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于是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我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张良。
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一。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末农民战争中,归顺于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张良确实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并且在一场事关生死的抉择中,他做出了最佳选择,使他免于一难。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对自己的功臣也进行了封赏,其中张良得到的赏赐是齐地三万户,而张良却直接拒绝了,他只想要留县。齐国在当时凭借鱼盐之力富甲一方,张良诺是接受了这一封赏,便会有性命之忧。所以说张良这一决策很明智,让自己免于了这一难。
刘邦称帝后封赏群臣时,最高的爵位也只是侯爵,重赏的一般也都是他的老将,这些都足以说明刘邦“非刘氏不王”。刘邦虽未明说,但凭借张良对刘邦的了解,已经心知肚明,看似对他封赏有加,实际是对他不信任的表现,尽管张良很早就投奔了刘邦,但张良的父辈都是韩国丞相,张良最初也是汉王的人。
刘邦称帝后,便开始排除异己,昔日项羽的手下都被他一个个的诛杀,一些收我兵权的臣子也被慢慢的被冷落。韩信当年参加刘邦与项羽的会战,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战事刚结束,刘邦就从韩信手中收回了兵权,将韩信封为楚王,但实际是害怕韩信造反。
张良看透了整个过程,对帝王的心思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直到后来韩信被杀,张良也没有说话一句话,正是他深谋远虑,使得张良能够功成身退,安养晚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