保证。

怎么办呢?显而易见,我军如果与国军4个师硬碰硬,寸步不让的话,很容易被敌人围攻,搞不好全军覆没。李运昌和杨国夫当机立断,在11月16日率领部队主动退出山海关。

随后,杜聿明率领第13军和第52军25师占领了山海关。

在国共在东北战场的第一场激战——山海关保卫战里,我军虽然暂时被迫撤退,但并没有受到较大损失。3年后,我军将重整旗鼓,挥师重来,再次与国军在山海关展开决战。

上一个: 率先挺进东北的曾克林将军,贡献很大,官却越做越小

下一个: 临汾被称为华夏第一都,为何不是山西省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