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他提出的地缘政治,成为了德国扩张战略,德国兵败后他亦殉国

他提出的地缘政治,成为了德国扩张战略,德国兵败后他亦殉国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二战之初,德军为尽快占领除“心脏地区”俄国外的国家,也就是占领“边缘地区(沿海地区)”,为此发动了“闪电战”攻势,战争初期一切都在计划之内,当法国宣布投降后,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国家投降后,整个西欧已经尽在德国掌中了。

此时欧洲只剩两个心腹之患:英国和俄国。根据地缘战略,德国占领“边缘地区”后,应该转头攻击位于“心脏地区”的俄国,进而主宰欧洲大陆,事实上希特勒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是由于他的不果决,以及对英国人种的特殊心理,其并有彻底解决英国方面的问题,就仓促下令进攻苏联。

这就导致德军最终会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并且,英国拥有世界最强海军,牢牢占据制海权,导致其海上运输补给被封死,使德国战争资源无法从外界获得,加剧了其补给短缺的问题。

我们不难看出,希特勒的扩张战略是“先大陆后海洋”,即第一步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第二步,夺去欧洲霸权;第三步:扩张海外,称霸全球,这也是著名的“三步曲”计划。而他的这些战略其实都受一个叫做豪斯霍弗的影响。

卡尔·豪斯霍弗(1896-1946),德国职业军人,在帝国的军队中晋升到少将,战后退役,成为慕尼黑大学的教授,协助创建了地缘政治研究所,并于1924年创办了《地缘政治学杂志》。

豪斯霍弗认为所谓地缘政治学是“从地理约束性和历史运动制约性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生活空间中的政治生活形态的科学”。

他的这一认识主要受到“地理决定论者”拉策尔和倡导“国家有机体学说”的契伦的影响,意图通过构建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结构来解释权力运动的空间动态。

不过,支配他产生这种问题意识的并不是纯粹的学理思考,而是作为一名德国军人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期盼。

德国战败后的1946年春,豪斯霍弗在他的寓所自尽,作为一个德国人,在国家的帝国梦想破灭之际,他选择了一同逝去;作为一个学者,尽管他的论说饱受争议,但文字记录下的思想和它带给世界的影响却坚实地留存了下来,供人们不断的反思与探究。

豪斯霍弗一生著作颇多,其关于地缘政治思想的阐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主张:

第一,关于生存空间的理论。豪斯霍弗关于“生存空间”的思想主要来自拉策尔的“国家有机体说”和“生存空间说”的论述。

在他看来,国家在空间中存在,如果把国家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那么它的成长与发展就需要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由于国家自身情况的不同,其发展力是有差别的。

“拥有庞大空间是一个强国自由与安全的关键,正是自决之争使那些强国与其他国家区别开来,强大的国家不断扩张,必然会吞并那些不太成功的小国,那些真正触及全球的国家是跨越空间的国家,而那些小国正好相反,是囿于空间的国家。”

在这里,豪斯霍弗把发展力强的国家蹂躏弱小国家视作一种当然的权力,实质是要为处于困局中的德国打破现状再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关于经济自给自足。“自给自足”这个概念在契伦的思想要点中也出现过,豪斯霍弗则对其阐述了更加具体的主张。

在他看来,国家为了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能源必须自给自足,不受他国的限制与约束。这主要源于当时德国受凡尔赛体制的束缚,只能眼看其他资本主义列强的蓬勃发展,对自己却无施力之处而感到不公。

因此,为了实现自给自足,将能为国家生存提供必要资源的地区纳入到本国的领土范围就成了当然的事情。

第三,关于泛区域理论。豪斯霍弗从确保生存空间和对实现自给自足的资源实行经济控制的必要性中,推导出了“泛区域”的概念。可以说这才是真正属于豪斯霍弗自己独创的思想。

他将世界划分为四大泛区:(1)美国主导的泛美地区;(2)日本主导的泛亚地区;(3)德国主导的泛欧地区;(4)苏联主导的泛俄罗斯地区。

豪斯霍弗在这里用泛地区的概念来打破传统国家疆界的限制,用区域决定论来向世界证明欧洲命定的空间在德国。日本后来所确立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也主要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

第四,关于陆权和海权。这主要是受麦金德的陆权论和马汉的海权论两方的影响,吸收双方的长处,对豪斯霍弗来说是我田引水的理论。

他认为在重视陆权一方的基础上,德国与俄国不同,德国更易接近海洋,具有获得海权的地理条件。

因此,德国应同时追求这两大权力,既要向“心脏地带”扩展,又要获得海上霸权,成为世界帝国,而希特勒的扩张战略正好符合他的主张。

(参考资料:《地缘政治学》、《空间社会地理理想》

上一个: 西安事变捉蒋的营长,被周恩来送去红军保护,保卫他的人后成上将

下一个: 阴法唐:40岁指挥对印作战,跨4个大军区任职转二炮,被授什么军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