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而蒋介石
在孙中山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个世纪;其从政生涯横跨多个重要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
毛主席和蒋介石之间的较量是一个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
背景: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然而,蒋介石却企图抢占人民抗日胜利的果实,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继续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
蒋介石积极发动内战,但慑于国内外要求实现和平民主的强大政治压力,也为了争取时间把国民党军队由后方调至前线,于是大打“和谈”的幌子,玩弄假和平的诡计,从8月14日至23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直接举行谈判。
在此情况下,毛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在赴重庆谈判前后,与蒋介石斗智斗勇,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蒋介石的“一箭三雕”
重庆谈判,国民党名义上是商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的谈话,但
这场谈话实际上就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一派的阴谋。蒋介石的算盘是,如果共产党拒绝谈判,则可将内战责任强加给共产党;如果同意谈判,则可通过谈判诱骗中共交出政权和军队,以此消灭革命势力;如果谈判达不到预期目的,则可利用谈判争取时间,加紧内战准备。
蒋介石企图“一箭三雕”让共产党入套。
毛主席的“三大阳谋”
一、变被动为主动,由蒋介石的邀请转变为毛主席赴渝的壮举。
谁都知道,蒋介石是坚定的反共人士,一心想消灭共产党。谁不知道美帝国主义在支持蒋介石政府挑动中国的内战?重庆谈判,去还是不去?派谁前往?什么时候前往?若去又谈什么?怎么谈?这一系列问题亟待毛泽东和党中央抉择。
毛主席是我党的受人爱戴的领袖,中央有些同志对毛主席亲自去重庆谈判表示担心和忧虑,他们认为去则主动,但不一定马上去。有的人认为,蒋介石根本没有和平的诚意,重庆谈判不会有什么结果,去了也没什么用。
毛主席对将领们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但蒋介石那样热情,一而再,再而三,邀请我去做客,我若不去,就会失掉人心,正中蒋介石的诡计。蒋介石内心里正是不希望我们去,他可以惜此说我们拒绝和平,以便他发动战争。正由于以上原因,我们不仅应该去,而且必须去。万一谈不成,我被蒋介石扣起来了作为人质,这样他坚持内战的嘴脸便暴露无遗。
虽然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蒋介石施展的假和平阴谋早已洞悉,但是,中国人民打了很长时间的仗,急需一个和平的环境,医治战争创伤。此次去重庆,谈成了对人民有利,对中国和平建设有利。
基于种种对共产党有利的考虑,毛主席选择迎接挑战,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1945年8月28日下午3时,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乘飞机到达重庆,并当即发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毛主席亲自赴渝的惊人之举,轰动国内。重庆各界人士纷纷欢迎毛主席的到来。
在这一较量中:毛主席把蒋介石的邀请转变为自己亲自赴渝的壮举,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掌握了主动权。
二、在实际谈判中,以真对假、以谈对谈、以打对打,揭露国民党假和平面目,争取主动
。
蒋介石邀请毛主席赴渝谈判,本身就是慑于国内外要求实现和平民主的强大政治压力,同时,也为了争取时间把国民党军队由后方调至前线,是以“和谈”的幌子,玩弄假和平的诡计。
毛泽东到达重庆后,作为谈判的起者和东道主的国民党,却拿不出任何谈判方案来,一切提案均由中共提出。
在此形势下,中央和毛主席拿出最大的诚意,“以真对假”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9月3日,毛泽东首先提出了谈判八项原则,其,中心是和平与民主。和中共代表拟定的谈判具体方案11项交与国民党。
为使谈判取得成功,实现真正的和平,中国共产党本着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精神,在一系列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在11条谈判方案中包括:
提出以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三民主义为和平建国的方针,并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解放区政权问题上,为达到蒋介石的“政令统一”,中共代表先后提出了解放区政权重新举行人民普选再由国民政府委任等4个方案;为使国民党安心,毛泽东还主动提出让出分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等江南八省内的解放区,将这些地区内的人民军队调往北方;在军队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在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的前提下,大量缩减人民军队的数量。最后降到20个师,中共的这一让步,即使蒋介石也无话可说。
毛主席在谈判中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基本利益。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得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和民主。
蒋介石既无诚意谈,自然也毫不准备让步,在所有问题上都设置障碍,并以做不到“政令统一”而一一否定。蒋介石在谈判中完全陷于被动,于是在军事上不断挑起战事,围攻解放区,妄图以军事上的进攻来扭转谈判中的被动局面,逼迫中共作出更大的让步。
对此,毛主席提出“以谈对谈”、“以打对打”。远在重庆的毛主席,发出了一系列指示。于是,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人民军队进行了自卫反击,消灭来犯的国民党军队3.5万,俘虏其军长、师长多名。蒋介石得知其军事进攻遭到惨败,急忙向毛泽东解释说,此为少壮派军人所为,他并不知道,请毛先生谅解。这样,蒋介石企图以军事进攻扭转谈判败局的阴谋破产了。
通过,在实际谈判中“以真对假”、“以谈对谈”、“以打对打”。毛主席扭转了被动局面,并随后分别向《大公报》、合众社、路透社等中外记者发表讲话,揭露国民党假和平面目,争取了主动,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三、又团结又斗争,争取团结中间派,孤立国民党,显示高超的外交艺术。
在政治斗争的天平上,中间派如同一个砝码,它在哪一边,天平就会向哪一方倾斜,在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它显得尤为重要。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也加紧对民主党派的胁迫利诱,千方百计地拉拢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中的一部分人对蒋介石抱有幻想,背着中共拟定了一个折中方案,此方案明确迎合国民党而使共产党处于不利的军事地位。
针对此种局势,毛主席纵观全局,展望未来。在对民主党派的动摇,进行批评斗争的同时加紧对其团结帮助。
首先,尊重照顾中间派的利益,倾听其呼声,采纳其建议,使毛主席争取团结中间派的重要手法。
其次,又团结又斗争,是毛主席争取团结中间派的基本策略。
最后提出,求大同存小异,合作建国,是他团结民主党派,孤立国民党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在谈判期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毛泽东利用各种场合,如欢迎会、宴会、招待会等广泛结交朋友,并亲自拜会各界人士,向他们宣传共产党对时局的主张及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立场。在这期间,毛泽东先后拜会了宋庆龄、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谭平山、柳亚子等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及民主党派领导人,同他们亲切交谈,支持他们提出的关于召开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会议等主张。
毛泽东还拜会了许多国民党要人,如于右任、孙科、吴稚晖、白崇禧等。毛泽东不但接见国民党内倾向进步的人士,还主动与那些反共积极的右派人物打交道。如陈立夫、戴季陶、何应钦等。毛泽东还利用谈判的间歇时间,会见了许多国家驻重庆的使馆官员,向他们阐明中共的内外政策;他专门设宴招待各国援华团体的代表和国际友好人士,对他们在抗战期间给予解放区八路军的支援表示感谢。
至此,在外交领域,毛主席代表的共产党取得了各界的一致支持和拥护。
结语:
重庆谈判:毛主席充分发挥了他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才能,驾驭整个谈判的节奏和进程。从8月29日至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止,历时43天。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既要为了人民的利益与蒋介石“讨价还价”,又要为真正的和平的实现做出让步。
充分展示高超的斗争艺术和谈判技巧,成功利用“三个阳谋”,“迫使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方针,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谈判取得巨大成功!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不仅显示在革命紧要关头决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更显示了一个领袖的胆略、气魄和大无畏的气概。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以围攻鄂豫皖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在晋南、苏皖边、鲁西南、胶济路及其两侧、冀东、绥东、察南、热河、辽南等地,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文夜雨灯读史
谢谢关注点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