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小心谨慎到狂妄冒进,1950年“烙铁行动”后美国的战略失误

从小心谨慎到狂妄冒进,1950年“烙铁行动”后美国的战略失误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印度大使

1950年9月25日晚,新中国的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正和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进行一场晚宴。

宴会中,聂帅向潘尼迦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美军如果越过三八线,中国不会袖手旁观。

两天后,这条信息辗转经过印度和英国外交部,传达到了美国国务院。中印之间之所以有这次外交沟通,也正是因为美军的一次军事行动。

潘尼

就在10天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在朝鲜实施“烙铁行动”——仁川登陆作战。

美军大约8万人在仁川源源不断地登陆,一直持续到9月28日才结束。

9月15日登陆后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上岸就迅速抄了人民军的后路,把人民军拦腰切断并分割包围,仅仅几天时间,战局就急转直下,原本节节胜利的人民军陷入了大溃败之中。

随后美军开始高歌猛进,一路向北。聂帅和潘尼迦举行晚宴的9月25日,汉城已经被美军攻占。

而美军是否会继续向北进攻越过三八线?就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唇亡齿寒的中国政府,必须在这个关键时刻亮明自己的态度。不过,当时中美之间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除了隔空喊话之外,印度驻华大使是一条重要的外交渠道。

美国人的争论

其实,美国政府和军方对是否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已经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争论。

对越过三八线最执着的是麦克阿瑟。作为军事将领,他始终坚持“美军的行动不应当受38线的限制”。

麦克阿瑟曾经对杜鲁门的使者范登堡说:“我需要8个步兵师就可以统一朝鲜。我们要么在这个地方赢,要么在所有地方输,如果我们在这儿赢了,我们就增加了在所有地方赢的机会。”

但是美国政府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美军陆军部长佩斯就表示,“美国应当对越过三八线特别慎重,军事行动应当仅仅限于三八线以南。”

面对不同的意见,从战略层面考虑的杜鲁门,最终一锤定音:不过三八线。

1950年9月11日,杜鲁门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号文件》。该文件有两条核心内容:一、如果中国或苏联军队没有进入朝鲜,美军也不应越过三八线;二、是否越过三八线应与盟国进行协商,并且取得联合国的授权和批准。

杜鲁门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他认为朝鲜并不具备全球战略价值,美国不应该冒风险与已经结成同盟的中苏进行正面冲突。

同时,必须对一心想扩大战争并且骜不驯的麦克阿瑟进行限制,所以他批准通过了81号文件。

另一方面,杜鲁门也在采取措施,尽量避免过多的刺激中国。

1950年上半年,在中国对美国飞机侵犯领空进行轰炸提出抗议后,杜鲁门同意进行实地调查。随后,他通过印度大使潘尼迦向中国表示,美国愿意对轰炸中国领土一事,尽力满足中国提出的任何要求。

此外,在1950年8月3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杜鲁门又公开安抚中国的情绪,说战争结束后,“第七舰队当然没有留在台湾海峡的必要”,这显然是在向中国政府传递信息,预防中国做出强烈的反应。

然而,“烙铁行动”之后,华盛顿的态度却发生了骤然变化。

烙铁行动

1950年9月15日早上6时30分,仁川港外的美军舰炮开始进行火力准备。猛烈的炮火轰击后,美军第10军的先头部队在仁川港月尾岛北部“绿滩”开始登陆。

仅仅付出14人伤亡的代价,仁川港就被美军占领。随后,美军迅速向汉城推进,18日就渡过洛东江,突破了人民军的防线,逼近汉城。金日成的部队开始陷入混乱,失去抵抗能力。25日美军占领汉城。

本来快被赶下大海的美韩联军,却在仁川对人民军毫无防备的腹部猛击一拳,几乎KO对手。

“烙铁行动”获得了华丽的成功。

麦克阿瑟创造了一次军事奇迹,他力排众议主导的这次完美登陆,给他带来了无上的荣耀。更重要的是,这次胜利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威望,在政府决策时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李奇微后来回忆说:“仁川登陆后,人们对麦克阿瑟将军的一贯正确,几乎发展到了迷信的地步。连他的上级都怀疑,是否应该质疑麦克阿瑟的决心。”

胜利的喜悦弥漫在美国决策层,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理性。随后的几个月,麦克阿瑟一直用军事必胜的许诺牵着白宫政客们的鼻子走。

误判

就在聂帅和潘尼迦共进晚餐之后的第5天,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又公开发表演说,警告美国政府,“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是一份中国政府公开发表的正式声明。

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又收到了来自莫斯科、斯德哥尔摩、新德里的电报,都报告了同一件事:周恩来又一次召见了潘尼迦,说如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就要出兵。

面对中国一周之内的多次警告,美国政府竟然无动于衷。

事实上,此时美国对中国是否出兵的判断是:苏联出兵的可能性更大。但中情局的报告也指出,苏联因为核武器落后于美国,不会冒险出兵;而新中国的军队经过多年征战,人困马乏,已不堪再战。

一直到1950年10月12日,中央情报局的分析结论仍然是:中国不可能在1950年进行干预。

美国情报系统认为,美军拥有最现代化的装备和海空绝对优势,面对美国,中国不想也不敢出兵!

其实早在1950年9月底,作为总统的杜鲁门,心态就发生了变化,既然美军在仁川能取得如此轻松的胜利,那么越过三八线就是势在必行和理所应当的。

然而这是一次绝对的判断失误。

布雷德利后来回忆说,“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所有人都犯了一个重大错误——我们对中国的反应做出了极其错误的判断。”

授权

1950年9月28日,志得意满的麦克阿瑟向华盛顿呈报了一份“占领平壤”的作战计划。

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全美国的“英雄”,不能忍受放弃那份即将到手的荣耀。他再一次要求,对朝鲜全境展开进攻,一定要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去。

曾经小心谨慎的杜鲁门,也得到了麦克阿瑟做出的“中国不会出兵”的保证,感到心满意足。麦克阿瑟甚至还对杜鲁门断言,“假如中国人要向平壤进军,那里将会有一场血腥的屠杀等着他们。”

这时候的美国高层,早已经把“第81号文件”对越过三八线所做的限制抛到了九霄云外,中国政府的频频警告更是被当成了耳旁风。

9月29日,美国参联会批准了越过三八线的计划。

不仅如此,国防部长马歇尔还给麦克阿瑟发去一封密电,“我希望你认识到,你在向三八线以北推进时....不受限制......,我们不愿看到,在联合国进行对‘越过三八线’进行投票,除非你从军事上证明有必要这样做。”

这份电报其实就是告诉麦克阿瑟,可以先斩后奏。

国防部的意思是,等越过三八线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就可以造成既成事实,进而迫使联合国接受美军越过三八线的计划。

第二天,也就是周恩来对美国发出警告的当天,国防部和参联会再次授权麦克阿瑟,“我们认为在整个朝鲜都可以进行军事行动”。

这句话是告诉麦克阿瑟,他不但可以越过38线,还可以打到鸭绿江边。并且“不要做任何公开的解释和声明,让行动去说话吧。”

于是,1950年10月7日,麦克阿瑟正式下令,“联合国军”全线向三八线以北挺近。

正是这个命令,让美军由仁川登陆的辉煌胜利走向了大溃败。

回顾美国的这次重大战略误判,我们可以看到,整件事恰恰是以“烙铁行动”为分水岭。

仁川登陆之前,杜鲁门还没有丧失理智。尽管麦克阿瑟和李承晚一再要求美军越过三八线,但他依旧颁布了81号文件禁止越线。至于鸭绿江,更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正是仁川登陆的成功,以及随后取得的极大军事优势,让美国人认为他们可以轻松越过三八线,继续取得胜利。

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当时并不知道,他们悲剧的本质就在于:美军跨过三八线,就把朝鲜战争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底的严寒中,当“联合国军”先头部队南朝鲜第三军第6师,正洋洋得意地饮马鸭绿江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第一次战役也正式打响。南朝鲜军及尾随而至的美军,都遭到了灭顶之灾。

美国政府不得不喝下这杯自酿的苦酒。(全文完)

参考资料:《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冷战在亚洲》

上一个: 斯大林:美进南朝鲜苏就占北海道;麦克阿瑟:那我将逮捕苏联代表

下一个: “刘伯承工厂”的故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