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艾利森 | 历史上(以及未来?)的中美核危机

“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艾利森 | 历史上(以及未来?)的中美核危机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提起 格雷厄姆·艾利森,您也许并不熟悉,但他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想必多少有所耳闻。

“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学术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012年提出,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伯罗奔尼撒战争得出的结论,认为在国际关系中,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的大国,而现存的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挑战,双方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冲突和战争的危险。

《决策的本质——还原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是 “修昔底德陷阱”之父格雷厄姆·艾利森的作品,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著作之一,不仅分析了 古巴导弹危机这一历史事件本身,还对国际关系及未来世界上可能出现的核危机进行了慧眼独具的解读。

今天分享一篇书中关于中美核危机的文章,一窥这部经典的独特智慧。

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案例分析,能够为成功管理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危机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在冷战期间,中美之间也前后经历过五次核危机。对于这些危机时刻的分析,将 有助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预测华盛顿与北京在21世纪的关系。

美国第一次考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核武器是在朝鲜战争时期。1951年,当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几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赶出朝鲜半岛时,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要求杜鲁门总统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事实上,在1951年的三四月间,麦克阿瑟对于这种主张的坚持甚至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开始向关岛派驻轰炸机,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苏联向中国东北派驻空军的情势。但最终,使用核武器的命令并没有被下达给在朝鲜半岛的军队。相反,麦克阿瑟将军因与白宫之间的一系列矛盾而被杜鲁门免除了联合国军司令的职务。联合国军后来没有依靠核武器也重新获得了战场主动权。

到1954年9月,在国民党军加强了对金门、马祖等岛屿的防御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轰炸这些岛屿;对此,美国再次威胁对中国发起核打击。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对中国大陆使用核武器,以保卫盟友台湾。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权衡了这个建议后并没有采纳。

1958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次炮轰金门、马祖,美国第三次考虑了用核武器打击台湾海峡对面的大陆沿海城市的可行性。但最终,艾森豪威尔再次放弃了这个选项。

中美之间的第四次核危机出现于中国进行第一次核爆炸试验的前后。

1963年7月,当时任美国无所任大使的艾夫里尔·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建议由美苏共同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以扼杀其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核力量。尽管苏联拒绝了这个共同打击的建议,但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仍然考虑过消灭中国核力量的其他行动方案,如进行单边核打击、使用国民党军实施突袭等。

而在中国进行了核试爆后,美国政府迅速要求由副国防部长罗斯韦尔·吉尔帕特里克(Roswell Gilpatric)领导的吉尔帕特里克委员会研究防止进一步核扩散的方案。该委员会分析了用军事力量打击中国核设施的可能性;不过,最终否决了这个选项。但该委员会的建议确实促使美国政府采取相关行动,而1968年达成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就是这些行动的一个结果。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在中苏1969年爆发边境冲突期间又考虑过对中国核设施发动核打击。根据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梅尔文·莱尔德(Melvin Laird)的说法,当时美国政府讨论了默许苏联政府对中国核力量发动核打击甚至是与苏联合作进行这样打击的可能性。但尼克松政府最终拒绝了这个建议;相反,美国很快开始实行与中国缓和、接近的政策,并最终在1972年实现尼克松总统对华访问。

1969年以后,在中美之间发生的任何一次对抗中都没有再出现过考虑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但是如果我们分析今天的世界,仍然可以想象得出一些可能会考虑使用核武器的情境。

而在认为会得到美国海空军支持,并且美日两国的军事力量相对中国有决定性优势的情况下,日本的政治家就可能采取“人戳我一指、我还之一拳”的战略,以迫使中国让步。而如果冲突继续升级,由于美日安保条约的存在,美国可能将不得不帮助日本防卫中国。而一旦中美双方陷入战争中,那么,尽管无论怎样使用核武器都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但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将仍然是无法排除的。

(以上内容选自《决策的本质》中文版前言)

《决策的本质:还原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第二版)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菲利普·泽利科 著

王伟光 王云萍 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定价:78.00元

内容简介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著作之一。《决策的本质》原作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冷战时期的关键事件。此经典著作的第二版不仅仅是修订,更是重写:重新解释了古巴导弹危机前后的理论及事件;也融入了肯尼迪录音带及最近解密的苏联文件的信息。

第二版提炼了原著中格雷厄姆·阿利森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时期的一些评论和观点。同时也有一位新的作者菲利普·泽利科参与了第二版的撰写,他著有十分畅销的评论著作《肯尼迪录音带》。《决策的本质》(第二版)鲜活地展现了重压之下的决策过程,此书也是第一部尝试解决这一经久不衰的问题的著作:人们如何理解政府的举动?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Allison),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教授,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任助理国防部长。

上一个: “草船借箭”的主角为啥由孙权变成诸葛亮了呢?

下一个: 中国曾被人称为契丹人,其实还有一称呼,名字很美,却无人听说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