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韩信">韩信刚踏进长乐宫,突然,十几名宫女一拥而上,一齐将锋利的竹签刺向了他的心窝。
为了斩草除根,事后,吕后又下令灭了韩信">韩信的父、母、妻三族。
临终前,韩信">韩信愤愤不平:“我真后悔不用蒯(kuǎi)通的计谋,如今反被个女人所杀,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事实果真如此吗?
表面上看,吕后杀韩信">韩信,是被逼的,因为韩信">韩信想要谋反、欲袭击吕后和太子。
公元前197年,代国国相陈豨(xī)自立为代王,正式举兵叛乱。
而说起陈豨叛乱的原因,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他是被刘邦">刘邦给吓得。
这事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公元前197年,匈奴进攻代国,代王刘仲">刘仲(刘邦">刘邦的二哥)为了保命,自己撒丫子跑回了洛阳,刘邦">刘邦气得破口大骂,立即废了二哥的代王之位。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代国作为抵御匈奴的第一道防线,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得派一个信得过、有能力的大将镇守才行。
思来想去,刘邦">刘邦决定封爱子刘如意">刘如意为代王,阳夏侯陈豨为代丞相,统领赵国、代国两国的部队。
按照惯例,陈豨受到提拔后,得进宫向皇帝谢恩,没成想,陈豨谢过恩之后,并没有立即返回代国。
他不仅在长安大宴宾客,还去见了自己的老上司——韩信">韩信,当时韩信">韩信刚被撸掉王位、降封为淮阴侯,正一肚子怨气无人诉说。
“你镇守的地方、精兵云集、兵强马壮,如果朝中有人告你造反,陛下第一次不信,但说的次数多了,陛下难保不信。到时候陛下一定会亲自带兵去讨伐你。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一定会在长安起事,咱们里应外合,不愁打不下天下!”
陈豨听得心潮澎湃,当即躬身一揖,回应道:“属下都听将军的!”
当天晚上,刘邦">刘邦听说陈豨在京城四处拉拢故交旧友,甚为不满,就派内侍好好将他训斥了一通。
本来,骂也骂了,刘邦">刘邦也没真想把陈豨怎么样,谁知,陈豨心中有鬼,越想越害怕,竟孤身一人、连夜逃回了代国。
当时代王刘如意">刘如意没有就藩,所以,陈豨名为丞相,实际上行使的却是代国的军政大权,再加上,他督统的还有赵国的军队,一时间,陈豨俨然成了大汉王朝北部的统治者。
权势的假象,让陈豨行事更加猖狂,违法乱纪的事也层出不穷。
赵国的丞相周昌">周昌看不下去,就秘密向刘邦">刘邦禀告了此事。
刘邦">刘邦将信将疑,就打算以“参加刘太">刘太公丧礼”的名义,召陈豨回京,好当面和他对质。
陈豨吓坏了,他料定自己此去凶多吉少,既然横竖都是个死,不如就此反了吧!
公元前197年9月,陈豨就此踏上了不归路,还拉上了无数王、侯当垫背的。
正如韩信">韩信预测的那样,刘邦">刘邦听闻陈豨反叛的消息,果然御驾亲征,不过有一点,韩信">韩信没料到,大军出发前,刘邦">刘邦竟亲自点将,让韩信">韩信也带一队兵马前去平叛。
不知韩信">韩信当时还处在怄气的状态,还是真的想火中取栗、趁乱举事,最终韩信">韩信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刘邦">刘邦的要求。
看着韩信">韩信这小子又故技重施,刘邦">刘邦无奈地摇了摇头、走了。
“韩信">韩信想与陈豨里应外合,共同造反,他们的计划是先矫诏,放了京城里的罪犯和奴仆,然后攻入宫门,拿下皇后和太子。”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史记》
最后二人商定,为了防止韩信">韩信的亲信作乱,得先把韩信">韩信召入宫中,再做处理。
为了假戏真做,萧何">萧何还亲自前往淮阴侯府,对着韩信">韩信,先是猛夸陛下的英明神武,陛下出兵不足一个月,就平定叛乱回朝了。接着,又盛情邀请他出席庆功会,不去就是不给萧何">萧何面子、不给皇帝陛下面子。
结果,这一去,韩信">韩信再也没回来。一代“兵仙”,就此定格在35岁。
据说,在楚汉争霸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时,为了让韩信">韩信尽快参战,并超水平发挥,刘邦">刘邦曾许诺封韩信">韩信为“三齐王”,分别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特赐韩信">韩信“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遇绳不死,遇刀剑不死”。
所以,吕后在杀韩信">韩信时,为了遵守承诺,特意蒙住他的双眼、倒挂在铜钟内,并命宫女用竹签将其刺死。
韩信">韩信的死,并没有为陈豨谋反案画上句号,反而启">启动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不久,陈豨兵败被杀;
韩王信因参与谋反,被杀;
自此,刘邦">刘邦建国初分封的七位异性王,已经被灭族了六个!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韩信">韩信确实是死于谋反,但我们稍加分析一下,就知其中有不少漏洞。
其一、谋反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保密性极高,一个身份低微的“舍人之弟”为什么会知道?
其二、皇上御驾亲征、大胜归来,一定会闹得满朝文武皆知,韩信">韩信久居长安,又如何分辨不出真假?
其三、韩信">韩信身为齐王时,蒯通">蒯通曾劝他背弃刘邦">刘邦、三分天下占其一,当时他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想成事易如反掌,但他感念刘邦">刘邦的”知遇之恩“,死活不肯背弃汉王。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史记》
如今,韩信">韩信被”软禁“在京城,四处都是刘邦">刘邦的眼线,他手中也没了兵权,处境如此艰难,韩信">韩信又怎么会自寻死路,去谋反呢?
在战场上,韩信">韩信可以“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但在官场上,韩信">韩信任性妄为,身处绝境而毫不自知。
韩信">韩信从一个管仓库的小吏,一跃被刘邦">刘邦登坛拜将,这才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为了报答刘邦">刘邦,韩信">韩信申军法、承秦制,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还定三秦、助刘邦">刘邦夺回了汉中之地。
刘邦">刘邦大喜过望,这才终于认可了萧何">萧何对韩信">韩信的评价——“国士无双”。
1、越级请封赵王
公元前204年,刘邦">刘邦派韩信">韩信和张耳">张耳前去攻打赵国。
当时韩信">韩信手下只有10000多名未经训练的新兵,而赵王歇则号称有20万兵马,如果硬碰硬的话,韩信">韩信估计被砍得连骨头渣儿都不剩。
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后,韩信">韩信决定将汉军背水列阵,并另调2000名轻骑,趁赵军追击之际,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
汉军被置于死地,人人拼死力战,不敢有片刻停歇,而赵军发现自己的军营内已插满汉旗,顿时军心大乱,斗志全无。
韩信">韩信乘势指挥汉军前后夹击,赵军一败涂地,不仅大将被斩,连赵王歇也成了俘虏。
打了胜仗,韩信">韩信首先不忘给领导报信,顺便提个“小”要求——封好搭档张耳">张耳为赵王。
当时,刘邦">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项羽打得找不着北,接到韩信">韩信的捷报,刘邦">刘邦的心情,既怒又喜。
喜的是,汉军总算不那么怂,怒的是,你韩信">韩信算老几,封王这么大的事,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
生气归生气,刘邦">刘邦想了想自己的处境,还是答应了韩信">韩信的要求,立张耳">张耳为赵王。
“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张耳为赵王”。---《史记》
韩信">韩信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他和刘邦">刘邦的梁子,就此算是结下了。
2、请封齐王
灭掉魏国、赵国后,韩信">韩信又继续东进,灭掉了燕国,准备进攻齐国。
公元前203年,当韩信">韩信带领大军到达齐国边境后,才得知,刘邦">刘邦已派遣亲信郦食其">郦食其,出使齐国,并成功说服了齐国降汉。
韩信">韩信见状,本想引兵而去,可他手下的一位谋士蒯通">蒯通,却建议韩信">韩信继续武力攻打齐国,否则会让人觉得,一个将军还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大。
韩信">韩信觉得此言有理,便不顾齐、汉之间的盟约,一直带兵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城下。
齐王把一腔怒火全发泄到郦食其">郦食其身上,便下令将其烹杀。
韩信">韩信攻下齐国后,又立即给刘邦">刘邦写了一封信,先是汇报战果,然后开始诉苦,说自己人微言轻,镇不住齐国人,最后很“贴心”地献上解决意见:“不如封我为假齐王?我好为您分忧!”
刘邦">刘邦看到信后,肺都要气炸了:你违令攻齐、害死郦食其">郦食其,这个账还没算呢!现在反来邀功请赏!
张良">张良、萧何">萧何见状,赶紧出面,劝汉王以大局为重,毕竟眼下能救汉王出荥阳的,也就只有韩信">韩信了。
于是,韩信">韩信很快就接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大丈夫,做什么假齐王?!要做就做真齐王!
我为你建功立业,你就得分我土地、立我为王,这在韩信">韩信来说看,是天经地义;
可对身处困境中的刘邦">刘邦来说,韩信">韩信此举,就是赤裸裸的趁人之危。
3、逼要封地
公元前202年,刘邦">刘邦与韩信">韩信、彭越">彭越、英布">英布等约定,各路兵马四路出击围攻项羽">项羽,可等刘邦">刘邦到达固陵,想象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景象并未出现,韩信">韩信、彭越">彭越爽约了。
退军途中,刘邦">刘邦召张良">张良分析战败的原因,张良">张良分析说:
“现在韩信">韩信、彭越">彭越只有王号,而没有实际的封地,所以他们打起仗来,并不尽力,如果大王能将封地分给他们,楚军必败。”
刘邦">刘邦依张良">张良所言,将陈以东直到渤海的大片领土,封给了齐王韩信">韩信,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领土,封给了彭越">彭越。
二人得到好处后,果然出军,将项羽">项羽围攻至垓下,并一举击溃了楚军。
"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史记》
有人说,韩信">韩信一直以“国士”自居,他一生的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但在我看来,韩信">韩信的行为倒像个商人,他打的每场仗、攻下的每座城池,都是为了和刘邦">刘邦做交易,以争取对应的利益。
他看不到长远的得失,他只在乎及时的奖惩。
这样的人,如何能奢谈“以后”呢?
建立汉朝后,刘邦">刘邦最想要的局面是“稳定”,最想要的人才是“忠臣”。
而这两条,韩信">韩信都不具备,韩信">韩信身上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
一次,刘邦">刘邦请教韩信">韩信,说:“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韩信回答说:“十万,差不多了。”
接着,刘邦">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马?”韩信">韩信脱口而出:“我嘛,当然多多益善。”
从史实来看,韩信">韩信这话,一点也不吹牛,刘邦">刘邦战项羽">项羽,十战九败,韩信">韩信战项羽">项羽,一战必胜。
就连刘邦">刘邦自己都说:“连百万之众,攻必克,战必胜,吾不如韩信">韩信”。
从楚汉争霸的态势来看,韩信">韩信归汉则汉胜,归楚则楚胜,他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战局,乃至天下的大势,难怪后人会称他为“兵仙”。
1000年后,提起韩信">韩信,司马光">司马光忍不住感慨:“刘邦">刘邦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有一大半都是韩信">韩信的功劳啊!”
“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资治通鉴》
其次,年龄不可控。
公元前196年,刘邦">刘邦已经60岁了,而韩信">韩信只有35岁。
一旦刘邦">刘邦驾崩,朝野上下,还有谁能制得住韩信">韩信?
再者,立场不可控。
韩信">韩信在投奔刘邦">刘邦前,曾是项羽">项羽麾下的一员执戟郎中,还曾给项羽">项羽献过计,可惜,项羽">项羽没有听他的。
在投奔刘邦">刘邦后,韩信">韩信虽没有听从蒯通">蒯通的计策、公然举兵,但他多次要挟刘邦">刘邦,这在刘邦">刘邦看来,就是“不忠不义”的表现。
韩信">韩信本事大,岁数小,立场又不坚定,一旦政权有变,他就是整个汉朝最大的一颗炸弹。
这样的人,不除掉,还留着过年么?
第三、韩信">韩信的存在,阻碍了刘邦">刘邦“家天下”的目标。
刘邦">刘邦建立汉朝后,虽分封了七位异姓王,但他对这个群体一直非常忌惮。
所以,在刘邦">刘邦不断地猜疑下,七位异姓王不得已造反了六个,刘邦">刘邦也顺势灭了六个。
此后,刘邦">刘邦与诸臣杀白马盟誓:“天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天下只有我刘的,才有资格当王!
这才是刘邦">刘邦一直追求的奋斗目标,而韩信">韩信的目标,恰与刘邦">刘邦背道而驰。
他一生所愿,就是裂土封王。
所以,当韩信">韩信被封齐王时,他志得意满;被改封楚王时,他不置可否;被降封淮阴侯时,他心怀不满,经常借故不上朝。
当一个人处处只想着自己,那他离危险也就不远了。
一天,淮阴侯韩信">韩信到舞阳侯樊哙">樊哙家吃酒,樊哙">樊哙顿觉蓬荜生辉,赶紧跪在家门口迎接:
“大王您肯光临寒舍,真是我三生有幸啊!”
论实力,韩信">韩信只是个被软禁的将军,而樊哙">樊哙是当朝相国;
论关系,韩信">韩信只是刘邦">刘邦的臣下,而樊哙">樊哙是刘邦">刘邦的连襟;
论爵位,二人都是列侯。
从眼下的综合实力上看,樊哙">樊哙要远胜于韩信">韩信,可韩信">韩信一向自诩为天下无敌,不把樊哙">樊哙、周勃">周勃等人看在眼里。
当樊哙">樊哙屈尊出迎时,韩信">韩信不仅坦然受之,还出言讥讽:“我竟沦落到跟你为伍,真是笑话啊!”
韩信">韩信情商如此,朝中众人纷纷“粉转路人”,就连当初最欣赏他的萧何">萧何,此时也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所以在刘邦">刘邦、吕后想除掉韩信">韩信时,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求情。
总结:
他是一个底层逆袭的大将军,一个为大汉打下半壁江山的无敌统帅,一个能左右天下大势的诸侯王,一个让人望尘莫及的兵仙。
他用短短四年时间,出陈仓、定三秦、灭魏、擒赵、破代、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后世留下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经典战术典故。
他居功至伟,却难逃被清算的噩运。
归根到底,他是个军人,只适合生活在战场上。
政治于他,太复杂了。
所以,他终其一生,只能当个军事奇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