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五六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咏雪》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游西湖时所作,而且只写了四分之三,他从第一片雪花数到第九片,最后一句琢磨了很久却不知道要怎么接,一旁的纪晓岚看不下去了,于是便为乾隆写下了最后一段“飞入芦花都不见。”可谓是点睛之笔,把整首诗都写活了。
乾隆一共就这么一手《咏雪》被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其他的几乎都已经被历史所遗忘的。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乾隆一生共写了4万首诗。对,你没听错。乾隆立下的宏愿就是和整个盛唐相比肩,毕竟《全唐诗》也就收录了四万首。
乾隆作为皇帝,每天公务都忙不完,他哪里还有时间写这么多诗。其实他写的很多诗,那都不能算诗,就好像用诗的框架随口说了一句话,要有多水就有多水。他的四万首诗,连这位“文盲皇帝”留下的两首都比不上。
在历史上能被称作“文盲皇帝”的屈指可数,一般都是开国皇帝,比如汉高祖刘邦。
《汉书》记载:“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汉书》中第一句话就提到“高祖不修文学”,不是不读文学而是没有什么文化,可以说就是一个地痞小流氓。
后来刘邦起事了,没点文化那怎么行?况且刘邦身边的人,那都是萧何、张良等顶尖的文化人。耳渲目染之下,总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在写诗这方面,往往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积累,主要是要有情感,要善于表达。
作为领袖人物,刘邦的表达能力肯定是不需要质疑的,但从刘邦流传下来的两首诗来看,他不仅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还是一个大气蓬勃的人。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缯缴,上安所施。
这首诗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羽翼丰满的鸿鹄一飞冲天、无所困厄的壮阔景象,表明作者对换立太子一事的无能为力,以及内心各种无奈、痛苦、冷静等复杂情绪,用词非常优美。另外一首就更加的有名了。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创作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刘邦御驾亲征击败了英布后,途经家乡沛县,与村子里的老熟人聚在一块饮酒时,即兴写下了这一首诗,这首诗虽然简单,只有三句话。但却大气磅礴,豪迈无比,可谓是雄视古今,让人不得不佩服刘邦的王者风范。相比较而言乾隆的很多诗未免就有些小家子气了,毕竟一个是守成之主,一个是开国皇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