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杰出将领,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战争经历
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白起担任国尉,与魏冉一同率军攻打韩国。
在伊阙之战中,他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集中精锐部队猛攻较弱的魏军,大破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扫平了秦军东进的道路,白起也因此晋升为国尉。
鄢郢之战:白起率领秦军攻克了楚国别都鄢城(今湖北宜城东南)和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楚国因此国力大损,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沦为二等诸侯国。
华阳之战:公元前273年,赵、魏两国联合进攻韩国的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韩国向秦国求救。
白起与胡阳率军救援韩国,采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军速度进行长途奔袭。
最终突然出现在华阳战场上,大败赵、魏联军,掳获赵、魏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魏国被迫献南阳与秦国求和。
陉城之战:公元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攻克了九座城池,斩首五万。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白起作为秦军主帅指挥长平之战,他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将赵军主力围困于长平,最终赵军投降。
其他战役:白起还参与了多次对赵国、魏国、韩国等的作战,如攻占野王、上党等地,不断为秦国开拓疆土。
军事才能
擅长分析判断:白起能够准确地预测敌我双方的形势,制定出合理的战略计划。
在每场战役前,他都会对敌我双方的军事、政治态势进行详细的推算,甚至包括第三方的可能反应,他的预测几乎总是准确无误,能在开战之前就判断出胜败。
灵活运用战术:他不单纯追求攻城掠地,而是要通过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来打击敌人。
白起特别擅长野战进攻,善于采用围歼战术,重视野战与防御工事的结合,通过诱敌深入,然后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彻底切断敌人的撤退路线,乘胜追击,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所指挥的战役大多以胜利告终,使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强,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战神”。
负面评价: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的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这一行为虽然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可能有一定的战略考量,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极其残忍的,也引起了一些人对他战争手段过于残暴的批评。
总之,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其军事才能卓越,战绩辉煌,但他的一些行为也存在争议。
无论如何,白起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白起的武庙十哲地位
白起是唐初设立的武庙十哲之一,但这一地位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且后世曾因评价标准变化而调整名单。
唐代武庙十哲的设立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首次设立武庙(太公尚父庙),主祭姜太公,以张良为配享,并选出十位历代名将列为“十哲”:
十哲名单:孙武、吴起、韩信、白起、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司马穰苴、田穰苴(注:不同史料记载略有出入,但白起明确在列)。
白起因战国时期的军事成就(如伊阙之战、长平之战)被列入十哲,体现唐代对军事才能的重视,而非单纯以“仁德”为标准。
后世对白起地位的争议
宋代调整: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年)巡视武庙时,认为白起“杀降不武”,将其移出十哲,改以郭子仪替代。
此举反映了宋代儒家思想对“仁义”的强调,淡化单纯以战功论英雄的观念。
元代以后:武庙制度逐渐衰落,白起在官方祭祀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但民间仍对其军事才能有较高评价。
结论
唐代:白起确为武庙十哲之一。
www.yueliang-cn.com/en/crochet
www.yueliang-cn.com/en/its
www.yueliang-cn.com/en/out-of-door
www.yueliang-cn.com/en/luck
www.yueliang-cn.com/en/telly
www.yueliang-cn.com/en/gold-fish
www.yueliang-cn.com/en/practise
宋代及以后:因伦理争议被移出十哲,地位发生变动。
因此,回答需结合具体历史时期:若讨论唐初制度,白起属于十哲;若论宋代以降的演变,则被排除。
这一变动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和时代价值观的变迁。
基本信息:
张郃,字儁乂,河间鄚人,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
在曹操麾下屡立战功,参与了诸多重要战役。
军事生涯:
张郃在曹操麾下时,参与了官渡之战、征南皮、击乌桓、平马超等多场战役,均立下赫赫战功。
他充分利用了马谡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的失误,断绝了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
马谡失败后,张郃又平定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反叛,进一步巩固了曹魏的政权。
综上所述,张郃是一位智勇双全、经验丰富的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和果断决策使得他在街亭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赵括与马谡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败军之将”,他们的失败均对所属势力造成了重大影响。
两人虽然身处不同时代(赵括在战国时期,马谡在三国时期),但存在一些相似性,比如缺乏实战经验、过度自信、违背军事常识等。
然而,若从军事才能、失败后果和后世评价等角度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军事才能与决策失误
赵括(长平之战)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
在长平之战中,他替代老将廉颇,试图以主动进攻扭转赵国被秦军长期围困的局面。
然而,他的战略完全被秦军主帅白起预判:赵括贸然出击后,被秦军切断粮道,陷入包围,最终导致赵军全军覆没(约40万士兵被坑杀)。
核心问题:赵括的失败源于对战场态势的误判(低估白起的谋略)、对后勤保障的忽视,以及盲目迷信“进攻至上”的理论。
马谡(街亭之战)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谋士,深受诸葛亮器重,但同样缺乏独立统兵经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他被委以镇守街亭的重任。马谡违背诸葛亮“当道扎营”的指令,执意将军队驻扎在山上,导致水源被魏军张郃切断,蜀军不战自溃,街亭失守。
核心问题:马谡的失败源于刚愎自用(无视诸葛亮部署)、教条主义(机械套用“居高临下”的兵法理论),以及对地形和水源的忽视。
对比: 赵括的失误更多体现在战略层面(全局误判),而马谡的失误则是战术层面的低级错误(扎营选址)。
若论军事理论素养,赵括可能略高(毕竟其父为名将),但两人均未能将理论与实战结合。
失败后果的严重性
赵括的失败直接导致赵国精锐尽失,国力一蹶不振,加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其影响具有历史转折意义。
马谡的失败虽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但蜀汉并未此灭亡,后续仍有多次北伐机会。
其后果更多是局部战略失败,而非全局性崩溃。
后世评价与历史定位
赵括被后世视为“纸上谈兵”的典型代表,成为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代名词。
他的失败更多被归咎于赵国君臣的决策失误(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启用赵括)。
马谡则因违背军令、刚愎自用,而被视为“教条主义”的负面教材。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强化了其悲剧色彩,但后人对其评价也包含对诸葛亮用人失察的反思。
对比:两人均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赵括的失败因涉及国家存亡,其历史“污点”更重。
综合评判:谁更“菜”?
从后果严重性看赵括更菜,他的失败直接导致赵国走向衰亡,属于“亡国级”错误。
从低级错误程度看马谡更菜,街亭之战中他犯的是连普通将领都应避免的常识性错误(水源、扎营地选择)。
从历史象征意义看,赵括的“纸上谈兵”更具普遍警示意义,而马谡的案例更多涉及用人不当与执行纪律问题。
上一个: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5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