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粟裕那份“得罪半个元帅”的电报都说了些啥?粟裕为何百口莫辩?

粟裕那份“得罪半个元帅”的电报都说了些啥?粟裕为何百口莫辩?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老覃在昨天发布了《新四军兵站站长贪恋美色,强占民女,陈毅当场气炸,粟裕神色严峻》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陈毅粟裕在1940年春一起组建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现在提起陈毅粟裕,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

这一说法,很好地诠释了陈毅粟裕亲密无间、相得益彰的合作关系。

但严格说起来,他们之间这种相得益彰的合作关系主要还是建立在解放战争中。

盖因陈毅在1943年因为黄花塘事件,早早就离开了新四军返回延安参加整风和参加党的七大会议了。

和“陈粟”组合一样,我军军中还有“刘邓”、“陈谢”、“陈唐”、“林罗刘”等等组合,这些组合都不是浑然天成,而是经历过一个磨合期,最终才能达到互补、共赢,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效果的。

老覃在前年发布了解放战争系列,其中的《1946年,陈毅向毛主席状告粟裕,说:道理反复讲过多次,但讲不通》《陈毅误信宋时轮,错判战局,粟裕大急,以罕见严厉语气命令陈毅》等文,也系统地讲述了这一点。

近年来,坊间流传起了粟裕得罪“两个半元帅”的说法,这“两个半元帅”说是彭德怀聂荣臻陈毅

粟裕是怎么得罪彭德怀聂荣臻的呢?

说是粟裕担任了新中国的第二任总长后,因为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对工作问题的看法,在和国防部长彭德怀,以及之前担任代总长的聂荣臻的沟通上出现了不协调。

至于和陈毅出现过的不协调,还得追溯回1946年9月。

当时,粟裕一直想打几个大仗来改变华中战局的局面,他多次与华中军区的其他几位巨头如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人进行磋商,争取到了这些人的支持,然后上报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经过反复考虑,同意分属山东军区的山东野战军与华中军区的华中野战军进行合并。

陈毅在一开始是举双手赞成这一决定的,他甚至提出,这个合并决不是形式上的合并,而是直接将两个指挥部合二为一!

可是,形势的变化实在太快了。

国民党军队两面出击,除了经两淮进攻涟水,严重威胁粟裕的后方,还由鲁南直捣我山东军区首府临沂。

粟裕大呼“风紧”,提出加快合并山野与华野两部的脚步,以先灭涟水之敌,后解临沂之困。

他和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邓子恢相商过后,于10月7日连发三电给陈毅,疾呼“盼军长(陈毅)来此间统一指挥”。

粟裕他们这三封电报催促得很紧,对陈毅来说,是有些不够礼貌。

但军情紧急,还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粟裕他们在电报中所提出的请求,也没有超出毛主席此前发出的“山野和华野尽快合并”的指示。

但里面的一个细节,让陈毅觉得不是滋味。

涟水属于华野的战区,涟水有危,粟裕他们第一个想的就是招呼山野过去助他们化解涟水的危机。

而临沂有急,且临沂乃是山东军区首府,绝对不容有失,粟裕他们却把抵御临沂之敌的军事行动摆在了第二位。

陈毅反复权衡了涟水和临沂二者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要么华野随山野一起退入山东合力抗敌;要么两个野战军分开作战,各自消灭自己的当前之敌。

他在10月7日电复粟裕以及张鼎丞、邓子恢等人,强调说:

“目前趋势是分布南北作战,你们南下负责打南面,我在北面照顾。”到了10月9日,心中觉得过意不去,又补发一电,信誓旦旦地说:

“山野北上打仗之后再南下。”陈毅不肯南下,华中分局及华中军区负责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人急得直跳脚 ,他们在难以劝动陈毅的情况下,瞒着陈毅,给毛主席发了一份密电,斩钉截铁地说:

“我们对陈(毅)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毅)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这样的措词,即使陈毅再大度,看过了之后说没有半点想法不可能的。

何况,他们还在电报的结尾这样叮嘱说

“望勿告陈(毅)”。电报是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共同起草的。

当时涟水战事进入到了白热化程度,粟裕亲临一线指挥,并未参与其事,更未在电报上署名。

哪知,到了1958年,有人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一口咬定说粟裕在电报上签了名。

粟裕百口莫辩。

陈毅的确大度,并未以此为意,而是以进为退,明着是向粟裕的“个人主义”开炮,暗地里却把粟裕保护了起来。

上一个: 东北军发展来的“整编师”,为何会有辖7个步兵团的情况?

下一个: 太平天国时期,皖南地区为何损失了八成以上的人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