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为何说程昱是读懂曹操的人?从其寿命及身份能找到答案

三国:为何说程昱是读懂曹操的人?从其寿命及身份能找到答案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三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无论是智谋运用、权力争夺,还是人性都在这一时代释放。我们通过《三国志》等正史资料中了解了一些三国人物,但真正刻画人物生动的是《三国演义》。这部演义小说,虽然有杜撰,但基本按照正史所记。

在三国时期有很多厉害的人物,无论掌权者,还是文臣武将,都个性鲜明,这其中也不乏大智慧者。给我们印象最深是司马懿,此人在扶持曹操曹丕父子俩,最后在曹操孙子掌权后,司马懿露出真相,开始掌握曹魏大权,为后来自己的孙子当皇帝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曹操打下半壁江山却给了司马懿的后代,也有人说司马懿隐藏太深,是一位高人,他不慌不乱,步步为营,最后掌握大权。司马懿也是被逼到那个份上,赶上了好的时代。如果他寿命短一些,一切都将重写。司马懿后代的江山也不长,被后人称之为“报应”,而且司马懿的“大智慧”,也被后人称为“阴谋”,被列为反面人物代表。

不过比司马懿智慧多的人很多,在曹操手下有一个人,活的寿命不仅长,而后代都平安无事。此人就是曹操早期创业的谋士程昱

一个人性格与其身份地位差不多,而程昱作为曹操手下谋臣,也就是说是出谋划策之人,一定是一个温和或者诡计多端。如果把这个用在司马懿身上或许贴切,但要用在程昱身上就大相径庭。

程昱虽然是谋臣,但又是一个武将性格,据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记载程昱:“昱性刚戾,与人多迕”。程昱是一个性格很刚烈,而与同事关系很僵的人。

另外,程昱虽然被记载为“程昱有谋,能断大事”的人。程昱曾以区区七百人守鄄城,抗击袁绍大兵,曹操给他增兵两千,程昱也不同意。曹操都评价程昱:“千古一人程仲德,真勇者也!”

由此可见程昱的刚烈并不仅仅是性格,而是体现在战争中,如果说有勇有谋之人,程昱算一个。当然后来诸葛亮也算一个。

程昱刚烈性格,让他在曹操手下时与同事关系不好,没人是程昱的好有朋友。这不仅是刚烈的性格,不容人,而且还有一件事。据郭颁在《魏晋世语》一段记载:“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这段话记载了程昱为了给曹军解决粮食问题,他在民间搜刮粮食,而且在军粮中掺杂着人肉干。正是这一件事,程昱名声更不好了。

如果说程昱只是一个刚烈之人,而且有计谋。那这样看程昱就太简单了。应该是程昱还是一个能懂曹操的人,而这个“懂”,并不像其他大臣的“懂”,程昱曹操,懂曹丕,却透着大智丰富。

有人说程昱这样的刚烈的人,而且还吃人肉,没有人性,最主要还人缘极差,不会干太久的,迟早要被淘汰。

其实这样看程昱就太简单了。

程昱的确因为性格的事,在曹操手下五大谋臣中,他只排名最后,官至卫尉。但程昱却很早就知足了,萌生退休之念。

曹操攻取荆州后,中原基本上已经平定,曹操的实力也很强大。有一次,曹操拍着程昱的后背说:“当初兖州之败,如果按我的计划来,不听你的,我怎么能到现在这个位置?”程昱则:“这就叫知足不辱,现在我也完成任务了,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于是“缴还兵权,阖门不出。”

难道程昱真想退休?显然不是,这是因为程昱很懂曹操。他如果不以退为进,将来会更危险。

后来程昱再次被重用,而且在曹丕守城之时,因为有一千多人叛乱,在是否杀降一事上,曹丕听从程昱的建议,得到曹操的表扬。

此后,程昱更成为曹操欣赏的宠臣,有人说程昱既然得到曹操喜欢,就应该收敛一些,但程昱反而肆意而为,依然由着自己的性格来。其实这正是程昱的聪明之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称公,建立魏国政权,程昱被封为卫尉,但由于程昱的性格,没人服气。于是他与中尉邢贞发生了争执。

这个邢贞也是一个人物,不过脾气也很臭。两人在一起经常发生争执,但他与程昱因为礼仪尊卑发生争执,按理说曹操欣赏程昱,应该为他争理,但曹操这次却没有惯着程昱,而是罢免了程昱的官职,甚至7年不再用他。

曹操罢免程昱后,也能看出他是真烦了程昱。那么为什么说程昱聪明呢?

程昱正不愿当官了,因为他知道在曹操手下当官很危险。这次罢免正好与自己心愿相符。而程昱不按照自己的性格来,不与人发生冲突,反而引起曹操的怀疑,程昱更加危险。因此,可以程昱是大智慧。

程昱被罢免时已经73岁了,按理说这样老的人还为地位争,不值得。我们刚才说了,这恰恰是程昱的聪明和智慧。

曹丕继位后,程昱重新被重用,从史料记载看,曹丕准备让程昱接任死去的贾诩,但不久后,程昱病逝了,据说以80岁高龄死去的,可以说是善终高寿之人。

程昱能做到这一点,恰恰因为他的性格帮了他。脾气臭,没朋友,就避过“结党”之闲,没人在乎他。因此说,程昱是大智慧之人。

上一个: 陈胜首举义旗,反秦称王,竟然死于自己的车夫之手?

下一个: 长坂坡,刘备两个女儿被曹操俘虏沦为小妾,赵云为何只救阿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