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起家可不易,经历惨败、哗变。是谁助他起飞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安徽亳州人。
他的祖父曹腾是东汉中后期有名的清廉宦官。在宫中三十多年时间,服务侍奉过四任皇帝。是影响力很大的正直宦官。长期在宦官中枢系统,位高权重。

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东汉时宦官封侯并不罕见)。过继了同族子弟曹嵩为继子,延续门楣香火。有说曹嵩本姓夏侯,过继后改姓了曹。
曹腾死后,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从司隶校尉一直做到太尉官职(三公之一,仅次于大将军)。曹嵩不如曹腾清廉守正。为官多年,家财极为丰厚。据说曹嵩为了得到太尉职务,用天文数字的重金行贿宦官首脑(东汉末期的政治生态就是如此)。
曹嵩担任太尉期间,全国爆发了黄巾起义。曹嵩引咎辞职。
曹操年轻的时候,性格豪迈,聪明机警。有权谋,随机应变能力很强。行为处事放荡不羁。高兴时手舞足蹈,悲伤时痛哭流涕。喜爱结交侠义之士。厌恶繁文缛节,不喜欢道德教育,对儒家知识也不感兴趣。偏爱习武,特别爱读兵书。诗词水平也很高。因为家庭背景深厚,19岁就入仕做官。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北区的公安局长)。
洛阳作为东汉王朝的京都,王公权贵多如牛毛。
王朝末期,政治经济腐败,洛阳声色犬马聚集。所以夜间治安尤其复杂。
曹操上任后,很有胆魄。制作五色大棒,颁布治安禁令。违令者一律棒杀(用大棒打死)。宦官首领中常侍蹇硕的叔叔违令夜行,也被曹操用五色大棒打死了。一时之间,洛阳治安大为好转。不过曹操也因此得罪了宦官集团和许多权贵。不久就被外派到顿丘(现在河南濮阳的清丰县)去做县令。(注:此时刘备刚刚进入洛阳求学。)
23岁的时候,因为受妹夫官司的牵连被免职。回老家闲居两年。
25岁的时候,通过他父亲的关系,又重新回到洛阳任职。
刚开始是任文职~议郞(汉灵帝的议事言官,类似于现在的中央政策研究室的中层干部)。曹操对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非常痛恨。多次上书建言,言辞犀利恳切。
由此可见,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是热血青年,对国家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但汉灵帝荒废朝政,庸碌懦弱。曹操的建议收效甚微,也未受到更大的重用。
184年,黄巾起义时,曹操29岁。洛阳附近黄巾军迫近,被任命为骑都尉(骑兵师长),驰援黄埔嵩。在洛阳附近配合黄埔嵩,大败黄巾军。洛阳黄巾军被镇压后,曹操升为青州境内的济南国相(山东济南章丘西,现在的济南当时叫做历城)。
东汉的行政区划,朝廷之下共有十三个州。每一个州里有不同数量的郡和国,郡与国为同一个等级。郡和国下设不同数量的县。国相相当于郡的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的一把手)。
到任济南之后,曹操整顿官场,严格执法,一如从前。对权贵高官的家族违反法令也严惩不贷。一时之间,贪官污吏,大批豪强权贵子弟纷纷逃离济南。济南很快稳定了下来。
受到影响的朝廷官员对曹操忌恨非常。但曹操家族背景深厚,他们又无可奈何。只好撺掇朝廷改派曹操做兖州的东郡太守(山东西部,河南东北一带,治所在河南濮阳),将他调离济南。
曹操此时政治上逐渐成熟,看出国家已是政治腐败,病入膏肓。不愿意再做既得罪人又为他人做嫁衣的无益之举。所以称病回家休养,推辞了这个任命。
过了一段时间,通过家族在朝廷的关系网,曹操回到洛阳担任了典军校尉(皇帝禁军,西园八校尉之一。中央警卫团的实权军官)。在此期间,与袁绍(司隶校尉),袁术(虎贲中郎将)一同听命辅佐大将军何进。
何进乱谋,秘密召董卓进京。又不听建议,大意进宫。在189年的时候被宦官围杀于皇宫内。曹操等众人趁机诛杀了宦官集团。
董卓进京后,倒行逆施,作恶多端。曹操眼见乱世已至,就离开了洛阳。回到家乡陈留(河南开封一带),散尽资财,聚合家族子弟,招募兵勇五千余人。起兵讨伐董卓。
公元190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挟持皇帝,西逃长安。诸侯人心不齐。联盟军队都在酸枣(河南新乡延津)附近停滞不前。只有曹操坚持要除恶务尽,追击董卓。各路诸侯无人响应。
曹操带自己的五千多兵士前去追击。在汴水(河南郑州荥阳附近)与董卓大将徐荣激烈交战。曹操的新军不抵徐荣所率领的西凉精锐,大败。士兵死伤大半,曹操本人也受了伤,差点阵亡。被他的堂弟曹洪拼死从战场上救回。
曹操并不气馁,回到酸枣,动员各路诸侯分兵守卫险要,然后再派兵从武关(陕西丹凤)方向包抄董卓。但是诸侯们看曹操自己刚刚大败而回。又对董卓的西凉兵马有所畏惧。没有人响应他的建议。
曹操愤怒不已,带领残兵,离开了盟军。因为士兵死伤大半,兵力不足。所以向南方扬州一带去招募兵士。
曹操在扬州境内,与丹阳太守关系很好。很快就招募了四千多士兵。曹操雄心勃勃的准备大干一场,结果遭遇了一场哗变。大部分士卒在一些军官的串联下,不愿意作战。半夜放火烧营,攻击曹操的营帐。曹操组织人反击,自己亲自提剑斩杀了十余名领头的叛军。才制止了叛乱。哗变过后就剩了五百多人。曹操无奈去找曾经的哥们袁绍,袁绍此时家业丰厚,资助了曹操一些兵士粮草。曹操实力有所恢复,在河南中原一带活动。
191年,在东郡(濮阳一带)大破黑山军(山西土匪的一部分)。斩杀了黑山军首领于毒等几人。实际控制了东郡范围。招降纳众,实力有所增长。
由于曹操平定了这里的叛乱,引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来投奔。
颖川(河南许昌)荀彧。
荀氏是颖川大族,荀彧多谋善断,目光远大,有王佐之才。他在袁绍营中逗留过一段时间,袁绍对他非常礼遇。袁绍家族世代高官,四世三公。袁绍本人也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军事势力在诸侯中也是排在前几位的。但荀彧早早就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果断离开了袁绍,投奔实力还很小的曹操。
荀彧的到来对于曹操而言,如虎添翼。
经荀彧先后推荐的钟繇,陈群,戏志才,郭嘉,荀攸(荀彧的侄子)。都成为了曹操阵营最重要的谋士。深耕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以令诸侯。这些重要的战略规划都是出自荀彧之谋。荀彧成为曹操阵营的谋主,长达二十多年时间。为曹操阵营的发展做出了不了可替代的贡献。
到第二年,192年,和濮阳相近的兖州(山东西南,河南东部一带,州府在昌乐),被青州黄巾军攻破几座大城,杀死了兖州刺史刘岱。兖州境内群龙无首。济北国相鲍信听取兖州名士陈宫的建议,邀约曹操来救援兖州。
曹操留夏侯惇镇守东郡,自领兵马出征兖州。在兖州曹操充分展现了军事才能。兖州军新败,刺史被杀,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曹操厉兵秣马,激励兖州军士气。制订伏兵奇谋,以少胜多,昼夜奋战,大破黄巾军。短短几个月,驰骋兖州,杀敌无数。
到公元192年十月,曹操在兖州彻底剿灭黄巾军。收服投降的兵士就有三十多万。安定民众一百多万。
平定兖州后,将投降的士兵改编,挑选精锐组成新军训练,称为青州军。成为了曹操的起家部队。拥有了广大地盘和强大军力的同时,还获得了兖州很多非常重要的文臣武将。于禁,乐进,程昱,满宠,毛玠。其他还有诸多,不能一一列举。这些人在随后的几年中,都成为了曹操阵营的支柱将领和谋臣。
这一年,曹操37岁。
曹操有了兖州这个重要的根据地,开始治理地方,恢复生产,训练兵士,广招人才。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割据势力。为了便于山东河南的军力调配便捷,把兖州的州府迁到了鄄城(山东菏泽附近),作为大本营。
此时各方诸侯割据势力,经过二年左右的相互征伐,已经逐渐有了大致的格局。
公孙瓒的势力范围最大,控制着幽州辽东(山海关外,东北到朝鲜大部),内蒙,山西西部,河北的东北部分,山东北部一部分(刘备此时在公孙瓒的势力范围青州境内任平原国相)。
徐州牧陶谦是公孙瓒的盟友,控制着江苏到淮阴一带,还有山东南边安徽东北的一部分。(州府治所在下邳,今天的徐州市在当时叫彭城)
公孙瓒、陶谦这个结盟阵营的发起者是袁术。(袁绍、袁术虽为兄弟,但是矛盾由来已久。两大军事阵营的形成,也是由于袁氏兄弟的不和,各自拉拢一些诸侯。形成相互攻击的状态。)
袁绍当时已经逼死韩馥,取得了冀州。击败黑山军取得了并州。正在向东与公孙瓒争夺青州。青州刺史田楷听命公孙瓒,与刘备,孔融一起同袁绍相抗。
曹操控制了河南东南大部,濮阳到许昌一带,山东中东大部。
袁绍拉拢荆州牧刘表,联合曹操形成了另一军事联盟。
就在曹操势力逐步稳固增大的时候,曹操的父亲曹嵩,从暂居避难的琅琊郡(山东临沂)带着一些亲族子弟,举家来鄄城投奔曹操。路上是陶谦的势力范围,被陶谦的部将杀害。所带财货也被抢掠一空。
三国演义中说陶谦好心派兵护送,是为了突出陶谦的无辜和刘备救援的正义性。其实当时曹操,陶谦属于敌对阵营,势力范围在山东与河南南部犬牙交错。就在曹操刚刚占据兖州的时候,陶谦还曾经领兵进入兖州境内与曹操交战。被曹操打败。曹操为了立威报复,反击攻入徐州势力范围杀了不少人。
基于这种敌对情形,护送的可能性很小。
最大的可能是曹嵩所带车辆队伍目标太大,行程消息泄露。陶谦部将劫财为主,顺便杀掉了曹嵩。是不是陶谦亲自下令,已经难以考证。总之,曹嵩被陶谦势力所害无疑。
曹操得知噩耗,痛恨非常。敌人杀父,仇深似海,如何能忍。况且徐州又是近在身侧的征战目标。曹操尽起兖州精锐,三军带孝,讨伐徐州。
曹操19岁入仕为官,到34岁起兵讨伐董卓。从热血青年到有所图谋的政治家。15年官场经历让他明白,如果没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只能给东汉的灭亡陪葬。
曹操起兵仅仅四年时间,割据一方成为了举足轻重的诸侯。
真正应了相士所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真正的天下霸业,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