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汉武帝即位不久之后。有一次,他打猎经过茂陵这个地方,被这里的风水吸引。正当他称赞的时候,有一只麒麟状的动物跑过来,他马上拉弓搭箭,利箭呼啸而出。可是,结果却出乎意料,那只麒麟状的动物不见了,更令汉武帝吃惊的是,从那只麒麟状动物消失的地方,长出了一棵长生果树。汉武帝对此更是费解不已。于是,他马上找来当地的风水大师询问。
图1麒麟
此地气息所集,风水乃千百年来第一吉壤,而且又与渭北诸陵连成一体,则西、北龙脉相连。另外,此地‘土’大盛,您名字里的“彻’中间有土,居于此,可居中以震四方。”
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悦。于是下令在此修建寿陵。由于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的茂乡,所以称之为“茂陵”。
事实上,在我国的秦汉时期,厚葬之风便开始盛行。在“视死如君生”意识支配下,上自皇帝、诸侯,下至官吏、豪强,对于人生仪礼的这最后一幕都极尽奢华之能事。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之巨大、规模之惊人自不待言。
图2骊山墓
秦始皇即位的时候才13岁,就开始穿凿骊山,为自己营建陵墓。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更是好大喜功,在兴修阿房宫的同时,又令丞相李斯从全国调集了70万的人力,加紧了对陵墓的修建。
到了西汉时期,帝王在陵寝建设上也都各自耗以量资,役使劳工无数。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国力鼎盛之秋,厚葬之风最炽。对于这位一生求仙不得、乞长生不能的大汉天子来说,怎样确保自己在另外一个世界仍能随享至权威仪、豪奢荣华,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个人问题。
汉武帝好大喜功的生性,使其陵墓茂陵及附属建筑的规格所耗费的资财、人力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规模,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因为陵体高大宏伟,形为方锥,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征募工匠、徭役数万人,在槐里县茂乡开始修建茂陵。动工后不久,为了圈定陵园地域,按照先帝惯例,升寿陵所在地为县制,由中央有关部门直接管辖,以便于工程运营、管理。
图3茂陵
汉武帝寿陵选址在当时的槐里县茂乡,因此茂乡就成为中央专区,并升格为县,以其名为茂陵,治所设在主陵区东北,称作“茂陵邑”。
与其说是皇帝寿陵的特辖专区,倒不如说是负责建陵工程官员们的临时驻地,这样使得茂陵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是,由于工程量较大,周期又长,不但经费庞大,那些被征发来的民众苦不堪言,诸多官员及其家属长期居住在这也很辛苦。因此,有关大臣不断上书向汉武帝反映这种情形,希望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及关照。
当时的汉武帝却正为日益严重的“地方豪强”势力膨胀而忧心仲仲。而且还有一部分退职返乡的官吏也与地方势力勾结,聚任侠之徒,结党营私,出门前簇后拥就有上干人,气势比地方官都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由于天灾人祸,广大下层农民的大批破产与流亡。政府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刑峻法,又广施赈济,并且多次组织贫民转移到边郡,但贫富分化、豪强坐大的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由豪强横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尖锐,已显现出其对武帝统治极为不利的征兆。
图4主父偃剧照
“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徒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滑,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一番话,使得汉武帝豁然开朗,既可以为建陵、守陵建立一个稳定而充实的供给基地,又可以不动声色地使那些目中无人的地方豪强们彻底脱离其称王称霸的乐土。于是,汉武帝马上颁布诏书,采纳主父偃的意见,下达了关于强制移居的命令。
汉武帝曾经三次徙民于茂陵邑,所徙居民为全国各地的豪杰,官吏和家产300万以上的家族。茂陵邑中聚集了当时天下一大批富翁。如挚氏“为天下高些”,袁氏的家僮多达千人,马氏“资产巨亿”。茂陵的特殊地位,吸收了当时一大批社会著名人士,如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等都家居茂陵。
《晋书·索綝传》记载: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其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随葬品之丰厚,都大大超过西汉诸陵。茂陵总体呈方形,是汉兴厚葬的典型。
图5地宫
第一是梓宫,茂陵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是放在墓穴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其五棺所用木料,是秋、檩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朽性强。
天子死后,所作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第三是便房,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设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第四是地宫,茂陵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筑——地宫,称为“方中”。张汤调任茂陵尉,他亲自抓的一项具体工程就是“方中”建设。方中内部丰富多彩。
在茂陵的墓室四面各设有能通过六匹马所驾车的墓道。各墓道的门都巧设刀剑、伏弩等暗器,以防盗墓。墓室内置梓棺,“柏黄肠凑”,四周充沙,以防潮湿。
茂陵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底边长:东边243米,西边238米,南边239米,北边234米。
据《关中记》记载:
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唯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
图6汉代墓群
茂陵的封土,全用夯土打筑,形似覆斗,庄严稳重。经过二千余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陵高还达45.6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长35.5米,底部东西长231米,南北长234米。封土堆下的地宫极其广阔。
根据《汉旧仪》记载:
地宫占地一顷,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每边长二丈。
至后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7年,茂陵终于竣工完成,历时53年。终于汉武帝在位50余年,年年都有罕见的珍宝送入。当他死后入葬时,地宫中已塞满宝物,以至于无法再装。当时昭帝年幼,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在武帝下葬时,不只是往里填塞了许多金钱财物,还殉葬了鸟兽鱼整牛马虎豹等,多达190种,以供汉武帝在幽冥中继续享用。
图7陪葬品
据说,汉武帝棺柩将入地宫时,梓棺自动发出巨响,放出异香,聚积于墓道之间,状如大雾。墓门闭后,门柱崩坏,月余雾才消散。这些传说从某些方面来讲,足够反映了地宫设计营建的精巧。
在陵冢的周围,建立有富丽堂皇的庙、寝、便殿等宫室。汉武帝的庙叫龙渊宫,龙渊宫建在陵冢之东。有史料记载:
武帝庙号龙渊宫,长安西,茂陵东有其处,作铜飞龙,故以冠名。
在陵冢的东南依照汉朝的陵寝制度,“庙”是用来安放武帝的神主,陈列武帝的衣冠和生活用具。每月祭祀一次,供奉新出产的时鲜食品;“寝”是供武帝灵魂处理事务和饮食起居的地方。每天都要进行祭祀。“日祭于寝”,“日上四食”。便殿则是供武帝灵魂游乐之所。“时祭于便殿”,“时”为春夏秋冬四时,即每个季度祭祀一次。
为了保卫陵寝不会遭受侵扰破坏和保证武帝灵魂的享乐,在陵冢的四周,修建有内外两重的城墙,组成了陵园。城墙四周都建有门阙。
陵园内又设有陵令、寝庙令、司官、园长、门吏等官吏,进行管理、侍奉,保卫陵园的官吏、杂役、卫士多达5000余人。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汉陵的陪葬墓的奇异之处在于都有“象征”的说法和意义,例如霍去病墓、卫青墓、李夫人墓等。
图8霍去病墓
24岁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谥号景柜侯。汉武帝对霍去病得死非常悲伤,他调来玄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像“祁连山”,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1.50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封土体积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北面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向墓顶。
卫青是汉武帝时大司马大将军,七击匈奴,在阴山脚下驰骋,收复了河套地区,立下汗马功劳。卫青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
元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谥号烈侯,陪蕴茂陵,紧邻外甥霍去病墓“为冢像庐山”。
卫青墓底部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边边长62米,高24.72米,占地面积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
图9卫青墓
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遥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中腰有平台。
李夫人是汉武帝最为恩宠的夫人。大将军霍光按照武帝的心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日孝武皇后。李夫人墓东西50步,南北60步,高8丈,墓冢高大,状如磨盘,上小下大,中间有一道环线,俗称磨子陵。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
《磨子陵的传说》是一个向善而动人的民间故事。李夫人美丽到“倾城倾国”,但她红颜薄命,早逝。汉武帝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
上一个: 邓艾偷渡阴平能成功,魏延偷袭子午谷能否成功?答案很简单
下一个: 刘邦两个同病相怜,为情而死儿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