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65年谷牧到四川调研,见彭老总坐在台下,惊呼道:您怎么来了!

1965年谷牧到四川调研,见彭老总坐在台下,惊呼道:您怎么来了!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1965年,

时任国家基建委主任的谷牧深入西南地区进行考察工作

。在四川调研期间,他作为总负责人上台讲话的时候,

竟在台下一群下属的身影中看到了彭德怀。谷牧大吃一惊,立刻上前问道:“您怎么来了!”

自从1962年庐山会议之后,彭总一直“赋闲”在家,为什么会在1965年出现在四川?又为什么像谷牧的下属一样,参加了那场西南建设工作的会议?

群狼环伺,国家建设迫在眉睫

1949年,新中国成立,数十年间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然而,虽然当时祖国内陆已经是一片和平宁静,海峡对岸和边境地区的局势却一直不容乐观。

1960年前后,我国边境警报频传。

首先是1959年,我国西藏地区的反动领导集团公然发动武装叛乱,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极大威胁。两年之后,这场叛乱才终于平息。但新的危机紧随其后,1962年台湾海峡和中印边界的局势都及其紧张。

1964年,美国在越南的东京湾挑起战火,并不断扩大进攻,甚至让战火烧到了我国南部防线,

这无疑是对我国的试探和挑衅。与此同时,我国的北边也不安宁,与我国“友谊破裂”的苏联在边境不断骚扰试探,多次挑起流血事件。

前有狼,后有虎,当时的世界两大强国都对我国虎视眈眈。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绝对不能坐以待毙,如果不主动做点什么,战争迟早会爆发,等待我们的只会是又一次侵略。高瞻远瞩的毛主席同样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当机立断地提出:

“做好打仗的准备!”

“做好打仗的准备”并不是立刻与敌人展开斗争,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强以应对敌人未来的侵略。于是,

加强我国国防建设成为了当时重中之重的任务。

但令很多人意外的是,

在那样的关头,毛主席却提出了“加强经济建设”的意见。

表面上看,经济与国防虽然存在联系但不算密切。但事实上,经济和国防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生产力状况、经济力量对战争的胜负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历史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在他们国家的东部地区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在战争开始之后,他们除了战争本身之外,还非常重视在内地建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业基地。比如乌拉尔的煤炭冶金基地、哈萨克的煤炭基地、伏尔加河流域和南乌克兰的石油基地等。

后来的事实证明,苏联的决策十分正确。1940年,在苏联全国的煤炭、钢铁、石油等物资生产供给中,这些基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这些物资成为生产飞机、火炮、坦克等重型武器的重要原料,这些基地对苏联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与之相比,我国当时的工业布局极不合理。比如现代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许多企业距离原料产地十分遥远。虽然建国以后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严峻的边境形势促使我国更快地发展、加强。

毛主席从历史中意识到了工业布局对国家经济和国防力量的重要影响,于是提出了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三线建设”计划,目标是“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

四川作为我国西南腹地,其建设工作是“三线”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此次,

被派到西南深入建设工作的“大军”有数万人,而彭总,正是毛主席“钦点”的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

彭总此前在工业生产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此次“临危受命”,彭总的西南之行将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临危受命,彭总深入西南基层

1965年9月的某天,已经“赋闲”多年的彭总忽然收到消息,通知他于23日前往中南海与毛主席会面。彭总猜测到可能是有工作要交给自己,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工作。在毛主席说出想请他前往四川负责建设工作之后,他犹豫了。

再次得到为国家工作的机会,彭总内心是高兴的。但在此之前,他没有太多与建设相关的经验,他担心自己做不好,于是他向毛主席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毛主席听后却是哈哈一笑,说道:

“军工你是熟悉的,这次建设的是战略后方,是为打仗做准备的,还有谁比你更合适?”

最终,彭总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回家后就立刻开始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1965年11月,彭总到达成都,在永兴巷7号落脚。

这个小院子是所有建委机关干部的临时住所,彭总来到这里之后,主动选择了一个简陋的小屋子作为自己的房间。

虽然彭总已经“赋闲”多年,但仍然很受众人尊敬。这里的干部们在各方面都有意给彭总一些特殊照顾,但都被彭总拒绝了。

他明确表示:“我跟大家一样,都是来工作的,可别给我‘搞特殊’。”

彭总说的“来工作”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在西南期间,他认认真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深入基层,确保了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1965年12月,西南建委召开了一次大型会议,会议上,西南各个工厂逐一进行了建设情况汇报。其中,华光仪器厂和明光仪器厂提出了“工农结合、厂社结合”的思想,即通过工厂和公社结合、工人和公社劳动力相互轮换的方式,大大提高工厂的工作效率。

在汇报人口中,这个方案百利而无一害。在场很多人听了之后都频频点头表示认同。彭总却没有被天花乱坠的汇报迷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指出问题之外,由于汇报人“报喜不报忧”,

彭总还对工厂其他未知的情况产生了担忧,于是决定到工厂实地考察。

几天之后,彭总到达了明光仪器厂厂区。在这里,

他不仅关注了工人们的工作情况,还关心了他们的生活情况。

中午,厂区领导人请彭总去小食堂吃饭,彭总一口回绝,直接去了工人们吃饭的大食堂。

彭总品尝了这里的菜色,考察了食堂和厨房环境,还向相关负责人详细询问了蔬菜粮油等食材的供应情况。在得知由于采购地较远,食堂的蔬菜供应并不充足时,彭总没有指责负责人瞒报,而是立刻提出了解决方案——在附近公社安排几个大队专门负责种菜供应工厂。

在四川工作期间,彭总拒绝搞特殊,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

有一次,彭总参加一个基层会议,在台下坐在一群基层领导之中。

来到四川调研的谷牧上台讲话,看到台下的彭总时大吃一惊,立刻走上前问道:“您怎么来了!”

彭总冲他摆摆手,笑着说道:

“我当然是来工作的!快继续上去讲话吧,领导。”

彭总为了建设工作来到西南,他深入基层、切实地了解建设情况,确保了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为建设工作的负责人,彭总在重视建设成果的同时,也从不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

国家建设,百姓利益不容忽略

1966年,是新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年份,是一段动荡的开始,无数人的黑暗人生也由此开

这年3月,彭总前往川南调查成昆铁路和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情况。

山雨未至风满楼,远在四川的彭总都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北京风雨的波及。他在四川的工作逐渐开始出现一些阻碍,但他的工作态度一如既往。

彭总没有因为自身遇到的困难懈怠工作,他依然保持着亲力亲为、深入基层的工作态度

。在视察乌斯河隧道工地的时候,他踩着泥浆走进了3000米长的隧道。有人说里面危险,劝他在外面视察工作,他说:

“我危险,工人们不危险吗?”

对方无言以对。

3月31日傍晚,彭总乘车去钢铁基地总指挥部。途中要经过一段很窄的铁索桥,桥前面很多工程车排起了长队,在守卫检查后逐一通过。司机询问彭总是否亮明身份直接过桥,彭总摇头拒绝,他说:

“建设工作更需要那些车上的物资和设备,而不是我。”

到达基地后,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基地总指挥对着沙盘图,向彭总详细介绍各厂区的功能、位置以及建设情况。彭总边听边点头,并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他非常关心地质条件的安全情况,询问总指挥有没有找当地的老百姓确认地形、地质情况等。

安全情况是重中之重,早在开工之前就已经做足了充分考察。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山洪、哪里的岩石比较多、哪个山上容易发生泥石流等问题,都已经向当地老乡再三确认。确认了安全情况之后,彭总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时,彭总忽然发现,从沙盘图上看,有一个厂房所在的地方本来是一片可以居住的山地。由此联想到许多,彭总立刻问道:

“这座山以前有没有老百姓居住,施工前有没有把老百姓好好安置?”

彭总语气急切,总指挥笑了笑,说这座山上本来只有7户人居住,知道政府要搞建设之后,他们都积极支持工作,主动表示愿意搬走,建委工作人员也帮他们盖了新房。彭总松了一口气,再次强调:

“我们搞建设,绝对不能强占老百姓的地,不能随便拆老百姓的房子。”

与彭总的赫赫战功相比,他在西南建设工作中的经历鲜为人知。但在这段时间里,彭总坚持深入基层,始终将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建设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语

上世纪60年代前后,新中国作为东方冉冉升起的新星,被多个国家虎视眈眈。于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我国开始三线建设。百万建设“大军”投身其中,无数领导像彭总一样深入基层,默默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只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经济、军工、科技等多个领域都位于世界先列。这些成果,与我国建设工作中的奉献者密不可分。他们默默无闻,他们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上一个: “普特会”箭在弦上,我却想起“三巨头”的往事

下一个: 林彪与彭老总何时做过搭档,两人合作得如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