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是“四不像”政权,为何这样说?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洪秀全原名仁坤,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官禄布村一户普通农家,兄弟三人,长兄仁发,次兄仁达。父亲洪镜扬有几亩土地、两头牛,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
洪秀全希望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光耀门第。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他入本村私塾读书,五六年时间即熟通《四书》《五经》《孝经》及古文多篇。道光七年(1827年),13岁的洪秀全顺利通过县试,取得参加府试的资格。之后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三次到广州府应秀才考试,三试三败。有人说,洪秀全屡试不中,不在于他的考试成绩,而是当时科场弊端太深,不能选拔真才,这也是事实。
屡试败北,光宗耀祖、追求功名的欲望破灭了,使他对现实社会乃至“明君圣主”大为不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他偏离满清王朝的科举之路,驱使他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1843年,洪秀全在参加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失败之后,在广州得到了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读后心里震动很大,自行受洗,后来他又与胞弟洪仁圩,塾师冯云山,一同毁坏了私塾中的孔子牌位与其他画像,此举激怒了当地的传统势力,冯、洪二人失去了塾师的职业。1844年,洪冯二人来到广西,一边教人读书,一边传教。九月份,冯云山转入桂平山区活动,而洪秀全则返回广东老家,把基督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其中,《原道醒世训》否定封建私有制,明确提出私欲的危害,提出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
紫荆山区地势险要,贫苦人民众多,冯云山来到此地后,一边做工一边传教,信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2000多人。1847年,洪秀全来到紫荆山区,与冯云山共同商议出“十天条”,并撰写了《原道宽世训》《太平天日》的等书籍,其中的《原道宽世训》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1848年1月,冯云山遭到逮捕,而洪秀全又返回广东拜上帝,1851年1月1日,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战争开始。
1852年4月5日,洪秀全以罗大纲部为先锋,秦日纲部殿后,冒雨撤离永安,前锋直趋古苏冲,与乌兰泰所都相遇,因寡不敌众,太平军官兵2000余人阵亡。8日,太平军在龙口、大洞山设伏,重创乌兰泰等部,天津镇总兵长瑞、凉州镇总兵长寿、河北镇总兵董光甲、郧阳镇总兵邵鹤岭及兵勇5000余人被斩杀。太平军先败后胜,摆脱清军国困,乘胜向桂林方向进军。4月18日直抵桂林城下。乌兰泰率军反攻,中炮受伤,死于阳朔。桂林城坚兵众,太平军围攻一个多月不下,主动撤围北上,6月3日攻占全州。1853年3月19日,一举攻克虎踞龙盘的金陵(今南京),定为首都,号“天京”。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为建设地上“天国”一一“小天堂”,颁布了反映太平天国基本国策的《天朝田亩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平均分配土地,以求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国”理想。当然,由于战争环境因素,这种理想只能化为泡影。接着,派兵北伐、西征。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国军自扬州北上,师行间道,直捣北京,不到半年时间,由江苏而安做、河南、山西、直隶,势如破竹。京师大震,咸丰皇帝一面调集重兵堵击,一面准备逃离北京,潜往热河行官。但因孤军深入以及战略上的失误,北伐军苦战两年,1855年5月31日失败。
在我国历史上,但凡草泽之人在天下大乱时逐鹿中原,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都只是个简单的“改朝换代”,就是要打倒一个腐败的朝延,推毁一个腐烂的社会。然后在一片玉石俱焚的废墟上,也改了朝换了代却没有换制,照葫芦画瓢,像原地踏步般再画二三百年,其后再让别人打倒换代。
1842年鸦片战后,中国原有的那一套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传统制度”,在西方用炮坚利船的攻击下,击碎了“天朝大国梦”,无法原封不动地延续下去。因上,打着替天行道旗帜的太平天国运动,循着历史轨迹,也只是“改了朝”,并未“换制”。
有专家通过对仅仅存续1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少史料和史书中,太平天国只是进行了“改朝”,“换制”问题无法解决,这就派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在中原,有一种只留在口头里谁也没有见到过的动物,长得“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颈似骆驼”,即非鹿、非驴、非牛、非骆驼的“四不像”。史学家唐德刚(1920—2009)在研究太平天国史料后,得出的结论是,把洪杨政权按社会科学原则分类:基督教政权?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革命?农民大起义?神权国家?反封无产阶级专政?
看着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有人可能会说:“太平天国”咋会是个四像四不像的政权呢?这一点在社会科学里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从金田起义到永安封王,最终到定都南京,太平天国领导人逐渐丧失锐气,沉溺于享乐和特权之中。天王洪秀全进入南京之后,在清朝两江总督府的基础上,尽其奢华地营造扩建天王府。洪秀全的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除了天王洪秀全之外,其他太平天国的头领们也分别大造王府,广选后妃,仅天王洪秀全一人的后妃竟达88人之多。
有史家认为,一个衰势文明,在一个入侵的强势文明挑战下,双方交流激荡的结果,往往是守卫者的母文化视被为“糟粕”,入侵者的新文化又成为“污染”。最糟的是会变成非牛非马的所谓“殖民地文化”(或半殖民地、次殖民地文化)了。
穿洋服、吃大餐、进教堂、说洋话,洋得十分彻底。可是究其实质,哪里还能找到什么法治民主、救弱抚孤、守秩序、重公德的西方文化的精髓呢?从这一点上来说,太平天国政权也就是早期中西文明对流中出生的婴儿。更确切地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社会转型的第一阶段,也是中西转型、社会改制最早的尝试。真伪杂糅、善恶难分,才搞出这么个“四不像”的政权来。如:太平天国政权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同吃同住同劳动,最进步的平民政权。但是它却保留了“朕即国”,君贵民轻的家国政权,尊崇的是最反动的政治哲学。甚至把以人口干戈为重的“國”学,硬改为一王独大去了玉字之点的“国”,作为国号以教育人民。其结果是,太平朝中为王为官,为所欲为。
在德意志的马克思从报纸上看广西爆发的革命到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大清帝国已经开始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并对太平天国给予了厚望。可是,在其后的1862年,也就是天平天国运动消亡的前两年,马克思又对太平天国运动表示出极大的失望,在他的《中国纪事》一文中批评说:“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其后,马克思评价说:“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从马克思最初的兴高采烈到最后的失望批评,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这场旧式的农民起义运动,是根本救不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
不管有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经历达14年之久,尽管最终是被镇压了,但它横扫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其规模和激烈程度、军事筹划和指军水平,都达到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巅峰。同时也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相关阅读