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北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君昏臣庸,懦弱至极的一个王朝。辽欺负宋,宋朝不仅受着还得给钱,就连屁大一点点西夏,都能吊打宋军,让宋朝又是割地又是赔款。
国家的软弱取决于皇帝,说起宋朝皇帝,大家能想到的就是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俩被俘虏的,可以说宋朝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弱宋”。
但是历史上,宋朝也有一段时间比较强硬的时期,那就是宋太祖、宋神宗初期以及宋哲宗时期。
宋太祖可以理解,武将出身,开国皇帝,态度强硬些正常,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也给了宋神宗强硬的底气,但是宋哲宗似乎是默默无闻,他执政期间的强硬态度来自于君臣一心,他遇见了一个铁血的宰相。
宋朝为什么这么弱?
宋朝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被手下的将领“黄袍加身”推上皇帝宝座的,所以,赵匡胤很忌惮武将的力量。所以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手下大将的兵权,统一归到了中央管理。
此后宋朝历代皇帝都效仿赵匡胤,开始打压武将的权利,同级别的文官都比同级别武将高一级。因此形成了宋朝重文轻武的不良风气,这也就为宋朝文人误国,国防力量衰弱埋下了伏笔。
宋代是文官和武将斗争最激烈的朝代,宋朝军队里一般军队统帅是武将,但是监军清一色文官,监军数量和权利也大大增加,甚至干涉主将的战法。
监军极大的束缚了将领们的手脚,所以宋朝基本都是打守城战,从不主动出击,在北宋历史中,名将寥寥无几。
宋军是当时上世界装备最先进的士兵,但是中后期文官负责武器制造,经费大量被贪污,很多劣质武器被送上战场,这些兵器根本不能作战。
另外宋军大部分都是“冗兵”,就是哪里受灾,就把当地吃不上饭的流民编入军中,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可想而知。
军队是皇帝说话的底气,军队都这样子去,怎么打仗?再加上幽云十六州这个产马基地没夺回来,所以历史上的宋军主要都是步军,守城还行,要是野战,基本上一触即溃。
宋哲宗改革
宋神宗刚上位的时候,是一个热血青年,立志要灭掉西夏,收复幽云十六州。
宋神宗清楚地了解到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处境,重用王安石开始变法改革,宋朝国防力量在神宗时期大大提升。
但是宋朝保守派势力太强,王安石的改革也太激进,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没多久王安石被罢相,变法宣告失败失败了。
宋神宗的热血就被这些保守派给磨平,甚至在宋神宗后期,以司马光为首的文官集团,战败后不仅赔款,还把军事重地—河湟之地割让给了西夏。
宋哲宗继位后,在他父亲宋神宗的影响下,他也是一位作风强硬的君主。
但是他刚继位时期,很聪明,他知道自己现在不是保守派的对手,选择了蛰伏。
直到支持保守派的高太后去世之后,宋哲宗开始了用铁血手段打压朝中是保守势力和文官集团,打击朋党,斩佞除奸,肃清朝纲。
同时大肆提拔年轻官员,此时他发现了一个和他志同道合的人—章惇。
章惇早年跟随着王安石变法,晓通军事。宋哲宗在和章惇长谈后,大喜,认为章惇是新政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将章惇提拔为宰相,总领全国兵务。
至此铁血君王和他的铁血宰相一起,开启了大宋最有骨气的时代。
宋朝的高光时刻
章惇拜相后,第一件事就是改革。他的思路和当初王安石变法的思路出奇的一致,首先任用主战派大臣,打击朝堂上的主和派。
然后整顿兵务,削减军队中监军的权力,亲自监督军队盔甲、武器的制造,同时严抓军事训练,严查吃空饷、杀良冒功、谎报战功的现象,还罢免了一部分畏敌、怯战的将领。
这使得北宋军队迎来了一次大换血,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三年后,改革已经初具成效,章惇将矛头对准了昔日夺走大宋河湟之地的西夏。
章惇亲自指挥这场战役,利用宋仁宗时期留下的堡垒,一步步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同时利用宋军人数的优势,多路出击,打的西夏军队收尾不能相顾,方寸大乱。
眼看着军队节节败退,在这样下去西夏要灭国。于是西夏无奈求助辽国。
此时的辽国还沉浸澶渊之盟“弱宋”的印象当中、认为宋朝不堪一击,爽快的答应了西夏的请求。
于是辽国派遣使者警告宋朝,让他们撤出西夏境界,否则辽国将会参战,和西夏一起对付宋朝。
但是辽国使者碰到了钉子,章惇霸气的将辽国使者怼了回去,而后命令宋辽边界的宋军积极备战,摆出一副要和辽国拼命的架势。
辽国一看宋朝突然间这么硬气,很惊讶,再看宋辽边境上的宋军调动频繁,严阵以待,也有了准备。
这个时候辽国身后的女真人也在崛起,辽国怕被两面夹击,所以救只是口头上支持西夏,却迟迟不出动一兵一卒。
西夏眼见辽国出兵救援无望,无奈和宋军谈判,宋朝夺回了包括河湟之地之内是数个军事要地,并且西夏向宋朝称臣,按时进行朝贡。
要知道,在宋朝历史上,可一直都是宋朝给别人钱的,这也算是第一次见回头钱,宋朝这一次算是彻彻底底把西夏打服了。
可惜宋哲宗是个短命帝王,在没几年便去世了,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保守派重新把持朝政,主战派大臣被驱逐,之前一切的改革成果被彻底废除,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直到20多年后,金兵攻入开封,俘虏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