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文化源远流长,境内古迹甚多,文笔塔就是其中之一。文笔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称中笔。后于咸丰十一年又续修了头笔、尾笔,合为“三管笔"。宜都县三管笔,宝塔修在龙窝里”,这首民谣宜都人所共知。
文笔塔的前身三管笔源于古老的传说。相传明朝末年,年老恤贫的王氏夫妇,年近五旬没有儿女。出门碰见一个瞎眼叫化子跌到河里,老两口救了他的命,背回家里奉养。
三年后的一天,瞎眼叫化子一遍遍念叨“三个一齐出",突然间不见踪影,让老两口莫明其妙。不久,王氏便有了六甲之喜,一胎生了三个男儿。乡邻都道神奇蹊跷,说那瞎眼叫化子莫不是文曲星下凡,三个男儿绝非凡夫俗子,老秀才给三个男儿分别取名王舜、王尧、王禹。三兄弟苦读诗书不负众望,同榜夺得头二三名。而后皇帝感叹宜都出奇才,赋诗赞赏”状元榜眼探花郎,兄弟齐登龙虎榜。
为了纪念三个“笔杆子”,社会贤达倡议修塔。《宜都县志》载:中笔为清乾隆十六年知县赵廷揆修,址在文峰桥南;头笔尾笔为清咸丰十一年知县恒琛修,址在官桥培、纱帽山。三塔高约五丈,峭岸挺拔,互为呼应,如玉笋插云,蓄纳祥瑞,华柱擎天,吞吐日月。昔人誉之骑龙乘地脉,吐凤蔚人文,三丘耸三笔,巍巍镇古城。又有诗赞曰:三支倒笔写青天,雁作字行云作笺。雨洗何曾流墨水,风吹哪见动毫尖。明星灿烂点上点,半月蛾眉圈中圈。得意懒书人间事,题诗挂在斗牛边。三塔既成,陆城地方科举昌隆,文运兴盛,学者辈出,才俊濒临,时人谓有神助。
清代的三管笔已经不复存在,遗址所在的三个村子,一个叫中笔村,一个叫尾笔村,还有一个丰家店村说自己该叫头笔村。文笔塔,始建于清代,缘于兴文运、昌科举者。塔有三处,形制皆若笔状,塔身为杆,塔顶为毫,故又称三管笔,曰头笔、中笔、尾笔。
惜岁月嗟蛇,风雨如磐,“文化革命”中,三管笔竟惨遭摧毁,生生化为陈迹,知者每睹断笔残石,致扼腕之叹不绝如缕也!
现中笔的毫尖犹在,大半个直径两尺的青石球体,上部略尖,下部平齐,雕刻精细,纹路清晰,静静地躺在那里。它就是在塔顶潇洒两百多年、令人神往的毫尖吗?前人诗句:三支倒笔写青天,雁作字行云作笺。雨洗何曾流墨水,风吹那见动毫尖。明星灿烂点上点,半月峨眉圈中圈。得意懒书人间事,题诗挂在斗牛边"。诗句不知何人所作,非常生动神气,把三管笔写活了,石毫尖历经数百年雨洗风吹,是历史的见证。此等文物应该有其合适的归宿。
自古以来,荆州就有‘三笔不写字,三桥不流水,三观(罐)不煨茶,三山不见山’的传说,其中‘三笔不写字’就是指的‘三管笔’。
又名文峰,耸立在荆州城东南的城墙上,在今县农机公司与荆州工人文化宫之文庙之前,系明代荆州府文庙的附属建筑物。基座是2米直径的石雕,呈八方形的笔身由6~7米城砖侧砌、平砌而成,由粗而细。笔尖为直径50公分呈秃头形的粗9.9米。三管笔呈品字形东西向排列,中间一管高6米,东西两边的两管各高米。三管笔苍劲挺拔,笔取似饱含墨汁,笔尖直刺蓝天,大有《天问》遗风。这就是传“三笔不写字”的古迹。
诗人王醉翁在《江陵竹枝词》中写道:“城上峰高三管笔,从天写出渚宫秋";清末诗人卞之奇作诗咏赞“三管笔”更是生动形象、幽默成趣,诗曰:"三支倒笔写冲天,雁作字行云作笺。下雨何曾是墨水,风吹那能动毫颠。满天星斗点加点,半轮明月圈半圈。作书难写人间事,题诗只寄斗牛间。”
然而关于它的种种传说,至今仍在荆州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据传,“三管笔”原系明代荆州府文庙的附属建筑物,象征明代荆州府的三位著名文学家,世称公安三袁"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在晚明(万历年间)文坛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进步的公安派文学,荆州人民为荆州府出了这样三位文学家而自亳,故修"三管笔"纪念之。
又传是为纪念很久以前荆州城里三位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仗义执言、怜弱扶贫,专爱打抱不平,令贪官闻之色变、深受百姓爱戴的秀才而修建的。
荆州城里曾有沈槐旭、马洪、鲁羽三位秀才,为人耿介而卓有才干,在荆州任职的一些贪官均被他们告发而革职。
后有一位来荆州上任的李姓知府,为人十分吝啬霸道,尝令家奴牧羊,恐乡民不识,便于羊角上套挂字牌。一日,家奴不慎,羊误食乡民蔬菜,被看守蔬菜的狗咬伤。李知府遂逮此狗之主人入狱。三位秀才获讯后,便联名告状。状词曰:“羊虽有牌,犬不识字,下民可欺,王法难容”。
迫李知府放归乡民。自此,李知府甚为忌恨这三位秀才,后与一看风水的阴阳先生谋议,认为三秀才的才干卓越,乃是荆州城的文脉所致,于是在城墙下建起三管笔,以压住荆州城的文脉,降伏三秀才。
1940年,浠水郭庆壬写了一本《湖北省各县况》,代表反动统治阶级恶毒地污蔑江陵“人民性情刁惰,健讼成风”,他只是李知府的声虫罢了。
三管笔在“文革”期间被毁,府文庙遗址为形建小学所占,“德配天地”、“道德古今”的牌坊在1969年修东门公路时拆除。
至于为何两地都有三管笔,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上一个: 史克信同志逝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