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毛主席感叹:我与刘少奇的是非对错,可能还是要交给历史去检验!

毛主席感叹:我与刘少奇的是非对错,可能还是要交给历史去检验!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毛泽东刘少奇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战友,建国初期也是配合默契。曾经,刘少奇是他最中意接班人,但后来两人的关系却出现了裂痕,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抗战中的刘少奇

今年2月,一个人的去世再次将毛刘二人联系在了一起。去世的人叫石国瑞,是一位老革命,曾经做过多位领导的警卫员。石国瑞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参军入伍后因为表现突出、各个方面素质都不错,被选入了毛泽东的警卫班,专门负责主席的安全。

他还跟大名鼎鼎的张思德一起共事,当时两人都是主席的随行人员。进入了解放战争后,他依然担任主席的贴身警卫,和大部队一路走南闯北。

战争胜利后,他跟随领导们进了北京。开国大典时,他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广场城楼的安保工作。1年后,他被调到刘少奇身边,成为了刘少奇的卫队长。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5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后来他进入了公安系统,成为了一名共和国警察。

石国瑞的离开,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两位领导的怀念之情。关于毛泽东的事迹我们都比较熟悉,都知道他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但其实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刘少奇,在战争年月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领,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5年他就被任命为了北方局代表,开始领导北方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当时的刘少奇还要负责舆论宣传,他用多个笔名在很多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的险恶用心,从思想理论上影响了一批人。

刘少奇的理论素养很高,也非常善于做政治工作,当时党内在王明的影响下出现了“左”的错误,很多同志都被误伤。刘少奇接手工作后,不仅大力驳斥这种错误思想,还给被迫害的同志申冤平反,解决了不少冤假错案。

当时一些重要领导人被国民党关押,上级给刘少奇下达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要把他们救出来。刘少奇采用灵活的策略,带领北方局的同志积极营救,最终把这61名同志都救了出来,毫发无伤。在他的领导下,北方局的影响力大大增加,人员数也不断增长,全面抗战爆发前,党员数已经超过了5000人,是一支不可小觑的革命队伍。

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少奇继续带领军民开展敌后运动,坚持游击战的打法,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给自己取了个化名“胡服”,来到河南指挥根据地建设。

在发展队伍的同时,刘少奇还在这里积极开展文化教育,不仅办了印刷厂,还组建了多个剧团,经常上演革命抗战主题的剧目,让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熊熊燃烧,这个原本寂寂无名的小山村,也因此被称为“小延安”。

后来爆发了皖南事变,刘少奇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上世纪40年代,虽然民族矛盾已然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但国民党还是费尽心思要剿灭共产党的有生力量,经常干些背后捅刀子的事,皖南事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当时国民党的何应钦等人突然发来电报,要朱德叶挺立刻让正在抵御日军的新四军等共产党部队转移阵地,为了大局着想,朱老总特意回复了一封电报。但因此却落下了话柄,国民党表示新四军等部队不听号令,大肆抹黑共产党。1941年,新四军在路上遭到了埋伏,这支突然杀出的伏兵正是国民党安排的。

新四军死伤过半,叶挺也被扣留了。在这危急关头,刘少奇挺身而出,重新组建了新四军,让共产党抗日队伍重新回到了战场上。完成任务后,他回到延安继续工作。

当时根据地正在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刘少奇当仁不让扛起大旗,大力推行减租减息,调动了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性,很多人都踊跃参加,共产党的革命队伍在刘少奇的努力下不断壮大。

私底下,刘少奇是个待人亲切的人,没什么领导架子。1942年年末,为了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战士们奉命护送他离开。

随行人员担心他身体受不了,想给他特殊待遇,刘少奇却果断拒绝了,他表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特殊,大家都是革命同志。他的亲民作风在党内很得人心,各方面的表现很早就被毛泽东注意到了。

二、建国后的刘少奇

毛泽东是个非常惜才的人,刘少奇的表现他都一一看在眼里,建国后也多次表示,自己退休后要推荐刘少奇来当国家主席。那为何后来他们的关系如此尴尬呢?

两人早在1922年就认识了,几十年配合无间的革命友谊,让毛泽东非常欣赏他的办事能力。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两人之间都没什么大问题,当时很多一线工作都是刘少奇在主持,可见主席真的是对他委以重任。虽然在具体工作上偶尔有些不同观点,但那都是正常情况,谁都不会放在心里。

1956年的时候,刘少奇毛泽东一篇文章的基础上撰写了一份报告,在大会上做了汇报。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私下找到他,表示文章中的一些说法不够准确,不过这也属于正常沟通,刘少奇也欣然接受了主席的意见。

但当时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直接影响到了国内的环境。特别是当年发生的波匈事件,让毛泽东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当时波兰发生混乱,虽然最终得到了解决,却引发了匈牙利更加激烈的社会运动,苏联为了平息事态,直接让坦克开路,把军队送到了匈牙利的首都,在武力的威慑下,这场暴乱才被镇压下去。

这两个曾经和苏联走得很近的兄弟国家,为什么会突然闹别扭呢?因为那一年斯大林死了,苏联内部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周边小国的控制力也被削弱。

更让人意外的是,继任的赫鲁晓夫竟然公开和前任唱起了反调,对斯大林在世时的很多做法进行了激烈批评,还对跟他有关的人进行了集中清理。这件事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影响非常坏,中国国内也受到了不小的震动。

国内一些立场不稳定的人受到影响,竟然闹起了游行,学生不去上课,农民也不种粮食,到处都是一片混乱的景象。更有甚者竟然喊出了要另立山头的话,中央立刻警觉起来。毛泽东提出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整个社会都开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人们的思想又被拉回了正轨。

但因为地方的执行问题,基层出现了“左”的倾向,对此有人就提出了异议,对当前执行的政策也表示了质疑。本来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别有用心的人却抓着这点大做文章,甚至连彭老总都被人当了枪使。

当时他把自己对基层的调研结果作为私人信件寄给毛泽东,但不知为什么,这封信竟然被人印成了正式文件,在大会上公开宣读,这样一来造成了影响就很不好,彭老总也受到了牵连。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思想越来越乱,国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到了1962年,中央领导集中起来开了个会,总结此前的经验教训,希望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会上,心直口快的刘少奇表示,此前的很多问题,甚至是三年灾害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原因只能占3成。

这番话虽然有道理,但没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些话一旦被人利用,就会转变成攻击党和领袖的利箭,后果不堪设想。刘少奇的表现让毛泽东心里有了疙瘩,对于之后的发展方向,两人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刘少奇虽然继续负责工作,但在主席心中的地位已经不同了。后来主席提出要搞思想运动,他也表示赞同,但对于具体方法却有自己的意见。在之后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就对他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刘少奇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于关注基层的问题,而忽略了上层建筑中的修正主义苗头,这才是更加危险的事。

后来刘少奇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写了检查交给主席。但主席认为,刘少奇在很多原则性问题上太过不成熟,不适合担任一个国家的领导,70年代接见外国记者时他也流露出了这个想法。

1966年,两人因为工作组的问题发生了争吵,主席认为刘少奇的群众工作搞得不到位,刘少奇出言辩解,两人都到了情绪临界点,说话的语气也不太好。但毛泽东知道,刘少奇没有什么根本性的问题,两人之间的矛盾主要还是内部矛盾。所以毛泽东才会说,自己和刘少奇在路线、措施方面孰是孰非,希望后人和历史能够客观评价,并没将刘少奇彻底否定。

即使后来刘少奇被卷入政治斗争,毛泽东都在保护他。当时刘少奇表示要到基层锻炼,毛泽东说他年纪大,还是留在中央。毛泽东还特意叮嘱周恩来,要多照顾他。但后来情况失控,主席也始料未及,1976刘少奇亲自向他辞行,谁知这一别两人就再也没见面。

参考资料:

腾讯网曾担任毛泽东刘少奇卫士长的石国瑞逝世,享年101岁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抗日战争中的刘少奇

凤凰网资讯 1967年刘少奇毛泽东最后的诀别:后者内心蕴藏巨大苦衷

上一个: 《亮剑》为什么楚云飞在晋绥军活不到1集?别忘了他可是老蒋的人

下一个: 二战老照片 苏联战场上的德军法国志愿军团 还有15岁的小战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