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整部三国演义中第一猛将吕布,那可谓是万人敌一般的将军,手拿方天画戟,胯下赤兔宝马,征战一生从未在单挑上有过败绩,简直就是古代军人战力的天花板。
虎牢关外,吕布率军围攻诸侯联军,面对如此猛将,18路诸侯居然望风而退,在这种窘境之下,还是刘关张三兄弟挺身而出,三英战吕布。
这一战中,同样为万人敌将军的张飞越打越累,眼瞅就要败阵,前期的战力天花板关羽上前,关张二人合力,才只能和吕布斗个旗鼓相当,一直到刘备加入,吕布在最终显露败相......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人士,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包头九原区,汉末名将群雄之一。吕布初露锋芒,是在汉灵帝在位时期,丁原可以说是他的伯乐,小说中则塑造为义父义子。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东汉内部的形势急转直下,十常侍祸乱朝纲,欺凌幼主独霸朝堂。为了拨乱反正,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得到何进的密诏率兵进到洛阳,密谋诛杀宦官。
却不想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杀死,局势急转直下。此时,董卓带领军队进入洛阳,他手下的西凉兵十分骁勇善战,一进洛阳城立马就解决了宦官干政的事情。
但是董卓的兵力实在有限,于是就将目光打到了丁原的头上。董卓积极招揽吕布,授予吕布高官并发誓结为父子,吕布杀丁原,并率众归附董卓。
董卓十分高兴,将其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关东军讨伐董卓时,吕布也曾参战,但战绩并非小说中所书写的那般万人敌,而是早早地被江东猛虎孙坚所败。
敌军势大,而洛阳城交通往来十分便利,需要进行防守的隘口也很多,于是董卓将都城迁往了防守压力稍弱的长安,由此稳住了局势,但也使得董卓集团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能力,只能做一个割据诸侯。
董卓生性多疑,曾因小事猜忌吕布而扔出武器。当吕布与董卓的婢女真的有染时,吕布担心事情被董卓发觉,随后便联合王允,密谋除掉了董卓。
董卓被刺杀成功之后,吕布被封为奋武将军,与王允同掌朝政。董卓死后两个月,旧部大部分解散,其中李傕郭汜等人本来想归隐田野,但却由于王允的不通朝政,最终激起兵变。
李傕郭汜途中遇到贾诩献计,于是召集旧部,进攻京城。此时京城的防御力量比较薄弱,吕布守城八日,最终,因为城内兵变被破,吕布率领百余骑兵突围而出。
天下之大,得先找到一处立身之地,于是吕布先投靠了袁术。当时,袁术与袁绍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首领,麾下兵士众多、实力强大,吕布投袁术无果之后就转投了袁绍,并在随后参加了对张燕的作战。
张燕麾下的黑山军有一万多精兵,更有几千精锐骑兵,吕布率领军队进行作战时,经常骑着赤兔马飞越壕沟跨越城墙,其手下的众多将士,更是敢带着几十个人就骑马冲击张燕的军阵。
一天之内循环往复数次,每一次都有带回首级,连续作战十多天之后,张燕的军队被击溃。然而,吕布却居功自傲,由此引来了袁绍的不满,于是下令暗中除掉吕布,吕布趁夜出逃,最终逃出生天。
公元194年,曹操出兵攻打陶谦,并派遣陈宫镇守东郡,在陈宫的劝说下,张邈决定起兵,并派人接过来了有过一面之缘的吕布,并请他充当兖州牧。
曹操得知后回兵来攻,麾下青州兵却被吕布冲散,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00天后,吕布军粮不济才将军队移防。次年,兖州被曹操收服,吕布也在作战中被击溃,后者投奔刘备,而张邈三族则全部被杀。
吕布此人反复无常,袁术率军攻打徐州时,吕布与之暗通款曲,在背后偷袭,他指挥军队大破张飞,并且俘虏了刘备的全部家眷,刘备兵败只能向吕布投降。
而后刘备驻扎小沛,自此吕布自称为徐州牧。2年后袁术派大将纪灵进攻刘备,然而却因吕布辕门射戟的阻挠作罢,此时大家看似一团和气,实则吕布已经得罪了在座的所有人。
后来,袁术想要收编吕布,于是就提出了联姻的做法,袁术的女儿娶吕布之女,但此时由于袁术急于称帝,最终导致此事作罢。吕布再次反叛朝廷时,他与袁术结盟,并且派兵攻打刘备。
刘备无奈只得投降曹操,曹操随后亲自率军,大军很快抵达下邳城下。吕布不愧是反复无常真小人,此时又想投降曹操,最终在陈宫等人的阻拦之下才作罢。
陈宫曾经是曹操旧部,为保性命此时只能极力帮助吕布分析局势,认为曹操疲惫之事不能长久,而吕布军队的只要分出一部分,与城池互为犄角阵,不出一个月局势必解。
吕布表面上答应,暗地里却向袁术求救,同时坚壁清野不轻易出击。袁术此时不能援助,最终吕布兵败被俘,当时吕布被绑于白门楼,出于求生他向曹操求饶。
本来后者已经心软,却由于刘备早年受过吕布的背叛,导致他在曹操面前说吕布的坏话。最终,曹操放弃了招揽吕布的想法,着急地吕布指着刘备说,“大耳儿最叵信者!”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刘备才是最没有信用的人,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事实证明吕布说得没有错,若是当时曹操听进去这句话,提前杀刘备,那么之后几十年的格局都将改变。
然而,曹操却坐视刘备积蓄力量,他自己亲手为自己培养出了竞争者,最终造就了后世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多少王朝兴迭史,不过王侯一念间。
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正是说的这个意思吗?对此,你有何看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