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国时期秦国苦战百年未缺粮,三国孔明北伐却总缺粮,原因很无奈

战国时期秦国苦战百年未缺粮,三国孔明北伐却总缺粮,原因很无奈

作者:未知  来源:历史知识网

历史上有很多事情,是比较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分析的,有时候同样属于两个类似的时代,但是最后结局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战国时期与三国时期就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时期都同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可是最终结局截然不同。

尤其是处于两个时期的一些特殊事件,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常年打仗,一直延续了数百年,可是秦国似乎从来没有缺少过粮食,然而三国时期的蜀国,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却总是缺粮,这一切是为何呢?

战国时期秦国为何不缺粮

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确实持续了数百年,可是在这数百年之中,事实上并非所有国家都不缺粮的,很多国家战争的初衷就是为了粮食,就连比较强大的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最后也是因为缺粮才导致失败的,所以说战国时期并非七国都不缺粮,要说真正不缺粮的,准确来说还是秦国。

那么秦国为何会不缺粮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来分析一番,我总结了一下主要原因就是以下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秦国有着专门负责生产粮食的农民,这些农民没有直接参与战争,秦国也没有逼迫他们参与战争。

也许我们从表面上来看,会发现秦国时期一直都在打仗,但本质而言,秦国并非全民皆兵的,在之前秦国占据的山东五国,就成为秦国当时最主要的劳动生产力。

总体来说,秦国把战争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分得很清楚,哪些人该继续从事农业活动,哪些人从事经济发展,哪些人从事战争,秦国把战略计划制定得十分长远,他们深刻明白战争的持久性,只有保证自身实力过硬的基础条件,才能促进战争持续进行,要不然必然会吃不了兜着走。

正是得益于秦国把这一切关系弄清楚了,所以在持续数百年的战争中,秦国一直都处于优势地位,对于战争中需要的粮食,秦国更是从来没有缺少过,毕竟有着丰富的产量,足够补给军队所需。

第二个原因是秦国时期的运输问题解决得比较彻底,秦国拥有多个粮仓来补给战争,防止因为一个粮仓出现问题影响到整体战争。比如秦国运用巴蜀粮仓,借助长江流域的优势提供粮食用于伐楚之战,同时还有关中粮仓,用于咸阳使用。

这样一来秦国就可以保证外边战争拥有足够粮食补给,首都人们生活也不受战争影响,要是巴蜀粮仓出现危机,关中粮仓可以顶上,要是关中粮仓出现危机,巴蜀粮仓可以帮助,拥有多个粮仓补给,防止敌人控制自己命脉。

第三个原因是秦国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经常欺负身边小国家,从而掠夺他们的粮食。

秦国在战国时期,是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的,所以秦国在和其余国家作战的时候,要是粮食出现暂时性危机,秦国就会攻占周边小国来进行补给,这种方式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最佳方式。

也就是结合了以上这些优势,秦国在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争中,才能够保证一直不缺粮食,但是其余的国家,实际上都曾出现过因为缺粮导致战争失败的事件。

诸葛亮为何总是缺粮

分析完秦国不缺粮的原因之后,我们再来分析诸葛亮缺粮的原因,实际上就要简单很多,两者只要一一进行对比,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不信我们就来一一分析一番。

第一点就是粮食生产问题,战国时期的秦国完全可以借助山东五国的农民从事农业活动自给自足,而诸葛亮时期的蜀国,由于常年战争,导致青壮年都被拉去作战,留在家中从事农业活动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靠着这些人来养家糊口生产粮食,明显就是一个错误,既然从事生产的人口数量太少,且多是老弱病残,靠着这样的生产力来补给粮食,显然是不可能的了,他们能够自给自足养活自己尚且存在困难,想要利用他们养活军队提供粮食,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既然生产力都存在本质问题,那么蜀国缺少粮食实际上就是一件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算诸葛亮再厉害,能够调动蜀国所有的粮食资源,也还是无法解决缺粮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运输问题,原本蜀国粮食生产力就不足,结果蜀国的粮仓还只有成都平原一个,就算后来选择去到一千多里外的地方进行北伐,粮食还是需要从成都运输出去,要知道从成都运输粮食出去的那些路途,不仅山高路远,关键蜀道还难于上青天。

为了能够更好实现粮食运输,诸葛亮还专门发明了木牛流马,可是那么遥远的路程,运输粮食的人也是要吃饭的,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把粮食运到前线,也早就所剩无几,想要满足战争需求,明显就是不科学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后来诸葛亮直接选择出发的时候就把粮食带着,可是这样就产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万一战争持续时间太长,粮食照样不够用,因此诸葛亮的北伐,经常是粮食吃完就撤退。

第三个问题就是国力问题,战国时期的秦国兵强马壮,可以靠着军事能力抢夺小国家的粮食,而三国时期的蜀国北伐已经倾其所有,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抢夺粮食,这就注定了北伐持续缺粮的现状。

再者说了,诸葛亮的北伐次数太多,频率太高,可以说蜀国的粮食根本就跟不上诸葛亮北伐的速度,因此诸葛亮后来也明白了这个问题,北伐只要粮食吃完了就迅速撤退,避免有更大损失。

可是这样一来,司马懿就看穿了诸葛亮的北伐规律,在后期的北伐过程中,司马懿选择不出战,活活熬到诸葛亮粮食吃完离开,司马懿就靠着这种方式最终把诸葛亮熬死了。

也许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会觉得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就是一场消耗自身的战争,其实要是我们仅仅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诸葛亮的北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可是我们需要从其余的角度来分析一番。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刘备伐吴战争之后,蜀国的实力已经消耗过半,当刘阿斗继承刘备基业时,实际上蜀国的实力远远不及魏国和吴国,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被魏国或者吴国给灭了。

诸葛亮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刘禅无法继承大业,所以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拼命去北伐,尽管整个北伐的效果不够明显,但是在北伐的过程中,却也让魏国和吴国意识到了蜀国的存在感,大家都觉得蜀国还没有那么弱小,不敢轻易欺负蜀国。

另外一方面,靠着不断北伐提醒蜀国的将士们要生于忧患,有忧患意识才能逐渐强大起来,要是安于现状贪图享乐,也许蜀国将会更快灭亡,这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最重要意义,要是没有诸葛亮的北伐,也许蜀国还会灭亡更快。

结语

战国时期的秦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高瞻远瞩,也用一些细节东西让人们明白成功需要怎么做,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倾其所有去做一件人们并不理解的事情,看似有些荒唐,背后却也有着太多心酸无奈!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上一个: 扶苏去世后,秦朝二世而亡,刘据去世后汉朝却没有灭亡

下一个: 悲剧英雄姜维:信仰的破灭,每走一步,就是坠入万丈深渊(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