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文化最早起源于原始时期聚落遗址时代,孕育于先秦,发生于秦汉,传播于魏晋南北朝,漫延于隋唐五代,盛行于宋代,泛滥于明清。其基本流派有形势派和理气派。
一、风水的起源——风水的历史发展
风水术产生于原始时期,并一直流传至今,每段历史时期都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而有不同程度的传播。
先秦:风水思想的萌芽时期。
风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但当时严格意义上的风水术还没有产生,只是出现了与风水术相关的相地知识,为后来风水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人们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知道择地而居。
先秦时就有相宅活动,包括相阳宅和相阴宅,先后有盘庚、公刘、周公等人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但当时看宅没有什么禁忌,还没有发展成一种术数。
秦汉:风水术的酝酿时期。
秦代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地脉观念。讲究风水地脉的习气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都很盛行。
汉代时,风水理论开始逐步成形。当时,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已经出现,并且形成了先哲对字宙的总体认识构架。这些理论对风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风水最初的理论基础。
魏晋南北朝:风水术的传播时期。
风水术在魏晋流传很广,产生了像管辂、郭璞这样的风水宗师,管辂是三国时的平原术士,以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其经典之作。晋朝郭璞著《葬书》是风水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本书专论阴宅,而且几乎是所有的后世风水学者必学之书。自晋以来,风水学在我国,特别是东南地区开始传播。
隋唐五代:风水术的漫延时期。
隋朝时,流行卜占葬日与推断葬地吉凶的做法,出现了有名的相地师萧吉,著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书,很为后人景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广泛兴起。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葬书》的流行以及罗盘的广泛使用,并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师。当时以东南地区发展最快,以江西派为代表形成了形势派或峦头派,以福建派为代表形成了理气派,大大丰富了风水学理论体系。
五代十国,因袭唐代兴盛的风水观,各代皇帝都信风水,到了后周时期,风水术将民间阴曹地府的信仰纳人系统之内,使得原本属地理学之风水学蒙上更迷信之色彩,使人真假难辨。
宋代:风水术的盛行时期。
宋代时期,风水术盛行,出现了许多名师和典著。但是宋代的皇帝对风水的态度差别则很大,有的笃信风水,有的反对风水,有的则持怀疑态度。宋代的风水大师很多,有赖文俊、傅伯通、张鬼灵、蔡元定、徐仁旺等,但宋代记载的风水文献并不是出自风水师之手,而是由当时很“正统”的学者撰写。
明清:风水术的泛滥时期。
明清时期,我国风水学发展到了极点。风水学出现了一个重要支脉一玄空风水学,当时产生了两位风水学巨匠,一位是明末清初的蒋大鸿,著有《地理辩正》,但唯恐天机不可泄露,辞隐意晦,后人难以通晓。真正将玄空风水传之于世的是清朝的沈竹礽先生,清末民初以后他的后人及弟子根据他的理论编有《沈氏玄空学》及《宅运新案》,这两本书对世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时期之前很多人主张理法与形法相互对抗,如《山洋指迷》中认为只有峦头派才能解决问题。但明清之后有很多的人开始主张二者合而用之,大大完善了风学水的理论。风水著作较著名的有《阳宅指南》、《相地指迷》、《水龙经》等。
二、风水的发展——风水文化的发展过程
风水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而居,形成于汉晋之际,成熟于唐、末、元,在明、清时期日臻完善。
在清代编集的《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中,都将风水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原始社会:相地法的出现。
根据现有资料推测,相地之法大约起源于原始部落住址的选择,原始部落以渔猎、采集食物为主,多选择食物丰富、温暖避风的地方居住。
商周时期:选址技术的诞生。
商周先人对房屋坐落方向和周围居住环境都要留心考察。尤其是在选址建都城的时候,更是郑重其事。这个时期,先人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发展出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看做风水发展的前期积累阶段。
春秋战国:哲学思想对风水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活跃,阴阳、八卦、五行、元气诸说方兴未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七霸竞相修建都城,这个时期提出的选址理论为风水理论的发展莫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秦汉时期:玄学盛行的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重视坟墓的修建,把阴宅(坟基)位置的好坏与子孙后代的前途联系起来,并且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理论结合起来,产生了“黄道”、“太岁“、”月建”等风水学术语。
魏晋南北朝:葬地选择受到重视。
南北朝玄学的兴盛和山水美学的发展,把风水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时期风水学的特点使得葬地选择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的风水著作如郭璞的《葬经》也大多与阴宅墓葬有关。
隋唐时期:宗教对风水的影响。
唐代,佛教的广泛流布,佛教中的转世轮回、因果观念深入人心,佛教观念与风水学中的图谶荫庇思想融合为一体。统治者对道教的长生成仙之道也顶礼膜拜。道教中的鬼神观念、神仙方术被风水学吸收,使风水学的迷信程度增加了。
宋元时期:风水成为一种文化。
宋朝时,指南针、罗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使风水学的理气内容更加丰富与充实。周敦颐关于太极和阴阳八卦的图式和阐释,被风水学理论吸收运用。墓葬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专门为人看风水的“阴阳先生”变成了一种职业。
明清时期:风水理论公开化并得以保存。
明清时期,王室建立了庞大的陵墓区,使风水地理的运用达到了顶峰。明清皇室大兴风水,四处寻觅“风水宝地”,官方编撰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都收录了大量风水类书籍,使风水理论公开化并且保存了下来。
阅读到此,本文完毕。愿有缘读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贵,诸事顺意;
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咱们下次再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