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自古以来跟着皇帝打天下的多半没有什么好下场,皇帝为了江山社稷,处死功高盖世之人,就连汉高祖刘邦从草根出身者都不能免俗。
刘邦自己是有本事的,没本事他不可能从农民、草民做到皇帝,但是他的成功也确实和他手下的人关系很大。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生怕自己的政权被有功又声誉的人威胁或者抢走,所以他杀了很多开国功臣,其中有樊哙还有韩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但是再韩信死之前,刘邦就通过各种理由贬韩信的官,让韩信的权力越来越小,而且韩信死了刘邦也没有难受,甚至还挺开心。
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这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呢?
在这之前希望各位看官长按点赞2秒并关注一下,动一动您发财的小手给我一个支持,也方便您接收最新内容。
一、刘邦杀樊、韩二人原因
要想明白萧何为什么逃过一劫,首先就从刘邦杀樊哙、韩信两人的原因是什么来说起。
先说刘邦为什么杀樊哙。早年间,樊哙就是一个屠户,后来成了刘邦的大将军,也是大汉的开国功臣。
但是这一切,在刘邦晚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当是天下有很多王侯都不是刘邦自己家里的人,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异姓王”,樊哙也是其中之一。
刘邦晚年的时候,
多位异姓王起兵谋反,让本来就害怕江山社稷受到影响刘邦压力更大了。
刘邦刚平定了英布的反叛,又听说卢绾叛变了,但是他年事已高,折腾不起,就让樊哙出兵平定叛乱。
就在樊哙走后,
此时的刘邦可以说是“惊弓之鸟”,这么多以前打天下的手下前后叛变,刘邦听信谗言也算不全是他的错,因此刘邦也就对樊哙产生了怀疑。
除此之外,
吕后的妹妹还是樊哙的妻子,吕后在刘邦年迈的时候,开始疯狂揽政,刘邦因此对吕后心生不悦,因此也逐渐迁怒于樊哙。
刘邦怕自己死后,樊哙和吕后谋权篡位,以后天下可能就姓吕不姓刘了,因此刘邦找个理由就处死了樊哙。
韩信也是这样,刘邦感觉韩信功劳太大,手上还有兵权,有地皮,本人能力还很强,所以刘邦在做了皇帝之后就开始分散韩信的权力,找理由贬职韩信,他从王侯将相又倒着做了一遍。
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不同的人,不同的史书记载不一样。
《资治通鉴》和《史记》记载韩信是谋反被吕后知道了,吕后就听了萧何的建议杀了刘邦,刘邦当时在外打仗,听到韩信死了,就说自己:“且喜且怜之”。
韩信,樊哙两人的死直接原因不同,但是根本原因一致,那就是这两个人手上有兵,刘邦怕他们谋反,对江山社稷不稳,
所以下手诛杀,那么萧何为什么可以活到最后?
二、萧何为何活到最后
一直以来,萧何都在找机会表达自己对刘邦和大汉的忠心,这里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韩信死后,萧何在自己家里摆宴,这个时候有人提醒萧何,跟他说皇帝都在外面打仗,你怎么敢在家里这么闹啊!萧何听到之后非常震惊,突然就明白了,赶紧找借口遣散了家里的酒席。
随后刘邦回来,萧何把自己手头上挺多钱都交给了刘邦,让刘邦用做维护社稷,这让刘邦非常开心。
而韩信则不然,
韩信活着的时候,因为刘邦做皇帝,自己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就有点骄傲。
当初韩信经过樊哙家门口的时候,樊哙竟然向韩信跪拜。要知道樊哙虽然头脑没有韩信厉害,但是也确实是大汉开国功臣,樊哙会给韩信下跪,也怪不得刘邦会因为自己的社稷安全想办法分散韩信的权力。
这种事情不会出现在萧何身上,
萧何不管是刘邦做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一直明白自己的地位,虽然是开国第一功臣,但萧何却不居功自傲,安安静静做自己份内的事情。
所以在刘邦面前他没有做过让刘邦觉得不安稳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被刘邦处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萧何是一介文人,
从萧何跟着刘邦第一天起,萧何也就是刘邦的谋士,手上没有兵权,刘邦自然也就不害怕萧何会谋反。
在刘邦看来,
自己或许可以控制住韩信和樊哙等人,但是他的子嗣不一定会控制住他们这些“功高震主”之人,现在韩信和樊哙或许真心忠于刘邦,但是不见得他们会真心忠于刘邦之后的皇帝,这也是刘邦杀他们的原因之一。
然而萧何手上没有让刘邦紧张的权力,再加上萧何的忠心刘邦可以看到,刘邦自然也就不怕萧何会破坏大汉的基业。
其实不难看出,
刘邦对于韩信和樊哙等人的态度还是比较宽松的,要不他也不会留樊哙到老年,更不会削弱韩信的权力而不是直接杀了韩信。
也就是说,
刘邦是真的到了感觉这些人会威胁江山社稷的时候才会下手,而萧何并没有让刘邦感觉到不安,也就没有直接杀了萧何。
刘邦自己也清楚,手上没有人,江山反而会岌岌可危。
还有一点就是萧何懂得自保,
前文也提到萧何给刘邦钱,又表忠心,其实都是萧何自保的一个方式,当初的樊哙和韩信都没有这样做过。
萧何怕刘邦怀疑自己,甚至把自己的子嗣还有亲哥兄弟也得推荐去打仗,目的就是告诉刘邦,萧何一家人原因为江山效力,刘邦愿意怎么用就怎么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