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蒋介石与孔祥熙的关系非比寻常。从姻亲来说,蒋与孔是连襟,孔是蒋的姐夫。
依官场而论,孔是蒋的财政部长,任职多年,为蒋介石政权理财尽心尽力,忠心耿耿。
“因妻得官,因官发财”的孔祥熙,是怎样与蒋介石“久同患难,共仗安危”的?
这都源于蒋介石对他这位“财政大臣”极为满意,曾称其是“久同患难,共仗安危”。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依靠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建立起南京政权。
南京政府初建,武汉政府与之抗衡,统治尚不稳固。
在宁汉对立中,曾任广东财政厅厅长、武汉政府实业部长的孔祥熙及时投向南京政府,为蒋介石效力。
是时,宁汉双方都极力争取北方的冯玉祥,他握有重兵,对宁汉两方有举足轻重之势。
孔祥熙受蒋派遣,利用旧交,秘密到郑州劝说冯玉祥拥蒋,最后促成了蒋冯合作,为南京政府的巩固立了一功。
有人说,孔祥熙是“因妻得官,因官发财”,这话不无道理。
孔祥熙投身蒋介石政府后,所以能够官运亨通,大发横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与蒋介石结成了姻亲关系。
孔祥熙的妻子是宋霭龄,即世人皆知的宋氏三姐妹中的老大。其二妹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小妹宋美龄1927年12月嫁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合,是孔祥熙夫妇最早提出并撮合而成的,他们对蒋介石有“红娘”之恩。
提婚之初,宋子文和宋母都极力反对,孔祥熙夫妇便请出对宋子文有重要影响的谭延闿劝说,使宋子文屈服,然后又合起来说服了宋老太太,终于促成了这桩婚事。
由此,蒋、宋、孔三家结下了利害与共的不解之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却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妥协,对内“围剿”红军。
为帮助蒋介石扩军内战,孔祥熙受命赴欧美各国为蒋借款,得到了德国国家银行总裁沙赫特与克虏伯等方面的援助。
蒋对孔此次欧美之行非常满意。1933年4月,蒋任孔为中央银行总裁,随后又任其为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取代了宋子文。
从此,孔祥熙便开始了为蒋理财的生涯。
孔祥熙和宋子文虽然都是蒋介石的姻亲和“理财大臣”,但他们的性格作风却各具特色。
宋子文精明干练,一派欧美资产阶级作风,办事讲求手续,理财严格,蒋介石向财政部要钱,他总是问一问干什么用。
而孔祥熙却不像宋子文那样直言不讳和讲求原则,蒋介石要钱就给,不问用途,对蒋一贯言听计从。
孔接任财政部长后,就不遗余力地帮助蒋进行反共战争。他曾明确宣布:“剿共”的成功,比财政预算的平衡更为重要。
为此,他一改以往宋子文对蒋介石的军费实行必要限制的计划和措施,千方百计地为蒋筹措军费,购买军火。
蒋介石以孔代宋,其中道理便不言自明了。
孔祥熙接任财政部长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发行公债,为蒋家王朝聚敛财富。
从1933年到1935年底,南京政府财政部在孔祥熙的主持下,共发行公债57,800万元,1936年发行了208,200万元。
巨额公债的发行,使金融资本家与南京政府结下了休戚相关的姻缘。
因为在高利率的引诱和政治压力下,大部分公债均被各大银行认购,他们要不想因政权更迭而使手中的巨额债券变为废纸,就得支持蒋介石政权的存在。
而且,大量公债被当作官股加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及通商、四明、国货、中国实业等行,使这些银行逐渐为国民党所控制,成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附庸。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则凭借政治特权,在发行公债和进行债券投机中大发横财。孔祥熙的“公债政策”,真可谓一箭三雕。
孔祥熙入主南京财政部的另一重大举动,是主持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
当时中国的货币制度极其繁杂、混乱,各种货币同时流通市场,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对政治上也有很大的离心作用。
孔祥熙在英国政府首席经济顾问孛滋罗斯爵士的指导下,主持的南京政府的“币制改革”,对中国金融现代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使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搜刮到了价值在3亿元以上的巨额白银。
同时,由于南京政府控制了全国统一的发钞权,这就为它通过滥发纸币来掠夺民间财富大开方便之门。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孔祥熙在上海得到消息后,立即驱车赶回南京,与苏联驻华大使馆秘书鄂山荫会面,开门见山地说:
“蒋如被杀,势必迫使中国投靠日本,以中国人力物力供给日本军阀,做侵略资本,对亚洲对苏联都是严重威胁,希望苏联能设法保全蒋的生命,其他问题事后从长计议。”
当时,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置蒋的生命而不顾,主张武力解决,轰炸西安。
孔祥熙则力主持重谨慎,在保全蒋介石生命安全的条件下,考虑其他问题。
孔还与地方实力派联络,积极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孔对蒋的生命安危如此担心,其道理很简单,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由蒋先生的支持而上来的,没有蒋先生,我也就完蛋了。
1938年到1944年,由他主持的国民党财政部共发行内债18种,总计法币1,519,200万元。
同时,还向外国大量借债。
1937年以后,共向英国借款12次,向美国借款9次,致使国家利权大量外流。
为扩大财政收入,孔祥熙不顾人民生死,继续增加捐税,形成了无物不税的状况。
实行专卖制度,是孔祥熙敛财的另一手段。
1941年4月,国民党政府成立专卖事业管理局。在孔祥熙等20余人的提议下,先后对食盐、糖、卷烟、火柴、茶叶、酒等6类商品实行专卖。
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国民党政府收入猛增,1942年增收额为47,800万元,1944年达到18亿元。
在孔祥熙的敛财手段中,他最欣赏的要算是滥发纸币了。
他曾对人说:“发行公债真是麻烦,付息、抽签还本,又弄不到几个钱,不如印发钞票,简单得多。”
抗日战争前,国民党政府共发行法币144,490万元。抗战开始后,不断增加发行量,据南京财政部公布:抗战8年,政府共发行纸币103,190亿元,是抗战前的7,300倍。
孔祥熙借助政治权力,通过各种手段,为蒋介石政府聚敛了大量财富。
据蒋介石所著的《孔庸之先生事略》披露:当1944年孔祥熙辞职时,国民党政府国库中仅外汇和金银等各种硬币两项,就价值10亿美元以上。
孔祥熙的女儿孔令俊也曾说:“打了8年仗,爸爸为他(指蒋介石)积了十来亿美金,不能说没有功劳。”
孔靠蒋当了10年财政部长,通过各种手段也中饱私囊,成了亿万富翁,中国的首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从美国借款5亿美元,其中1亿元作为公债推销。
到1943年春,销售数量达到5千万元美金时,孔祥熙下令停止销售,所剩5千万元美金主要由他与宋美龄等人鲸吞,用官价购入,再以高价于黑市上售出,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这就是当时舆论界轰动一时的孔祥熙“美金贪污案”。
消息传出后,黄炎培、傅斯年等在国民参议会上提出质问案,但由于蒋介石庇护孔祥熙而不了了之。
《晨报》在陈果夫、陈立夫的指使下,连续发表揭露孔等平分美金案的文章,也遭到蒋介石下令查禁。
尽管如此,这一风波仍未能平息,乃至发展到1944年的反孔倒孔浪潮。
蒋介石面对内外强大的舆论压力,无奈于1944年10月相继免去了孔祥熙的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等重要职务。
至此,孔祥熙为蒋理财的政治生涯终于宣告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