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09年,湖南省新化县一户农民地林园,遭伐木贼“惦记”。
谁料,等房主奉孝同赶来时,仅看到晕倒在地的女儿奉庆龄。
来不及顾虑歹徒,82岁高龄的他立刻把她送往湘雅医院。
医生很快诊断出奉庆龄患了脑内多发性腔隙梗塞和双侧筛窦炎。
而这种病无法根治,唯一缓解病情的方法只有靠药物维持。
平均下来,每天费用高达300多元。
这对靠农活为生的奉孝同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无奈之下,他只好“违心”地拿出四年前给县政府领导写了一封救命信。
谁料,看到这封信中的一个称谓后,政府立马派专人前去探望,并顺利解决其就医问题。
与此同时,闻讯而来的还有众多媒体记者。
原来,奉孝同并不是普通农夫。
他曾上过朝鲜战场,还当过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
这不禁令人疑惑,奉孝同是如何做到这么多年守口如瓶的?
看着大家纷纷前来救济自己,奉孝同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
因无法回报,奉孝同便将珍藏已久的日记本拿出来,献给新化县的博物馆。
至此,他的事迹才渐渐浮出水面......
献日记揭秘密,与主席同生活
奉孝同同志于1927年,出生在湖南新化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
因家里人口众多和家境贫穷,小小的奉孝同便懂事地担当起家里的重活。
割草喂猪,挖野菜、推磨......他都干过。
一直到1934年12月的一天。
机缘巧合下,斗志昂扬的红二军团来到奉孝同所在的村子。
奈何,先前国民党军队来抢劫过村子。
所以,当村里其他人和秦家姐弟6人刚开始看到红军部队时,都以为军队又来抢劫。
众人大惊失色,连忙抱起贵重物品逃向丛林中。
红军战士看到此景后,立马明白其中缘由。
于是,他们一路小跑跟上去,然后耐心地说道:“老乡们,不要怕,不要跑,都是自己人呀!”
听到这话,村民才半信半疑地停下脚步。
接着,战士们向他们传达了此次来村里的目标。
虽然听不懂什么共产主义,但大家见红军面容亲善,一直笑脸相迎,也放下戒心,各自回到家里。
秦家一家人回到家不久后,一名红军战士路过。
见状,秦父还十分热情地邀请他进家里喝杯水。
架不住他的热情,红军战士只好答应。
趁着喝水的时候,他突然问秦父:“老乡啊,你们这村子里,谁是地主?”
“地主是啥?”秦父对“地主”一词不熟悉,他皱起眉头,反问战士道。
战士笑着说:“就是你们村里,有最多租谷担数的那位呀。”
秦家人恍然大悟,这才告诉了红军。
谁料,没一会儿,红军队伍就到这户人家里。
紧接着,一行人杀了地主家的猪,上缴了地主家的粮食,分给所有村民。
秦父大为感动,也相信他们确实是爱人民的人民子弟军。
为表达心中谢意,他把红军请到了家里,让他们住了两个晚上。
幼小的奉孝同在这几天和红军的相处里,被这群士兵的军容军貌吸引。
他在心里默默地想:我也想成为这样的战士,保家卫国!
等到红军战士要走的那天,全村人都跑去护送。
他们一齐站在路口,目送着士兵们离开,眼神里全是不舍和依恋。
人群中,自然也有奉孝同的身影。
可惜,那时他年龄还太小,不符合参军的条件。
不过,当兵的念头已经深深烙印在其脑海中。
一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当时,奉孝同23岁。
而参军要求的年龄是18岁。
加之从小务农锻炼出的好身体,奉孝同顺利通过了队伍统招,加入人民志愿军。
就这样,他跟着彭司令和弟兄们,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杀敌。
有一次战斗,美军出动坦克,疯狂碾压、炮轰中国人民志愿军。
面对这样“恐怖”的庞然大物,奉孝同面不改色。
他迅速地拿起炸药包,直往坦克冲。
而后,冒着枪光炮影,其成功把坦克的履带炸掉,为我军赢得反攻的机会。
不仅如此,奉孝同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也鼓励了在场所有的年轻战士。
他们和奉孝同一样冲上前线,将敌人逐个击败,书写感天动地的抗敌故事。
1953年初,朝鲜战争结束。
打完胜仗的奉孝同,因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被调入中央警卫团,成为一中队的一员。
当时,毛主席住在中南海丰泽园。
恰好奉孝同被安排在门口站岗。
有一次,见他大夏天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毛主席主动上前关心。
此举让奉孝同心里瞬间扬起一股暖流。
不仅如此,平易近人的毛主席,常常和警卫兵们聊天、吃饭、合影。
奉孝同后来回忆道:“毛主席人很随和,也讲感情,念旧!”
奉孝同在警卫团一待就是五年。
他曾说:
“在毛主席身边的这五年,是我一生最幸福、最难忘的时刻!”
这五年里,他先后被授予执勤能手、技术能手等光荣称号。
除了军事技能,只有三年级学历水平的他,通过努力,还能识字看报、写诗写信。
有趣的是,当年奉孝同第一次和毛主席谈话。
事后,他高兴坏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一直到晚上躺在床上,其都还在想着这事。
谁料,想着想着,他内心的“诗情”被猛然激发。
于是,奉孝同干脆起身,坐在桌子前,提笔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首诗:
“大雁南飞半天云,毛主席领导咱们大翻身……”
而他能有这么大的蜕变,除了自身努力,毛主席也给了他很大的动力。
有一天,他正在门口站岗。
毛主席披着外衣,走近他身旁,笑着问他:“小秦,你是哪里人?”
奉孝同听到毛主席问他,激动得脸都红了。
他半颤抖地回答道:“主...主席,俺是湖南新化人!”
“那你识不识字?读不读书呀?”毛主席接着问道。
闻言,奉孝同惭愧地摇摇头。
紧接着,他告诉主席,其实他只读了三年书。
毛主席听后,笑着鼓励他道:“那你以后每天都要读书认字呀,这是‘命令’!”
然后,他突然收起笑容,语重情深地和奉孝同说:“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不是天生就会很多东西的。只要你肯下定决心学习,没有什么困难是迈不过去的!”
奉孝同认真地聆听着,眼神里全是对知识的渴望。
他暗暗发誓:从今天起,我要好好听毛主席的话,每天都坚持刻苦学习。
非但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主席的言传身教,让奉孝同精神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有一次,毛主席把所有警卫兵都叫到他的房间,准备安排一个重要任务给他们。
彼时,警卫兵们齐刷刷地来到主席房内,严肃站着。
眼见此情此景,毛主席笑着说:“大家别站着了,都坐下呀。”
听毛主席这么说后,警卫兵们才陆续坐了下来。
接着,毛主席看向他们,和蔼地说:“我要了解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我想让你们帮我到农村考察。”
闻言,警卫兵们纷纷点头,和主席保证说:“主席放心!我们一定做好!”
“你们到了农村,千万不能透露身份。还有,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摆什么架子,要友善地对待、服务人民!”毛主席继续叮嘱道。
奉孝同和其他警卫兵都知道毛主席特别爱护人民。
今天又听毛主席不断强调,心里既敬佩主席,又非常感动。
就这样,带着这份使命,奉孝同去到农村。
那段时间,他严格按照毛主席说的做,和老百姓们融为一体。
白天,他边调查,边帮农民们干活。
到了晚上,奉孝同就点灯读书,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考察结束后,他连忙赶回警卫队,把自己的记录反馈给毛主席听。
听完,毛主席欣慰地夸了他,也问了他很多问题。
这一次,奉孝同学到了更多新知识,政治觉悟也有所提高。
别提他有多兴奋了!
迎改革入公社,勇赶猎拒荣称
时间弹指一挥间,五年很快结束。
奉孝同离开了警卫兵队伍。
他于1958年2月,积极响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从北京回到老家新化县,开始进行农业大生产。
奉孝同复员回家后,公社社长邀请他担任社团里的武装干事,以提高民兵的军事素质。
当时,苏联和中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中国的军事实力又尚且微弱。
训练民兵正好迎合了时代需求。
所以各地基层政府高度重视此事。
奉孝同深感重任在肩,他不想辜负人民和国家对他的信任,便一刻都不敢松懈。
与此同时,秦家公社也为提高生产效率,便特意成立了“民兵连”。
情理之中,奉孝同担任民兵连长。
当时,同村的王欢云担任女兵连长。
这两个一腔热血、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整日一起相处,一起训练,一起吃饭。
日久生情,奉孝同和王欢云心心相印,成为一对眷侣。
彼时,身处深山的湖南通化县,华南虎、野猪、野熊和豹子非常多。
村民和家畜总是会被这群野兽吃掉、咬掉。
因此,奉孝同也担当起保护家畜和村民安全的责任。
那段时间,他带领民兵与野兽英勇作战,出生入死,并取得了卓越的赶猎成绩。
也正因此,县长向上级申请,给秦家公社颁发了国家级优秀民兵指标。
但得知此事,谦虚、不慕名利的奉孝同坚决拒绝了。
后来,代替奉孝同领奖的老民兵刘一中告诉记者:“这个本来轮不到我的,但是奉孝同同志执意给了我。”
1962年,秦家公社按照中央指示,实行新的行政划分制度。
于是,秦家公社一分为三,被分成双林、秦家、上团三个小公社。
奉孝同归在上团公社。
上团公社的新书记,对当地情况不是很熟悉。
奉孝同得知这一消息,作为当地“老人”马上提交了建立赶猎队以维护治安的申请。
新书记很快批准了。
就这样,奉孝同过上赶猎加干农活的充实日子。
在时光的沉淀下,奉孝同在穷山僻野里隐姓埋名,成长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优秀农民。
在大家眼中,他是个当过兵的普通农民。
只有妻子王欢云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曾是毛主席的随从警卫员。
其实当年,为遵守中央对警卫兵必须守密的规定,奉孝同在《复员军人证明书》上曾这样写下:
“奉孝同同志……于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为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特准予复员……”
显然,这其中丝毫没有提到他曾是毛主席警卫兵的事儿。
而这一藏,就是54年。
忆往事情深深,多方助终圆梦
奉孝同为了不给组织添乱,哪怕生活十分艰苦。
甚至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都一直不肯开口和县政府提低保一事。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
2005年,大女儿奉庆龄重病,他实在是被逼到绝境。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他强忍心中的焦灼和不安,写下了一封信。
“我是奉孝同,曾经担任过毛主席的警卫……现全家处境万分艰难,请求新化县武装部首长,给予特殊救济。”
而后,政府伸出援手,帮助奉家度过难关。
等到此事过去,奉孝同没有再提及,他把信收好,依旧低调地做个农民。
谁料,2009年又发生了如此不幸的事情。
在送女儿去医院的那段时间,奉孝同的事情被医院两名医生知晓。
2012年,老人的求助信和事迹才被公开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许多媒体和社会人士为他送来柴米油盐等物资。
当时,祁东县河州镇的一位种枣农民,给他寄来了500元。
各地好心人也捐给他们2万多元。
与此同时,来奉孝同家里慰问的好心人越来越多。
大家伙在深入了解了奉孝同的故事后,更是大为感动。
这个老人就像英雄一样,可敬,可爱!
而后,大家纷纷询问奉孝同有什么愿望。
奉孝同思索良久,缓缓地说道:
“第一嘛,我希望女儿的病好起来;
第二,我想去毛主席老家韶山看一眼;
最后,我想去北京,瞻仰主席的遗容……”
说完,老人的眼角湿润了。
没多久,老人朴素的愿望就被媒体公开。
大家听了,都十分动容,都集体表示要为老人圆梦。
2012年12月8日,在多方人士的助力下,85岁的奉孝同老同志走上了追梦之旅。
第一站是韶山。
临走前,奉孝同特意带了特产腊肉和糍粑前去。
在车上,老人笑容满面地和大家伙说:“主席当年,最爱吃这两道家乡菜!如今带过去,他老人家一定还会很喜欢!”
很快,大家到达了韶山的毛主席故居。
奉孝同老人望着毛主席的铜像,满脸严肃。
只见他昂首挺胸,跨着正步地到了铜像前。
而后,其先是立定,做了一个十分标准的军礼,接着把两样东西放在铜像旁。
奉孝同看着铜像,抽泣道:“毛主席呀,我是当年,站在丰泽园门后的警卫员奉孝同,我今天来看您了……”
2013年11月17日早上,在众多好心人的安排下,奉孝同老人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前。
当时,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知其身份特殊,给他安排了一条绿色通道。
奉孝同老人瞻仰着放置在水晶棺里的毛主席遗体。
而后,他激动地喊着:“毛主席,毛主席……”
他再也无法控制了。嚎啕大哭起来。
在近旁的警卫见状,连忙扶起老人,劝慰他,帮他平复情绪。
在警卫的帮助下,老人平静了下来。
他肃穆地对着毛主席的遗体,连续鞠了躬,并做了一个军礼,才缓缓走出纪念馆。
老人走到天安门广场下,抬头正好看见了随风飘扬的红旗。
他释怀地轻声说道:“我此生无悔无憾了……”
结语
万千勇气,万千热血,只为中华洒。
一个有战士、有英雄的国家,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国家。
和奉孝同同志一样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是我们的光,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砥砺奋发的不竭动力源泉!
向他们致敬!
参考资料
奉立群,曾德新,杨亲福.毛泽东的贴身警卫奉孝同[J].湘潮(上半月),2013,No.404(04):50.
周学强.主席:奉孝同来看您了![J].兰台内外,2013,No.196(02):16-17.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