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少不读三国,我理解的意思是三国多计谋、多城府、多阴险、多手段,大概少年人纯真无暇读完后难免影响心理健康,所以才有这么一说。三国里面的确懂得韬略的太多了多的一如昨夜星辰。不过也有一些老实人。赵云">赵云大概算是一个。
赵云">赵云两次救阿斗,是其人生的重要一笔,“~~~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陈寿">陈寿同志说“先主弃妻子南走”很值得玩味,颇有狼狈逃窜舍弃老婆孩子的意思,我真怀疑这样的人居然被老罗称为仁义之主;我印象《演义》好象没正面说这个事,只说老刘怎么不顾个人安危,一个劲的说“让同志们先走,让同志们先走”。可能有意维护老刘的形象吧。第二次是在老刘和孙权">孙权因荆州问题发生矛盾、老刘的老婆带着阿斗准备回娘家时,“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预将后主带还吴,云与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三国志赵云">赵云传引云别传》)。对此壮举,拥赵的多有称誉。其实真正值得称道的除去忠诚外,还有一些意思。想想看,以后老刘万一当了皇帝,那孙夫人">孙夫人就是皇后了,皇后垂帘的事还少?远的不说,就他们汉朝不是还有个著名的嘛。得罪领导是大事,得罪领导夫人事更大。但赵云">赵云就不怕得罪,所以我说他老实(这里的老实绝对是褒义词)。还有一层意思,夫人见赵云">赵云夺取阿斗,怒曰:“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夫人对赵云">赵云的轻蔑程度估计不低。“量汝”、“安敢”这样的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夫人见飞就明显态度不一样了,什么“叔叔”什么“我情愿投江而死”之类的,显得底气不足。当然飞和老刘是结拜关系,喊叔是对的。问题是赵云">赵云曾经救过阿斗,当日老刘“接过阿斗后,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真是做秀高手。老刘起码知道两点,自己胳臂长(双手过膝)儿子穿的厚实,估计摔不出毛病。但无论如何夫人应该听说过,至少不至于用词如此尖刻罢。如果赵云">赵云当时确属老刘手下的重要人物,夫人恐怕不敢这样了。说明赵云">赵云彼时仍没有被十分重用。下一层意思就出来了,“士为知己者死”,一个没被重用的人搁一般人没准就会想“这是你家事,我又不是你结义兄弟,管我毛事,我连自个还管不了里。走你走了!”。但赵云">赵云就不这么想,老实的十分可爱可敬。
再来说说这个孙夫人">孙夫人。和小孙结婚前,老刘连个藏身地都没里,叫老曹当野狗一样撵着。老婆都死掉了。有个疑问,虽说当时老刘尚">刘尚未称王,不过成天带着一帮人在街上混,也算个名人罢。想嫁他的应该很多,为什么好久没找女人,生理需求是怎么解决的?和小孙结婚老刘肯定兴奋的不得了。按我们河南话说,年过半百又找个大闺女,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久旱逢甘霖的味道想必大家都明白。所以老刘婚罢回去走到刘郎浦时,赵云">赵云说现在已到我们的地盘主公不须忧虑了。老刘的反应是“听罢,蓦地里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我感觉这里的“繁华”恐怕不仅仅是吃的香穿的花罢,可能主要是其他事。回去后,虽说庙小,老刘肯定是对小孙比较宽容,加上小孙在家也是宝,所以常常会耍个小脾气,老刘要忙着去川骗人,谁来管这个难缠户?老刘颠来倒去,把这个坏差使给了老实的赵云">赵云。“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夫人以权妹骄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老刘觉得自己对夫人没办法,关张也不敢怎么多嘴,只有将这得罪人的事给赵云">赵云了。不接受,老刘肯定不行。接受了不管着点出个事老刘还是批评,管吧将来枕头风刮着肯定是刺骨的疼。无论如何吃亏的都是他。赵云">赵云就是老实,硬是接下了。想想吧,人家都在前方扩张地盘取得政绩,自己却留在家里看管这个鬼不缠!赵云">赵云受的苦少不到那去,还说不出口。小孙回吴后,赵云">赵云总算解放了,立马跑到四川继续为老刘卖命。
老刘和老曹会猎,赵云">赵云被包围,突围后,依靠胆大,吓着了老曹。“云入营,更开大门,偃旗息鼓。公(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坠汉水中死者甚多。”(空城记没见记载,可能由此转嫁。诸葛真占了赵云">赵云的光)这说的不多。到了《演义》中,老罗极尽秒笔之能事,那一部分是我最喜的章节之一。赵云">赵云因此得到老刘的表扬,“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这话评价的可够高,但老刘就是不给赵云">赵云实际待遇。庞统">庞统给个县令嫌低,于是撂挑子不干事,成天喝酒,人们一说很快就提拔了。赵云">赵云一生干那么多事,职务一提不到应有的位置,也没见谁说几句话。丞相这时不吭声了。老刘要报仇,诸葛都不敢发言,那么多所谓的谏官也沉默了。赵云">赵云实话实说了。“云谏曰:国贼是操,非孙权">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听听这话,老刘当日假设叫赵云">赵云去守荆州,估计会很好的贯彻诸葛说的联吴抗操的方针路线的。不会像老关,“吴兵来,以兵拒之;魏吴都来,分并拒之。”真是个吹家。老刘不听赵云">赵云的苦谏,当然也没带他。老刘失利后,去救他的还是赵云">赵云,“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但老刘也没说什么好听话,赵云">赵云还是一声不吭。老刘死后,诸葛还说过“先帝在时,常称子龙之德什么什么的。”对一个有德有胆有见识的人就是不提拔。真有点不得其解。
纵观赵云">赵云一生,无论收到什么委屈,总是默默的承受。赵云">赵云的老实并不是鲁迅">鲁迅说的老实是无能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替领导分忧但又不计名利,做事但不张扬,不虚夸,不伸手,不跑官不要官,随其自然但求无愧。这恐怕也是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我感觉《演义》既然敢于颠覆陈寿">陈寿同志的所谓正史,把赵云">赵云置于黄魏之前,也不是喝醉了信笔开河的。所以很多朋友说陈寿">陈寿同志对赵云">赵云的评价或者说当时老刘对赵云">赵云的使用基本是客观的,那么我就不理解为什么到了《演义》中有了如此强烈的反差?
实践或者说时间是检验历史人物的唯一标准。
群众的眼睛是贼亮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