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夏朝

夏、商、周历史常识简介

作者:未知点击量:350  来源:历史知识网
  •   夏建夏

      在禹晚年的时候,各部落首领一致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但大禹却暗中扶植自己的儿子。等到禹死后,将继承人伯益杀死,夺取了天下。夏继位之后,采取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摒弃了远古的“禅让制”。世袭制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直到公元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为止。

      商汤灭夏

      商族发展到商汤时,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夏朝末期,夏王大兴土木,奢侈淫逸,征伐邻国,残杀异己,横征暴敛,怨声四起,大臣关龙逢曾多次劝谏夏,最后却为夏所杀。商汤于部族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扶困救穷、勤政廉明,周边诸侯都归顺他,百姓也亲附他,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定。他又任用伊尹仲虺为左右相,伊尹为奴隶出身,对民众疾苦十分了解,为相后,又推行改革,安定社会。此后商汤人据中原,先击败韦、顾等邦国,后又击败昆吾,并于夏军决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夏大败奔溃,南窜于南巢(今安徽巢湖附近)而死,夏朝灭亡。

      武王伐纣

      商朝自帝武乙开始就已日渐衰败,到纣王时,已经经历了帝武乙太丁帝乙三世衰微。纣王虽不讲文治,但却讲究武功,他多次向东讨伐东夷,俘获了大批奴隶,使商朝一度又出现了强盛的势头。

      然而,纣王却异常的荒淫残暴。他贪恋酒色,后宫美女如云,其中最受纣王宠幸的是一个叫妲己的女子。纣王对她百依百顺。为了能让妲己欢心,纣王特意修建了“酒池肉林”,在酒池里装满美酒,旁边立木悬肉,并命令许多男女脱光衣服在其间追逐嬉戏,他和妲己从中取乐。他又在朝歌(殷朝首都)修建鹿台和巨桥谷仓,用以存放珍宝财物和征集天下粮食。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纣王就发明了一种叫“炮烙之刑”的酷刑用以镇压人民。他疏远贤臣,亲信奸佞,残杀忠良,使得朝政异常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纣王的暴行终于让他周文王50年的用心经营,日渐崛起,对没落的商朝虎视眈眈。周武王即位后,周朝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武王继位9年后(前1027),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大会诸侯。刺探灭商之人心所向,即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两年后,周武王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都朝歌。在距朝歌70里的牧野,周武王命军队停了下来,并于黎明前集合队伍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誓词中发布了总攻朝歌的命令,声讨纣王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

      纣王听说周军已经打到了国门,仓皇武装守卫国都的军队。连同奴隶总共17万(一说70万)人,开赴牧野迎战。周武王虽然只有兵车300乘,将士5000人,但个个神勇无比,无不以一当十。纣兵虽多,但却都是些乌合之众,没有战斗力,奴隶们早就受够了纣王的气,现在又听说武王待人宽厚,纷纷阵前倒戈,为周军做起了向导,杀回了朝歌。武王乘胜以主力军队猛烈突击,商军很快就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穿上了特制的玉衣,登上鹿台,自焚而亡。

      人祭和人殉

      商朝的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构成的。奴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据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奴隶有隶、臣、妾、奚等分别,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和宗族灭亡者。贵族不仅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而且可以随意地施以杀戮。最为典型的杀戮就是杀人祭祀和活人殉葬。商王和贵族在祭祀祖先、天帝、鬼神和山川河流的时候,不仅要宰杀牲畜。而且还经常屠杀战俘和奴隶。此外,统治者死后,都要用活人殉葬,少者一两个人,多的有数十人或数百人,他们企图在所谓的“阴间”继续奴役这些奴隶为其服务。人祭和人殉在整个商朝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奴隶们的处境是十分悲惨的。

      井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它沿袭和发展了殷商的井田制。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周天子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为有效地对全国进行统治,他将土地及生活在土地上的民众分封给各诸侯,史称“授民”、“授士”。诸侯又将分封给自己的土地,封赏给属下。经层层封赏,直至士。井田制即产生于层层“授士”的背景下,但不准买卖所封土地。后人对井田制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为土地形式。即由封地疆域构成土地的方块状,田中又有沟渠、道路,纵横交错而将其分割成整齐的“井”字。二为经营方式,即被“井”字分割的九块方田中,分为公田和私田。居中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皆为私田。私田南庶人(即农奴)耕种,但须先为奴隶主贵族的公田耕种后,才能在私田劳作。实质是对奴隶的盘剥。随着春秋后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井田制便慢慢瓦解了。

      分封制

      西周的诸侯在他的封国内,把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把“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士作为“食地”。这就是西周的分封制。从西周建国起,就开始施行这个制度,但是大规模的分封是在武王克商以后和周公摄政期间。相传周初先后分封的国家有71个,姬姓独占53个,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鲁、卫、晋、齐、燕等诸侯国。经过分封,西周的疆域比商代大有拓展,各方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王权相对前朝更为集中,这对巩固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西周的周公确立的。他首先确定了同姓的诸侯和周天子为宗法关系,是周天子的叔伯兄弟;异姓诸侯和周天子为姻亲关系,是周天子的甥舅表亲。又确立了嫡长子世袭继承制,以“立嫡不立贤,立长不立幼”为基本原则,按血统的亲和疏来确定权利的分配。所分封诸侯,以及其下的卿大夫、士也有本支的大宗。均实行嫡长子继承,庶子为小宗,实行再分封。这样,权力始终掌握在嫡长子手中,而嫡长子只有一个,使得继承有了唯一合法性,避免了众子相互争夺的局面。此外,周公又将“以德配天”、“天命无常”作为维护周朝统治的基本思想,用宗法制度将政权、族权和神权三者统一起来,使周王朝的统治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以封邦建国为基础的国家机构,使得周王朝政令畅通。从而,也使周王朝成为了一个严格的等级礼治国家。

      礼乐制度

      周公又“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将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的各种宗法封建制度合法化、礼仪化,以便平衡权利的分配制度。所谓“制礼”,实际上是将一种等级制度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以及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加以严格的区分,确保了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所谓“作乐”,则是将乐舞与礼仪相结合、相配合。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丧等都各有相应的礼仪和乐舞,而且根据等级的不同,又有严格区分。如祭祀,天子祭天地,祭五祀;诸侯祭山川、五祀,不能祭天地;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先人;又如死,天子死日崩,卿大夫死日薨,士、庶人死日死。其礼仪制度对于各个等级的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违反规定,便视之为非礼。周公用这种繁琐的礼仪来灌输各个等级的人群,使其能够安分守己,各尽其职,循规蹈矩,永不犯上。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繁琐的礼仪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桎梏,但在当时,这种礼仪制度却成为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准则,也构造了嗣后几千年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实质内核,对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对于树立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丰碑,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人暴动

      西周到了厉王这一代时,国内的各种矛盾变得尖锐、复杂。厉王十分暴虐,他霸占了一切河流、湖泊、田野、山林,禁止百姓利用天然资源谋生,凡利用了这里面的资源,都必须交纳税赋钱物。

      那时候,住在城里的平民称“国人”,住在野外的农夫称“野人”。周都镐京的国人非常痛恨厉王的这种霸道的行为,顿时怨言四起。

      有一个叫召公虎的大臣听到国人的怨声,就向厉王进谏说:“大王,百姓对您的那项法令的怨言颇多。如果不废除的话,恐怕将会闹得不可收拾。”可厉王根本不听劝告:“这有何难,我自有应对之策。”于是颁布了一道法令,禁止国人议论朝政,并派了许多手下去监视百姓,发现有咒骂国王、发泄不满的人,就马上逮捕处死。人们只好强压怒火,把牢骚深埋心底,即使路上碰见了熟人,也不敢打招呼。

      公元前841年,国人们对厉王的暴政终于无法忍受了,成千上万的奴隶和平民联合起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暴动。厉王带着几个随从,连夜狼狈逃窜,一直逃过黄河,最后来到彘邑(今山西霍县)才算免了性命之忧。

      愤怒的起义群众冲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不肯就此罢休。有人探知召公虎把太子靖藏在家里。于是就要他把太子靖交出来。召公虎被逼无奈,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靖交了出来。假太子当即遭到毒打,一命呜呼。

      厉王已经出逃,“太子”已经身死,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国人们便推贤德仁义的共和伯来京城代行天子职权。当年称为共和元年。历史上的“共和行政”也从这年开始。

      共和十四年,厉王在彘邑死去。消息传来,召公虎这才通告天下:太子靖并没有死,他还活着。共和伯和召公虎等大臣们,说服了各路诸侯,拥立太子靖继承王位,称为周宣王。宣王眼见国势衰败,立志复兴。在召公虎等人的辅佐下,他勤于政务,一度实现“中兴”。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能,整天只顾吃喝玩乐,从不理朝政。当时,他命令大臣到各地选美女送到宫里。选来的美女当中,有个叫褒姒的,长得非常漂亮,深得周幽王宠爱。

      褒姒是个平民百姓的女儿,被抓来以后,常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不习惯宫中的生活,整天愁眉苦脸,从没露过笑脸,这可急坏了周幽王。为了讨得她的欢心,他想了很多办法,但却没有一个办法奏效,周幽王不知所措。

      一天,朝廷里来了个叫虢(guó)石父的大臣,此人善于逢迎拍马,他给幽王出了一个鬼主意:命人点起烽火,引来各路诸侯,到那时,兵马乱作一团,褒姒看了一定会笑。

      周幽王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于是命人点起烽火。四方的诸侯以为北方的敌人犬戎打过来了,便带领人马,一齐奔向骊山援救。可是当各路大军赶到骊山脚下时,才发现这里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周幽王褒姒正在城楼上一边喝酒,一边让舞女跳舞助兴。诸侯们知道被骗后,一个个怒气冲天。满腹怨气地带领士兵往回走。可是,由于兵马太多,突然一进一退,便乱成一团,十分狼狈。褒姒看了,终于笑了起来。周幽王第一次见到褒姒的笑容,心里万分高兴,当场赏了虢石父1000斤金子。

      不久,犬戎真的对周幽王发动了进攻,大军一直打到骊山脚下,周幽王连忙命人点起烽火。

      狼烟又升起了,可是,这次却没有一兵一卒前来救援,因为诸侯们不再相信他了。结果,骊山一带被犬戎的军队攻占了,周幽王被杀了,褒姒也被抢走了,接着犬戎又攻下了都城镐京。

      周幽王死后,儿子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迁都到东面的洛邑(今河南洛阳)。这就是东周的开始。

      商汤

      汤是传说中部族首领帝喾之子契的十四世孙。又名天乙、唐、太乙等。是夏朝末年商族的首领,统治中心在毫地(今商丘)。汤施行仁政,很得百姓拥戴,经常有周围的小国慕名前来归附。随着势力的日益壮大,商南夏的属国变成了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当时,夏的统治风雨飘摇。统治者夏骄侈淫逸,对百姓进行残酷的盘剥和压榨。民间怨声载道。商汤的崛起成了必然。

      汤先是停止向朝廷纳贡进行试探,当夏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汤时,汤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稳住夏,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夏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的传来,汤再次停止纳贡。这次,九夷之师不起,夏的指挥失灵了。汤见时机成熟,果断下令起兵。他先是灭掉了商附近的夏属国葛国,接着又发动战争,剪除了夏的三个重要同盟周豕韦、顾、昆吾,使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接着,汤率领战车七十辆、敢死队六千人,联合各方的军队,以迂回之术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夏仓促应战,同商的军队在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决战。商汤军队奋勇作战,击败了夏的主力部队。夏败退,率残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寿县南),不久病死。夏朝灭亡。汤回师商都,召开了盛大的诸侯集会,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成为了商代的第一位君王。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奴隶制王朝——商建立了起来。商朝开国,以宽治民,国力日益强大。《诗经》颂篇中有“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诗句,即反映了商汤时的盛况。商汤在位三十年,死后谥称成汤,其子孙中的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

      周文王

      周文王是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姓姬名昌。商纣时称西伯昌,建国于岐山之下。季历之子,祖辈壹父,与殷商同祖。季历一生南征北战,年老时被商文丁封为西伯,并与文丁联姻。季历死去后,姬昌继位。两王以亲戚共处,平安二十余年。殷纣登基后,封天下九侯,姬昌袭封西伯,治理岐山之下的周地。姬昌以德施政,在位的五十年里,勤于政事,重视农业发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风气,深得诸侯的尊敬。随着国势日渐壮大,很多河东小国纷纷归附。把姬昌当作伐纣的“受命之君”。周臣散宜生亦多次劝姬昌自立,姬昌都认为时机不成熟。

      在周崛起的同时,商王朝已经开始不安。纣王的亲信崇侯虎暗中向其进言,言姬昌到处行善,树立威信。纣王于是趁姬昌来京畿进谏时,将其囚禁起来。姬昌被困羡里达七年,以演易六十四卦终日。后来,周臣闳天等人以名马、美女及珍奇珠宝献给纣王。将姬昌营救出狱。

      据《尚书大传》载,姬昌重回周后,做了七件事:“一年救乱,二年克敌,三年践位,四年建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即第一年调解了虞、芮两国的土地纠纷;第二年伐犬戎、西戎等国,剪除商的附属力量;第三年攻打密须,排除西北方的后顾之忧:第四、五两年,伐黎、邗两国,直接构成了对商都的威胁:第六年灭崇国,将都城从岐山迁至渭水平原。势力扩张至长江、汉江及汝水流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都已被钳形包围,处于孤立的境地。不久,姬昌死去。其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他完成了姬昌讨伐商纣的遗愿,最终建立了周朝。武王登基后,追尊姬昌为文王。

      中国最早的历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是《夏小正》。《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历”的月份,把一年分为12个月,对每个月的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以及相关的农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因为《夏小正》中所记载的历法是与农业生产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为农民安排各个季节的农事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人们就把夏历也叫做“农历”(俗称阴历),现在我们每年过的春节,就是夏历年的第一天。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面而得名。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城西北的小屯村,这里曾经是殷商时期的都城。甲骨文所记载的多是当时统治者在祭祀、征战、打猎时所作的占卜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占卜的日期、事件及其结果。因此甲骨文又被称为“殷墟卜辞”或“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才不过100多年的时间。清末担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和确认殷代甲骨文的人。王氏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片传给刘铁云(即著名的文言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经过进一步收集、整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共13册,收甲骨4万多片,是迄今为止收集资料最丰富、最全面,经过科学整理的一部大型甲骨著录。迄今为止,从收集的15万片甲骨中共发现超过5000多个甲骨文单字,其中有1700个左右已被破解。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发掘出来的最大的商代青铜器。它因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一般认为这个鼎是商王祭祀母亲“戊”用的祭器。“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长110厘米,宽78厘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这个巨型的青铜器,造型雄伟,花纹华丽,结构复杂。大鼎腹部铸有蟠龙纹和饕餮纹,脚部刻有蝉纹。整个鼎具有非常强烈的神秘感。
  • 单字解释:

    上一个: 赵襄子与智伯的恩怨情仇,和最终的晋阳之战

    下一个: 周是怎么灭掉商的?周文王深谋远虑,周武王当机立断,牧野一战而灭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