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纵防守塔山,不守高地守平地,众人不解,林帅却说胡奇才会打仗

四纵防守塔山,不守高地守平地,众人不解,林帅却说胡奇才会打仗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不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十分注重地形地势,尤其对防守方来说,占据一处高地,形成居高临下的态势,打胜仗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但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位将军却故意放弃高地,选择在平地打阻击战,最终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就是胡奇才将军。

胡奇才是湖北红安人,15岁那年参加革命,经历了万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编入八路军129师。有一次,在打伏击战时,他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了胸口,差点牺牲。多亏战友及时将他送到后方医院救治,他方才捡回一条命。

本来要休养一年方能痊愈,可胡奇才急着赶回部队,只在病床上躺了6个月便强行出院。他刚刚归队,便赶上了一次战斗。在带着战士们进攻敌人的阵地时,他再次身受重伤,并由此落下了后遗症,每每到阴天的时候,左腿和心口就会隐隐作痛。

解放战争爆发后,胡奇才被调到东北支援东野,历经了数次大战,因功升任4纵副司令员。时间来到1948年,国共双方攻守易势,国军损失惨重,已经失去野战能力,只能龟缩在几个大城市中做重点防守。当年10月,党中央决定集结所有部队发动总攻,想要一举歼灭敌人。

蒋介石在察觉到解放军的战略意图之后,立即集结11个师的庞大部队,向北急行军,妄图增援锦州、长春等地。当时的增援路径一共有三条,其一是红螺山区,但这里地形崎岖、复杂,隘口众多,很容易中埋伏,因此被放弃。其二是沿着海岸线前进,可沿途道路状况极差,不利于重型装备通过,只能轻装前行,如此一来,支援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经过认真思考,蒋介石最终确定走第三条路:塔山。

塔山是一个小山地,高度不足百米,扼守在交通要道上,两边是纵横的沟壑,难以绕行,其战略地位极为突出,因此林帅命令四纵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此处。按理来说,解放军应当在塔山上构筑防御工事以作防守,但胡奇才偏偏主动放弃地形优势,改在塔山之后的平地上打阻击。

旁人对此举大为不解,林帅得知此事后,却盛赞胡奇才会打仗。因为塔山过于突出,如果强行据守,势必会遭到敌人的集火打击,我军一定伤亡惨重,退守平地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而且平地有利于迂回作战,可以侧击敌人,有效迟滞其进攻步伐。

果然,敌军在发起进攻后便频频受阻,且由于两边地形不利,无法将部队全部展开,每次只能派一两个师攻坚,解放军可以轻松应对。加之增援部队与支前民工配合有力,敌人始终无法前进一步。与此同时,解放军连克锦州、长春,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塔山之敌眼看增援已经失去意义,便狼狈逃走。

此役,胡奇才率部奋战数天,击毙敌人6000余人,缴获大量辎重装备。党中央闻讯后,通令嘉奖四纵,胡奇才更是被奉为功勋战将。新中国成立后,胡奇才被授予中将军衔,分管解放军工程兵部队。1997年,胡奇才将军因病去世,享年83岁。

塔山战役规模虽小,但意义深远,四纵战士们在胡奇才的指挥下,展现出了高超的技战术和顽强的精神,以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钢铁洪流,为友军解放东北地区争取了时间。四纵的数支部队在战后获得了“英雄团”的称号,并一直传承至今,新时代的战士们继承了这种光荣传统,等候着国家的召唤,预备着在未来战场上再为祖国立下新功!

上一个: 康乾盛世的谎言还要持续多久?我们的历史书或许真的要改一改了

下一个: 慈禧西逃到乔家借了10万两,为何乔家不要赏赐,只要四个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