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六年(201),迫于曹操压力的刘备被迫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在谋士徐庶的引荐下,他得知了一位号称“卧龙”的奇人,并在三顾茅庐后终于请得其出山。在诸葛亮的辅佐与谋划下,刘备占据益州,终于在飘零半生后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其实,在诸葛亮百余年前,光武帝年间还有一位人人畏惧的“卧虎”,此人便是董宣。
大约在两汉之交时,董宣生于陈留郡圉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带。据《后汉书》记载,董宣最初是被司徒侯霸所征辟,且于考核中成绩优异,因此接连得到升迁,被任命为北海国相。到任之后,董宣任命了出身当地豪族的公孙丹为五官掾。不久之后,公孙丹修建新宅邸,在听从卜者建议后派儿子杀了一个路人为自己抵挡灾祸。
得知此事后,董宣二话没说便将公孙丹父子处死。公孙丹死后,他的三十多个族人、亲信带着兵器到官府外喊冤,董宣考虑到公孙丹曾经依附王莽,担心这些人暗中与海贼勾结,于是干脆将这三十多人收押,并派门下书佐水丘岑将他们全部处死。青州刺史注意到了董宣的行为,便上奏朝廷,朝廷很快将董宣逮捕入狱。
尽管身陷囹圄,董宣却丝毫不慌乱,他在狱中从早到晚地朗诵诗文,且神态自若。等到行刑当日,狱中差役送饭给董宣,董宣却厉声拒绝道:“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说罢,他上刑车而去。就在即将行刑之际,得知了董宣之事的光武帝派出骑士将其赦免,又特派使者前去询问他一口气杀害三十余人的详细经过。
于是,董宣解释了自己为何处死公孙丹等人,又表示水丘岑是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宁愿以自己一死换水丘岑活命。光武帝得知事件始末后,一边下诏将董宣贬为怀县县令,一边又命青州刺史赦免水丘岑。尽管名义上是“贬”,但光武帝此举无疑是对董宣的“宽大处理”。没过多久,江夏郡贼寇夏喜犯境,董宣被任命为江夏太守前去平乱。
到达江夏后,董宣直接发布文书,表示自己乃是朝廷特派,希望贼寇们考虑好与朝廷作对的下场。夏喜等人本就是外强中干,经过董宣一番严厉警告后竟然直接作鸟兽散。尽管平乱有功,但性格刚直的董宣轻慢于郡中凭借外戚身份获得官职的都尉,于是获罪被罢免。
虽然短暂赋闲,但光武帝深知董宣的才能,于是特别征召其为洛阳令。上任后不久,湖阳公主的奴仆光天化日之下行凶,随后躲在公主府内避免抓捕。按照规定,官兵不得强行进入公主府抓人,于是董宣便等到湖阳公主带着那奴仆出行之时拦下车驾,逼迫奴仆下车后将其诛杀。
自家奴仆被杀,湖阳公主十分不满,当即入宫找弟弟光武帝告状。得知此事后光武帝大怒,立刻将董宣召进了宫中,准备当庭打死。这次,董宣仍然面无惧色,反而质问光武帝纵容家奴杀害无辜,将要如何治理天下。说罢,董宣以头撞柱,霎时血流满面。
被董宣这么一质问,光武帝实际上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偏颇,但他还是要求董宣向湖阳公主磕头道歉。坚持认为自己没错的董宣不愿跪伏,湖阳公主不禁奚落光武帝,说他当年不过一介布衣,却敢藏匿逃犯,让官吏无法上门捉拿,如今当了皇帝,反而奈何不了一个小小的洛阳令。对此,光武帝笑着表示:“天子不与白衣同。”
诚然,作为天子的光武帝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到后果,他深知对于董宣这样严厉但正直的人,应当表彰而非打压。于是,光武帝赐予董宣“强项令”的头衔,称赞其刚正不阿的品质,并赐钱三十万。离宫之后,董宣将三十万赏钱全部分给了手下官吏,自己则仗着光武帝赐予的称号四处打击豪强,被京城百姓们称为“卧虎”。
豪强和不法分子们畏惧、厌恶董宣,普通百姓则对他十分爱戴,当时甚至还有“枹鼓不鸣董少平”的童谣,意为只要董宣在,就不会有击鼓鸣冤的案件。担任五年洛阳令后,董宣卒于任上,享年七十四岁。他死后朝廷查验其家产,只找到数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十分伤心,感慨道:“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综上所述,尽管被《后汉书》收录进了《酷吏列传》,但董宣所处死者要么杀害无辜,要么聚众闹事,因此最多也就是手段有些严厉。相比于滥用刑罚的张汤、肆意捏造罪状的来俊臣等酷吏,董宣一不采用严刑峻法,二不结党营私,三不横征暴敛,着实值得尊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